2025年7月8日下午,由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组委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协办的“第十八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AI剧本征集要求及评审标准讨论会”在上海市内山书店举行。作为第十八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重要议程之一,本次研讨会聚焦“AI剧本”的创作标准、技术边界与未来发展,为赛事新增的“AI剧本”赛道提供制度与学理支撑。本次研讨会嘉宾阵容强大: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学科带头人姚扣根教授、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钮也仿、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杨立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与电视系系主任杨弋枢教授,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 AI 未来影像创研中心负责人 Odet Abadia 高级讲师与毛中来讲师,以及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优秀青年编剧、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贝思出席。校内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于晶,华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钱春莲、华东师范大学影视创编中心主任刘弢出席。各方专家齐聚一堂,为“AI 剧本”赛道的标准化建设与创新实践贡献真知灼见。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于晶主持开场,指出本次研讨会意在回应智能化语境下创作生态的变革趋势,强调“标准制定”不仅关涉创作实践,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王峰教授介绍了第十八届电视节整体规划与“AI剧本”赛道设立的初衷,指出此次创新试点将为全国高校提供示范效应。

广播电视学系主任钱春莲汇报了《AI剧本征集要求与评审标准》讨论稿,明确提出四大评审维度:叙事艺术性、技术融合度、主题前瞻性与伦理合规性,建议在提交材料中增加人机协作创作说明文档。

钮也仿书记从传媒产业角度指出AI创作带来的传播模式变革,建议剧本标准兼顾技术维度与市场潜力,并重视青年创作者在新工具使用中的版权意识与伦理教育。
杨立钒教授强调法律边界应当前置设定。当前AI生成内容版权归属仍存在灰区,需在赛事中明确责任主体、署名方式与数据合法性,建议增设“法律说明条款”与“AI工具白名单”。

杨弋枢教授提出AI创作在影视教学中的可操作路径,认为AI剧本可作为创意启动机制,促进跨专业合作。她建议通过“场景化任务”推动学生从模仿走向原创。
姚扣根教授强调AI剧本标准的建立不能脱离剧本创作本体规律,呼吁将AI能力纳入写作辅助框架,而非完全依赖生成模型。他主张对人机协作比例进行标注,同时建议从艺术训练的角度设计教学反馈机制。

Odet Abadia 主任 & 毛中来讲师(温哥华电影学院)分享该校AI未来影像中心的教学经验,介绍其AI写作平台可分阶段追踪学生创作轨迹,有助于分析学习过程。他们强调“语言生成”不应替代“影像逻辑”,建议增加视觉可拍性维度。
张贝思从编剧实践出发指出AI剧本结构往往过于“完美”却缺乏“生活感”,呼吁评审标准中纳入对“情感真实感”“人物复杂性”的关注,避免AI工具强化刻板叙事。

刘弢老师从影视理论角度指出AI剧本创作是一次文本生产机制的“范式转移”,应当建构既支持想象力、又保有人文精神的生态系统,呼吁“技术标准”与“叙事自由”之间的平衡。
钱春莲老师补充强调教学改革与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介绍传播学院开发的AI编剧教学流程可在课堂实践中实现“全过程追踪”“多维评估”,并建议在赛事中同步引入AI评分辅助系统。
王峰院长在总结中指出,AI剧本标准的设立必须兼顾创作自由与规范管理,鼓励各方持续参与标准文件的修改完善,共同推进从“试验赛道”走向“制度建设”。
本次会议初步形成了《AI剧本征集公告(草案)》与《评审手册》基本框架,接下来将通过专家评审、师生反馈进一步优化完善。会议还提及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应提高参与度与话语权,防止再次被动接受外部规则,提出探索“影视AI剧本评审标准”国际化合作的可能性。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AI剧本创作标准化奠定理论与制度基础,也为高校影视教育与产业创作搭建了交流平台。未来,随着“AI剧本赛道”的正式落地,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将成为高校创作者接触AI写作的“练兵场”,也将推动人工智能在影视创作领域的持续演进。

编辑 | 汪欣颖
审核 | 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