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9月,其历史可追溯到我校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分别于1924年和1925年开始兴办的报学专业教育。大夏大学1928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广告学系,1937年又创建新闻学系。戈公振、汪英宾、谢六逸、王造时、曹聚仁、陆梅僧等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先后在大夏、光华执教和任职,培养出邓拓、储安平、张稚琴等著名新闻记者和新闻学者。一时英才辈出,文华璀璨。1992年我校在全国师范类大学中率先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2年建传播学系,2004年撤系成立传播学院。
传播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积极致力于学院发展与人才培养,与其他高校传统新传专业展开错位竞争,凸显综合学科特色, 建构“大传播”发展格局,形成“大传播”的学科发展优势。目前,传播学院设有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新闻学(双学位)、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博士专业,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术型硕士专业,另有新闻与传播、出版、戏剧与影视三个专业型硕士专业。在学术队伍配置上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并设有华东师范大学沉浸式全息影像创新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融合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上海出版研究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传播学研究中心、影视创编中心、纪录片研究中心、亚洲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所、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政策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近五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8项;还先后创办了“上海电视节”的重要子项目“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口语传播论坛”、“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大夏国际传播年会”等论坛,是IAMCR(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会员单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人才培养: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不仅对传统媒体生产、国家社会治理带来机遇与挑战,也对传统新闻教育带来危机与转机, 传统媒体教育转型迫在眉睫。为此传播学院凭借政府部门、主流媒体、高等院校三方协同联动的持续创新模式,在上海市教委、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 以互联网思维为主导、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国际资源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传播学院,助力上海建成全球科创中心。学院目前已经与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人民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奥贝纳广告公司等20多家媒体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习实践平台。2017年12月起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学院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对接,加快全媒型后备人才培养。2022年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共同指导下,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华东师范大学部校合作共建出版学院,注重培养具有跨媒介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的高级出版人才。
在海外合作交流方面,学院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大学、佩斯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利兹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以色列海法大学等20多所世界著名新闻传播学院建立教师互访、互认学分学生交流项目等全面深入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境外合作方面,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签订了科研合作和师生互访交流协议,每年互派互免学费学生短期或学期交流项目。
在联合培养方面,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开展本科双学位合作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建立本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院、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媒体学院、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建立1+1+1硕士双学位项目,国内已修课程可认证境外高校学分,境外学费优惠等政策保障学生顺利毕业转型成为国际传媒人才。
课程设置:
本科主要通识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政治学概论、艺术概论、中国人文经典、外国人文经典、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通论等。
新闻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新闻学概论、摄影报道、摄像与非编技术、新闻采访和写作、创意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编辑、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伦理与法规、融合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制作、新媒体研究、传播研究方法。主要选修课程: 批判传播理论导论、新媒体与社会、媒体社会学、媒体奇观与媒体事件、纪实电视与真人秀节目研究、新媒体素养、新媒体与社会、国际传播与外交礼仪、日本亚文化与传播、消费者行为学等。
新闻学(双学位)主要课程设置: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A、离散数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导论、设计思维、设计实践、程序设计、数据机构、概率论、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视听语言、摄像与非编技术、新闻传播学经典选读、 传播研究方法、数学科学与工程的数学基础、数学科学与工程的算法基础、当代数据管理系统、应用统计与机器学习、当代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可视化、数据新闻工作坊实训、新闻实务前沿、暑期国情调查等。
编辑出版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中外编辑出版比较史、书报校勘学、数字出版导论、版权贸易理论与实务、出版业法律法规、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现代编辑出版前沿专题、选题设计与宣传策划、书刊装帧与设计、图书编辑出版实务、报刊编辑出版实务、网络与电子出版实务、出版物市场营销、新媒体技术基础、艺术概论、实用现代汉语、大众文化研究等。主要选修课程:市场调查、品牌理论与案例分析、非线性编辑、动画设计制作、电脑排版技术、数字有声读物制作、阅读史研究、城市、媒介与文化、舆论研究、消费者行为学、媒介社会学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传播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新闻学概论、艺术概论、中国人文经典、外国人文经典、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通论、新媒体技术基础、平面摄影、摄像、视听语言、非线性编辑、影视声音、电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史、影视剪辑、纪录片导论、影视剧作、纪录片制作、广播电视概论、动画概论、影视表演、导演基础、电影理论概论、工作坊实践。选修课程设置:影视后期制作、纪实电视与真人秀研究、电影心理学、电影美学与经典好莱坞、纪录片大师研究、电影导演大师研究、影视文化批评、演播室节目制作与应用、中国新生代电影、当代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当代西方电影研究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播音学概论、播音主持音声创造、播音主持语音、朗诵与艺术言语、节目主持概论、即兴口语传播、播音与主持表演基础、新闻主播技能实训、节目创作(访谈)、节目创作(综艺)、节目创意设计与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技术基础、专业实习与调研等。主要选修课程: 播音鉴赏、形象造型与形体、逻辑与修辞、广播电视节目赏析、思维与创意训练、思想本质研讨、媒体与文化、新媒体与社会、企业传播、影视后期制作、非线性编辑、演播室技术等。
实验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以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智慧与创意融媒体教学中心的建设宗旨。智慧与创意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是面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适应中国传媒业发展变革的专业型实验教学中心,其发展经历了数字化采编、媒体融合、大数据与媒体云三个阶段。中心下设融媒体实验室、录播配音实验室、演播大厅、视听教室、VR工作室、新闻大数据实验室等实验室23间,使用面积1900平方米,实验设备838台。2019年智慧与创意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建设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毕业去向:
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高于上海市高校平均水平,就业行业广泛分布在新闻传播、文娱、广告、教育、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公共管理、商务贸易等行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计划注重推进融媒体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毕业生写拍导播等学科实践技能强,就业选择行业呈多元化趋势。近五年来有近60%毕业生进入互联网行业相关企业,博士毕业生多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就职。毕业生就业首选地在长三角区域,留沪就业人数占整体就业人数的50%左右,本科生升学及境外留学学生人数年均35-40%,境外留学集中在英、美两国,其中留学英国占比超过留学数的60%。
毕业生考研录取主要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
毕业生保研录取主要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毕业生国(境)外高校录取主要院校:美国西北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墨尔本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昆士兰大学、奥克兰大学、巴黎国际电影学院。
毕业生入职国内外主要单位:联合国新闻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央视国际频道、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省级人民政府宣传部、各省市选调生、部队文职、主流媒体记者岗位、主流媒体新媒体岗位、主流出版社、互联网公司、广告公司、独角兽企业、视频节目制作公司等。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有强生、工行、东航等,每年也有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行业和自主创业。毕业生年度数据统计截至时间为当年10月,各专业就业质量报告详见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