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院教师 | 许德娅:一个选择做学者的“生活家”

发布时间:2023-11-24浏览次数:220

一.记者手记

初见许老师,是在她所作关于小红书时尚博主的学术报告会上。火红的齐肩长发勾勒出我对她的初印象——热情明艳、利落飒爽。演讲中的她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行云流水般将论文脉络娓娓道来,同时论述逻辑严密、丝丝入扣,体现出作为一名学者严谨的研究态度。聆听老师的讲座,似在观赏一部精心演绎、节奏丝滑的剧目,带来极致的视听享受。

在访谈那天,我对老师的紧张心情已经消失殆尽,随之而来是好奇这会不会是一次有趣的思想交锋?她的身上有太多我们想要探索的可能性。


二.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勇于创新

许德娅老师本科在南开大学就读获得保研资格后继续在南开读硕士,本硕都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方向,201811月博士毕业,同年12月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与公共事务学新闻传播与城市治理的交叉研究。在交大工作四年后,加入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至今刚好快一年。提讲到成为一名高校老师的契机来到上海的契机,她的语气有一丝顽皮,“当时交大的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想招一个能做城市形象、城市品牌,且能把城市传播和政府结合起来课题的老师,就把我招过去了”,没有什么“挣扎徘徊”,她就这么“顺其自然”成为了一名上海的高校教师。

许老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她不仅深耕城市与传播相关研究,(如从2020年开始研究早期做城市行走(类似MINI Tourism)相关研究、关注小红书和城市的关系研究、探索政府公共政策和市民对政府信任等),也涉足社交媒体、智能传播领域。时尚博主、淘宝电商、脱口秀、电视节目与综艺都是她关注的对象。她不喜欢把自己绑定在一个地方,哪里燃起思维的火花,哪里就有她探寻的足迹。

 “跨学科”是她推崇且一直践行的研究方式,她喜欢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合作,发挥传播学优势为合作的研究提供独特的视角项目建言献策,并从中汲取新知以完善自己的学术视角,“这些合作项目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打破我的一些研究思维局限,无论是跨学科层面还是学术应用于实践层面。”谈及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合作经历,许老师提到了此前一次与地理学同事合作的乡村土地规划研究。在那次合作中,同事更多地会从空间角度去关注土地,如怎样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而相比之下,传播学是非常关注人的学科。于是,许老师将人的需求、想法和行为放置于研究中,从而对此次项目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有益补充。找准了两个学科的衔接点后,在后续承接农业农村局、自然与资源规划局等特定部门的项目时,许老师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与同事开展学术合作了——同事负责有关土地规划部分,她则会负责人、社会和文化部分,二者相辅相成,让研究成果更为丰富、更有洞见。

许老师既在自己热爱的学术田野漫游栖息,也常背上行囊去更广阔的研究天地遨游驰骋。面对未知,她敢于跳出舒适圈,去摸索新的兴趣点,一旦找准方向,唯有向前冲刺。但她不会毫无准备去迎接未知的挑战,深入课题之前,她会去涉猎相关领域,特别是陌生领域的知识,然后花时间调研。待到对问题形成一个完整认知后,才输出自己的看法。在进行对陌陌用户使用目的研究时,她反对简单地把使用APP的行为与个人性格关联起来用户用刻板印象来归纳,认为这种以偏概全的逻辑让我们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当我们面对世界时能够不轻易将原因归咎于一个人的种族、年龄、性别、性格等,也许可以更好地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切。”正是这种对学术兴趣的大胆追求和对学术研究的谨慎着手,才让讲台上的她,“火力全开”而又“收放自如”,既能旁征博引,又能切中肯綮。

尽管常流连于陌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娱乐综艺相关的话题,许老师却并不是一个热衷追逐热点的学者,“我从来不是一个追逐热点的人,反而是一个传统媒体信仰者。也许是我年龄较小,比较关注新东西,有时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误会。相比起追逐其他学者已经研究的热点,其实在很多时候我其实会尽量去创造热点,试图去发现一些还没有被学界关注到的新现象,研究还没被人研究过的东西,我希望可能恰好在我研究后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热点”。见人之所不察,往往有意外之喜,她并不刻意迎合热点,而是带着问题意识静观一隅,常可窥见“月亮的背面”,并在时机成熟时将成果公之于众,让人耳目一新。


三.教学态度:因材施教,助人为乐

 “新思考”是许老师课堂上的一个关键词,她给研究生开设了一门量化研究课程,希望学生用她所教授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个可能还没有被人研究过,但非常值得关注的新话题,她将“从我这学到东西,了解一些我不了解的东西”视作教学的理想状态。为了克服大家对研究方法的畏难情绪,她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知识点告诉大家,并允许大家自由选题和探索研究方向。期末结课时,大家只需要交一份包含引言、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我觉得不要逼大家去选择研究方法,然后一定要把它做完,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定量,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做定量。”她对学生在课业中面临的困难心领神会,并投以浓浓的人文关怀。或许是课程够硬核,许多外院的学生也慕名前来旁听,许老师对旁听的学生也一视同仁,会悉心指导他们做一些与所在学科相关的研究,这让她感觉工作比较有价值。

今年是许老师第一年带研究生,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她给自己定下“因材施教”的带教原则——对于愿意跟随她研究方向的学生,她乐意给话题;对于想要探索新话题的学生,她给他们时间去观察、发现,中途不会强制要求他们汇报或者交东西,以免打断他们的研究节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方式,我就尽量用他想要的方式对他。”比起学习,她更想主动了解学生生活中的情况,比如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在其他课上有没有疑难。她的研究生蔡诗颖同学用“热情”、“亲和力”、“善解人意”几个词来描述对许老师的印象,“第一次聚餐时她和我们聊了许多学术之外的东西,包括生活中的见闻、兴趣爱好等等,她非常能够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话题,和她交流完全没有距离感。当然,在课业和学术研究上她也会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问,给出详细、有针对性的建议,且总能从我们每个人的兴趣点和生活经历中帮我们梳理出一些新颖独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她的指导让我认识到学术选题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在许老师的求学生涯中有两位老师对她影响较深,一位是她的本科论文导师,她引领许老师走进了“女性主义研究”之门,一位是她的博士生导师,她潜移默化塑造了许老师的学术品格和处世态度,“她是一个精力非常充沛、非常活泼、非常热情的老师,她让我看到了做学者的一种可能性,她不是那种特别死板或者严肃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我也挺热爱生活的。”说到此处,许老师莞尔一笑,眼中流露出些许怀念。

作为一名ESFJ,许老师是一个典型的利他主义者,她不是特别喜欢做主导或者管理,反而更热衷于帮助他人获得成功,无论这个人是领导、同事还是学生。她常常回答学生有关出国交流的问题,看到学生比她走得更高、更远,她会收获由衷的成就感。


四. 生活状态:享受热爱,恣意洒脱

在生活中,许老师毫无疑问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有生活情调的都市丽人”,焰火般的红发、精致的妆容、恰到好处的时尚穿搭,她就这么风风火火地“闯入”你的视线,像一个不断释放光和热的小太阳,所到之处阴霾、灰暗都无影无踪。在她哈哈哈的笑声之下,你甚至会感到生命之树常青。朗达·拜恩的《秘密》这本书曾给予她启发,要相信吸引力法则,她说,要用积极的心态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我是许多拉”是老师的个人公众号,上面分享了一些她对于城市、传播学、电影电视、吃喝以及旧时光的所思所感,她常穿梭于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角落,以一个城市研究者的视角冷静地观察着、记录着它们的点点滴滴,同时又以一个市民的身心去享受市井烟火,体察人情冷暖。在公众号文章中你随处可见她进行citywalk的身影——香港仔、深水埗、五角场、东方明珠下的天桥、淡水路的民宅……她笔下的景物是细腻、舒缓、恬淡的,像笼着一层轻纱,这源于她有一种文学的敏感性,常能体味到生活的细微处,并用自己的文思将其浪漫化。也许正因如此,许老师常能带着好奇心从生活中捕捉到学术灵感,萌发学术兴趣,而后转变为一种结构化的学术思考。例如来到香港之后,行走在逼仄的大街小巷,她看到了空间对个人习惯潜移默化的形塑。

生活原是一张白纸,最后有多斑斓取决于你如何在上面泼洒油彩。许老师是一个尽情填满这张白纸的人,她喜欢唱歌,本科期间曾跟随合唱团去美国、西班牙、葡萄牙演出;她喜欢阅读和电影,是豆瓣重度依赖者,每看过一本书、一部电影都要在豆瓣上标注出来,并写下感受,六年看了超过500部电影;她擅长画画,微信头像和公众号logo都由自己亲手手绘;她还尝试写歌,将自己创作的歌曲进行编曲和录制,制作成CD分享给朋友。除此之外她还会弹钢琴、拉手风琴、游泳、摄影,可谓全身都活跃着艺术细胞。这一方面得益于父母从小对她的悉心培养,另一方面是她将兴趣爱好视为对生活的增味剂,她乐于将它们溶解在生命里去品味生活的甘甜。走进许老师办公室,你可以一眼望见许多有趣、潮流的物件——书柜里的冰墩墩微笑着向你挥手、粉扑扑的Loopy一脸呆萌地看着你;座椅边的苹果拳击手Bunny“气鼓鼓地”摊着双拳,《青春变形记》的小熊猫美美则在一旁“战战兢兢”。书柜里还摆放有《灌篮高手》的人物卡,柜门和办公桌上则贴满了乐队、电影海报。“我希望居住在一个有审美的地方,你们看我的这个办公桌和我的书柜就知道我对于环境美学的追求。”许老师乐呵呵地给我们展示心爱的小窝,还介绍了她新进的宝贝——一套葡萄酒酒具,闲暇时她会小酌片刻。

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她告诉我们,无论是专业选择的困惑,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茫然,还是人生抉择——认识你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不断思考,接近那个你最后认为存在的一个真理,虽然可能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采访末了,许老师补充道。


五.后记

和许老师聊着聊着会有一种错觉,她仿佛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学姐,她懂得我们的话语和思考方式,甚至有时比我们更加新潮,因为走过我们来时的路,她特别能够共情当下青年“内卷”的处境。然而即使身处这个浮躁的社会,遇见过诸多生活的龃龉,许老师仍选择持守一颗非功利的心,她不想以金钱名利等外在物质来衡量人过得好坏与否,而倾向从内在实现对生活的自洽,“坚定地做自己”是她的生活哲学,正如她钟爱的《野蔷薇》歌词所写:“梦因你而无畏,就算全世界都与我作对。”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一路走来,许老师大抵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