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朱民书记、顾红亮校长、程静部长,各位老师好!

我是王峰。

很高兴在冬天里最温暖的时刻来到传播学院。今天以新任院长的身份站到这里,不知道是怎样的因缘际会。我首先要表达三个感谢,一是感谢学校党委的信任,二是感谢吕新雨老师、方奇华老师和党政班子对传播学院所做的贡献,三是感谢传播学院各位师生的支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向大家认真学习,尽快融入传播学院,做好行政管理工作,为大家做好服务,与各位老师通力协作,为传播学院的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我是一个中文系成长起来的教授,初来传播学院,对传播学院的相关专业了解得还不够多,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是全新的,而且在我看来,这个学院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它一直在产生着新的东西,一直包容开放,永远生气勃勃。其实,我和传播学院还颇有前缘,记得2002年我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那时传播学院的前身还是中文系的一个独立中心,与传播学的很多老师一同共事,王晓玉老师是中文系教授,徐静华老师是中文系副主任,我来华师大工作也是徐老师到北大中文系大力宣招的结果。刚到中文系时,我兼职做学生辅导员,还带过传播学的学生。2002年底,传播学独立建系,2004年,成立传播学院。近20年来,在王晓玉、严三九、吕新雨三位院长、徐静华、朱梅、方奇华三位书记以及其他党政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传播学院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汇聚各方师资,造就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传播学专业,我一直是一个传播学院发展成长的见证者和关切者,现在,来到传播学院这个大家庭,再次与传播学院的老师们共事,为传播学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内心是非常激动的。

传播学院这些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好,这一点离不开各届党政领导班子和各位师生的努力。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情况,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第10,评估结果为B+;2019年新闻学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凝聚着传播学院全体师生的心血,这说明传播学院这些年来在学科建设上有观念、有章法、有干劲,各位老师全身心投入,才造就这样的成绩。后面很快就要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了,期待再次取得佳绩。在这里,我要感谢吕新雨老师。吕老师是传播学为数不多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在行政上投入精力非常多,在担任院长这几年,兢兢业业,为传播学院的发展费尽心力,这值得我认真学习。我们一定要保持好这个势头,尊重教师,不断提升传播学院学术研究水准,发挥优秀专业的带动作用,努力补齐短板,为有才华、有理想的老师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我相信,我们拥有一流教师,招揽一流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服务社会,传播学院就是一流的院系。

传播学院是一个开放的学院,与社会各方面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和交往,国际交流方面也独具特色。未来,我们要更进一步成为向外拓展型的学院,一方面夯实学术基础,另一方面增强对外交流。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大家知道,教育部目前正在全方位铺开新文科建设,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传播学院应该是受惠新文科建设最早的学科之一,我们应当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准,加快新文科探索。我看到,我们在新文科建设上已经踏出坚实的步伐,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的开展,新闻学与大数据融合专业的创立,这些都是可贵的探索。深化媒介融合,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智能教育,更新培养模式,这些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传播学院大有可为。

可能大家已经听出来我的院长任职目标了,我希望在院长任内,大力发展新文科,塑造新传播。我虽然是一个中文系出身的教授,但后面的时间里,我要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踏踏实实地扎根传播学院,与方奇华书记、党政班子成员同心协力,与各位师生一道,共同推动传播学院的发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时刻,其实,我的内心在激动之余,也不免战战兢兢,期盼各位老师能够大力支持我的工作,共同开创传播学院的新局面。

所有的学科建设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努力。后面一段时间,我和党政班子成员会找机会与各位老师交流,征求大家对学科发展的建议。我相信,学科建设在我们一点一滴的工作中会得到推进。

让我们共同努力。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