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感觉是如此特别,在一间空旷的教室,两面墙都是镜子,没有摆放整齐的桌椅。”毕业多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周利回忆起大三时修读的《影视表演》课程,依然印象深刻。“作为非表演专业的学生,我们对于表演是一种本能的害羞和抗拒。然而神奇的是,经过一个学期,这门课成功地把全班同学的天性都释放了出来,就连班上最有‘偶像包袱’的同学也能在表演中唱破了音而面不改色地继续。这门课也从我最抗拒的课变成了最喜爱的课。直到现在,我也常常想起沈老师在表演课上带我们做练习的日子。”
周同学所提到的《影视表演》课程,是传播学院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这门课程里,同学们学习消除紧张,放松自己,解放天性,通过练习表演技能和技巧,将对生活的观察融入到编导创作中,绽放出无数可能。
最近,这门被学生点赞,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入选了国家级“金课”名单。2019年10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目标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公示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传播学院沈嘉熠教授的《影视表演》课程经过层层专家评审,最终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入选金课是对《影视表演》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成果的认可,也是对该课程教学14年来不断探索实践的肯定。
一门“金课”的诞生
《影视表演》任课教师:沈嘉熠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影视表演(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沈嘉熠观察到同学们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拍摄中,会碰到很多有关表演的问题,如:该怎样去导演表演?怎样设计演员的调度?如何把握演员表演的分寸感?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难点。而在指导演员之前,编导专业的同学首先要理解和实践表演,才能把握表演的分寸感和实践性。于是《影视表演》课程应运而生。自2006年起,《影视表演》课程已开课14年。
沈嘉熠老师课上指导
课程开设之初,沈嘉熠老师是一位对教育充满热忱的青年教师。她毕业于北电、上戏两所专业院校,在央视、凤凰卫视等知名电视媒体工作过,对传统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工作方法很熟悉。尽管如此,她还是积极向国内优秀的表演、戏剧影视教学专家请教咨询,希望能够为同学们带来专业有效的课程内容。
课程开设的前几年,恰逢传播学院初建,教学条件比较艰苦,表演课相关的教学场地和硬件设施非常有限。沈嘉熠老师为了在传统的教室中为学生营造舞台感,她联系了许多从事艺术工作的朋友、同学,从电视台、艺术剧团借来了布景道具、专业灯具等,尽最大努力让同学们能感知舞台和表演的魅力。一位学生曾在匿名评教中如此评价道“沈老师简直就像哆啦A梦一样,能为大家‘变’出超多道具,每次上课前我们都会超级期待。”
任课教师沈嘉熠在课上也会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让同学们在实景中学习调度与表演的关系。这些过程尽管辛苦,但师生们都乐在其中。
完善课程,精心打磨
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传媒类同学在工作中需要越来越多地面对镜头,打开自我,善于表达。因此,任课教师沈嘉熠意识到《影视表演》的课程目的不再是单一的指导表演,而是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综合表达能力。
于是,她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走访、请教兄弟院校、专业院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同时也加强与学生的深入探讨,了解在校生的诉求,倾听毕业生的反馈,不断完善课程框架和教学内容,力求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学,为综合类大学传媒专业同学量身订制。
课程也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借助专家讲座、表演实训、体验工作坊和田野调查等,让学生在不同维度感知表演、建立兴趣。
英国剑桥大学专家等进行肢体表演工作坊教学
台湾差事剧团团长钟乔进行“让身体说话”工作坊教学
除积极开展各类知名媒体机构和大学的交流工作坊之外,任课教师沈嘉熠还利用担任实景音乐剧《苏州河北》艺术总监的机会,带领学生们进入完整的排练和公演的各项工作,令学生们收益匪浅。
音乐剧《苏州河北》
教学相长,坚持改革探索
一门“金课”的诞生,离不开十几年如一日的锤炼和打磨,离不开教师的热爱与坚持,更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教研互通”,任课教师沈嘉熠始终认为,“没有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反馈,就不会推动教学科研的进步。”
很多学生亲切地称任课教师沈嘉熠为“沈姐姐”,表达了自己的真切喜爱与对课程的感谢。许多已毕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至今还保持很好的交流。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朱敏同学在与任课教师沈嘉熠交流的邮件中写道,“有趣又深刻的课堂学习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影视表演》课程的学习,我重新认识到表演的意义。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理解力,都是我们发现并感受生活的重要条件。不论在社会从事何种工作,这些能力都会让人表现得更加出色。”
任课教师沈嘉熠多年来坚持本科教学一线,不懈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精品课程等荣誉。同时,教学探索也推动了她的学术研究,逐步形成前沿、创新的科研特色,主持国家级艺术社科一项,省部级社科两项等。此次国家“金课”的认定,更将发挥课程的示范作用,持续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将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推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