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4年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奖,包括特别奖4件、一等奖75件、二等奖109件、三等奖185件。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组织评选,自1991年创立以来,已经成为提升新闻行业标准和推动新闻创新的重要平台。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聚焦重大主题和热点议题,反映出中国新闻行业多元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哪个平台斩获最多奖项,获奖作品的地域分布、媒介类型、报道体裁、高频词汇等方面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请看以下数据分析。
获奖平台分布:多元分布,均衡发展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获奖单位前十名主要集中于国家级媒体和部分省级媒体单位。其中「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凭借17件获奖作品并列第一,「人民日报社」则以15件的成绩紧随其后。「江西广播电视台」排名第四,获奖11次,表现亮眼。此外,「经济日报社」、「工人日报社」和「中国新闻社」等全国性媒体跻身前列,获奖次数分别为8次、7次和7次。「北京广播电视台」、「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四川广播电视台」则各以6件作品上榜。
从整体来看,今年的获奖平台分布格局中,国家级媒体继续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而部分地方媒体的崛起进一步展示出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和区域发展的均衡化趋势。这样的分布特点反映出中国新闻行业更加注重区域间平衡发展,为地方媒体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获奖地域分布:地方媒体整体实力提升
在373件获奖作品中,全国性的媒体单位申报作品接近半数,体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和较高的作品水准。对余下各省份申报作品进行地理分布的热力分析发现,获奖作品多来自东南沿海、中部和华北地区,其中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省份获奖数量较多。
与去年相比,今年获奖作品的地域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2023年,江苏、浙江等省份的获奖数量遥遥领先,分别获奖20次、17次。而今年,江西省成为获奖数量最多的省份,获奖12次,也是今年获奖唯一超过10次的省份。获奖数量较多的媒体并非全部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展现出一批地方媒体的不俗实力。
头部省份的获奖数量下降,中部和西部地区媒体的表现比往年突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均有多件作品获奖,其中湖北、湖南和福建均达到9件,与东南沿海的传统强省形成新的竞争格局。这种分布格局的变化,展现出地方媒体内容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我国新闻传播行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综合来看,今年的获奖分布呈现出“头部优势缩小、整体实力提升”的特点。这种变化趋势,为地方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激励。
媒体类型分布:多样化新闻生态
在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各类媒体在不同领域展现各自的优势,构成了多样化的新闻生态。新媒体的表现尤为亮眼,以141项的获奖数量位居各类媒体之首,反映出新媒体形态在当下数字化时代强大的传播力和创新力。报纸位列次席,显示出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和权威信息发布中的稳固地位。电视、期刊、广播和通讯社紧随其后,表现不俗,展现出多样化媒体类型在新闻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这一获奖媒体形态分布体现了新旧媒体在当代新闻传播中的各自优势与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了多样化的媒体生态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分类标准是参照获奖作品后括号内的注释文字,如通讯(期刊)的分类为期刊。
新闻体裁分布:深度聚焦,创新表达
本届中国新闻奖参评项目涵盖多种报道类型和体裁。所开设的20个评奖项目中,「国际传播」类报道占比最高,「消息」和「重大主题报道」类作品次之,「副刊作品」、「新闻漫画」和「应用创新」占比较少。
「国际传播」指的是一系列旨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作品,在参评类别中占据突出位置。「重大主题报道」不仅关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主流议题,还通过“生态保护成就”等主题展现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评论」、「副刊作品」等体裁虽然数量较少,但在传播社会重要议题方面独具力量。
从参评项目的类别来看,新媒体类的评选项目显著增多,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形式,从互动视频到H5产品,利用新媒体的多元表达方式有效提升了受众的参与感,突显新媒体在当代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总体而言,丰富多元的参评项目展示了新闻界对当代热点问题的深度关注和报道手法的不断创新。
新闻情感分布:正面与中性为主
373件获奖作品中,舆论监督类报道占比3.53%,其余均为正面或中性主题的报道。正面报道多围绕「人工智能与地方发展结合」、「生态保护成就」、「第19届亚运会」、「乡村振兴成就」和「一带一路十周年」等重要主题,展现出新时代社会的积极变化与发展成就。舆论监督类报道多聚焦于「网络暴力」、「食品安全」、「虚假宣传」等议题,反映出新闻媒体对社会议题的监督意识和责任担当。
新闻热词:主题引领,时代同行
对373件获奖作品的标题进行词频统计,结果显示,除「中国」外,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我们」、「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和「媒体」。此外,「丝路」、「发展」、「大国」、「高铁」、「融合」、「调研」、「经济」、「振兴」等也是高频词。这些重要的时代议题成为报道主旋律,体现出新闻媒体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导向。
制作团队|郇馥榕 赵艺博 杨依婷 应妮臻
曹璐 郑新尧 李祥晟 先星玥
指导教师|皇甫博媛
数据来源|中国记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