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情教育讲座第二讲 | 王思政: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

发布时间:2025-10-27浏览次数:10

        10月21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2025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上海交通大学陈瑞球楼举行。本场讲座由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王思政主讲。王思政围绕“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当前发展大文化产业所要应对的形势以及可借鉴的优秀案例,并与现场师生们交流互动。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5级硕士生在传播学院212报告厅全程聆听本次讲座,同步参与国情教育讲座。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讲座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的形式,六场讲座分别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六校师生以及本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的采编人员共同参与。据统计,线下及线上听课共计4000余人次。

        在讲座中,王思政以“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为题,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以及个人亲身参与的大文化产业项目与国内外优秀案例,从重大活动引领、市场配置资源、创新消费空间、商旅文体展融合、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五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如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有效发展大文化产业,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王思政从国际关系周期、经济周期与经济规律等角度,深入剖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成因。他认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大文化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而具备独特的发展优势。通过梳理历届成功举办世博会、奥运会等国际活动的国家及其后续发展路径,王思政指出,用好重大活动契机,是将外部挑战转化为内生动力、推动国家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环。

        王思政在讲座中借助丰富生动的案例,强调了坚持市场主导的重要性。他表示,推动营商环境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不仅能激发大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也为文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土壤。同时,消费场景的创新与商旅文体展的深度融合也至关重要。以上海“一江一河”服务业金腰带为例,王思政指出,我国大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当前我们将生产岸线转变为生活岸线只是第一步,未来应进一步将其打造为文化岸线、体育岸线、科创岸线等,扩大其经济价值,逐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大文化产业体系。”

        王思政进一步指出,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商旅文体展的融合也是核心战略。“科创的背后是文创。”他强调,做大文化产业还应抓住“情绪价值”等新兴消费趋势,以新需求引导新消费,以创新内容产业为核心,在改革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同时,善于借力发展。

        最后,王思政聚焦于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强调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与长期性。他指出,文化是城市最持久的不动产,应通过强势的文化推介打响城市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的力量根植于融合与创新,只有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才能充分释放。

        当前,我国正处在“十四五”收官、为“十五五”规划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时代呼唤文化的创新力量。王思政的讲座极大地启迪了青年学子。他以生动的讲述与充实的案例,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盛宴,现场掌声热烈。在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围绕“如何实现文化安全与对外传播的有机统一”“如何构建协同发展的文化经济圈”以及“中国媒体如何突破西方话语壁垒”等问题,王思政一一作出细致解答,并勉励青年学子要坚持文化自信,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推动文化在创新中持续发展。


听课心得

        聆听了王思政老师主讲的《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国情讲座,我受益匪浅。王老师基于其深厚的政策研究与宏观管理经验,系统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尤其对“大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与创新路径提出了深刻见解。作为一名新传学子,我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攻坚克难阶段,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王老师指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人均碳排放也已高于全球水平,这警示我们必须摆脱传统依赖,转向以创新和内容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这一背景下,“大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推动社会转型、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力量。

        讲座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对“创新大文化消费空间”的案例剖析。哥本哈根将垃圾焚烧厂改造为城市地标,大阪Q’s Mall以屋顶跑道承担社区服务功能——这些案例表明,文化空间已超越传统“场所”概念,成为连接人与城市、融合功能与体验、兼顾公益与效益的社会交往平台。这提示我们,未来的文化传播不仅依赖媒介内容,也和构建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社区黏性的物理、情感空间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杭州宋城以不足百亩之地创造年收入8.6亿元、毛利高达81%的案例,揭示了文化内容在市场化运作下的强大潜力。以及“她经济”“它经济”等现象的兴起,也反映出文化消费正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作为未来的传播者,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如何被传递,更要思考如何通过文化产品与消费场景的构建,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认同。

        综上,王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媒介融合与社会转型并行的今天,我们应跳出传统“文化事业”的思维局限,以跨界融合、空间重构与内容创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更具创造力、包容性与影响力的新阶段。

——2025级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硕士 过诗懿


        非常荣幸有机会聆听王思政老师的讲座。虽然王老师并非身处传统校园讲堂,但这场内容翔实的报告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眺望真实世界的窗口,带来了超越课本的深刻见地与前沿视野。这次的报告系统回顾了国际格局与经济周期的深刻变化,并聚焦于体育、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为理解“新形势下发展大文化产业”这一核心议题提供了宏大的视野与鲜活的案例。作为一名新传学子,我深受启发,感触良多。

        报告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融合”已成为驱动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国际案例,如哥本哈根与迪拜将废弃空间升级为“体育综合体”;以及国内实践,如上海涌现的将声光电艺术与消费体验成功结合的业态,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单一的文体或商业形态已不足以满足未来需求,“商旅文体展”的跨界融合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场景。

        这背后正蕴含着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机遇在于上海等一线城市拥有丰富的岸线、场馆和历史资源,通过对体育综合体等项目的打造,完全有条件将这些物理空间转化为“内容场”与“传播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挑战也更为深层:如何打破行业壁垒,让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板块从简单“拼接”走向有机“融合”,形成一个能够持续产生优质内容与消费体验的生态系统?

        这恰恰为我们新传研究指明了极具价值的课题。这种深度融合,本质上是一个强大的“意义生产”与“叙事构建”过程。我们或许可以去探讨:如何为一个城市综合体打造能引发集体情感共鸣的文化叙事?如何运用策展思维,将一次体育赛事或文化活动,运营成一个能吸引持续关注与参与的媒介事件?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畅想,当“商旅文体展”真正融为一体时,城市本身将超越其物理形态,演变成一个能呼吸、会生长的巨大“媒介平台”。人们漫步于由工业遗存改造的高线公园,可能同时置身于一场城市艺术展、一个潮流体育集市和一段沉浸式的历史叙事中。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传播,每一次消费都是一次文化互动。这不仅将重塑城市形象与软实力,更将为我们新传学子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去研究和实践如何讲述新时代的中国城市故事,让传播理论在最具活力的产业融合前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 孟祥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