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光学大楼报告厅举行。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围绕“长江文化源远流长活力强劲”主题,将长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中国国情教育,深入探讨了长江的文化意义、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并与现场师生们交流互动。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主持。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讲座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的形式,六场讲座分别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六校师生以及本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的采编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参与。本次讲座听课热度明显,线下听课及线上收看收听本次讲座的人数共计2800人次。

讲座伊始,刘汉俊提纲挈领地概述习近平文化思想要点,他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的足迹,重点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四次座谈会的重要精神。刘汉俊结合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讲解博大精深的长江文化,他从自然与文明的双重维度解读了长江的价值,将长江文化置于中华文明“二元结构”的宏大叙事中,以宏阔视野揭示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文化系统如何通过“互补、互敬、共生”,孕育出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韧性与活力。
讲座系统梳理长江的农牧文化、器物文化、南方流域文化、舟楫文化、商道文化、水善文化、民族文化与精神文化,从八大维度深入剖析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刘汉俊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系统阐释了长江对中华大地的深远影响,及其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贡献,为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指出,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因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长江文明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加强长江文明的溯源研究、传播展示和文化资源保护,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

同时,刘汉俊强调新时代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倡导运用数字化、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参与,让古老的长江文化焕发新生机。他认为,新征程上,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明,既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之旅,更是一堂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家认同的生动教学。刘汉俊在讲解中,巧妙融合了众多珍贵文物的展示与生动历史故事的铺陈,共同编织出一个层次丰富、意蕴深厚的“文化符号系统”:从万年前的稻种到青铜瑰宝“四羊方尊”,从“南陈北李”的革命火种到“红船启航”的精神地标,这些具象符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深刻的精神价值。他以生动案例启发在场的新闻工作者与新传学子:应当善于挖掘和运用这些深植民族血脉的文化符号,将其转化为富有感染力与共情力的传播内容,从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情感共鸣的桥梁。

本场内容翔实、精彩纷呈,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现场掌声热烈,久久不息。在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刘汉俊与同学们围绕长江文化及其精神内涵展开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如何推进长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并实现广泛传播”、“如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长江文化IP”以及“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等议题。这些讨论有效激发了青年学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也为新闻传播学子在文化传承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与全新视角。互动过程中,刘汉俊勉励青年学子要将文化传承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立足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以专业能力与文化热忱汇聚成传承创新的浩瀚江河,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青春力量。


线上听课组图

华东师范大学听课现场

复旦大学听课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听课现场

同济大学听课现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听课现场

上海大学听课现场
学生听讲心得
华东师范大学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 蒋一马:
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是数千年文明沉淀的“内容富矿”——从巴蜀文明到江南文脉,这些地域文化中的故事、符号、美学,正是编导创作的核心素材库。而“活力强劲”则指向文化传播的“新表达”:作为广电编导学生,我们可以用镜头语言重构长江文化的当代叙事——比如以纪录片形式跟踪长江非遗的年轻传承人,用短视频的节奏拆解长江流域的民俗美学,或是用综艺化的互动形式让观众参与到“长江文化IP”的共创中。
这也让我意识到,编导的价值不仅是“记录”,更是“转译”:将厚重的长江文化转化为适配当代媒介生态的内容产品,既延续文化脉络,也让传统文明以更年轻的形态触达受众。这场讲座让我明确了专业方向的落点:以编导的创作力,成为长江文化“活态传播”的纽带,让古老文明在镜头里焕发新的生命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5级研究生 王亦冰:
通过本次讲座,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深刻论断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长江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与发展历程。讲座从多个维度阐释了长江文化的深厚内涵:它是思想的源泉,孕育了道家、儒家等传统智慧;它是文学的沃土,滋养了屈原、李白等一代文豪;它是革命的摇篮,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启航”到“江河抗战”的奋斗足迹;它也是生态的屏障,今天更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指引下焕发新生。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长江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与统一性,正是中华文明特性的生动体现。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当自觉传承这份厚重的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更要学习长江那种奔流不息、海纳百川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将努力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担当,勇于作为,立志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刘雨彤
这次讲座让我认识到了长江文化中所蕴含的开拓进取精神。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长江流域自古便是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从古代的沿江港口,到近代的通商口岸,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对外界的开放姿态。这种持续不断的流动与交换,塑造了长江文化兼收并蓄、锐意进取的内在品格。这种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的精神特质,为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4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生 卓雨霏:
通过系统聆听本次讲座,我从文明演进与地域发展的双重维度,对长江文化获得了全新的认知。长江与黄河一同,被并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但长江流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塑造了不同于北方的、更具流动性与开放性的文明形态。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良渚的玉器文明,再到后世江南的繁荣鼎盛,长江文明始终展现出惊人的创新活力与强大的包容性。讲座特别以上海为例,点明了长江入海口这座城市如何承古接今,既作为文化交汇的熔炉,又成为引领创新的龙头,这完美诠释了长江文化“古今并流”的独特魅力。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保护与传承长江文化,绝非简单地回顾历史,其核心在于激活传统资源,使之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理应主动学习、传播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要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自觉弘扬其包容、坚韧与创新的精神,积极为这条奔流不息的文明之河注入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之水。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 吴蕾:
长江,不仅是一条地理的河流,更是一条承载了数千年文明历史、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多元一体的长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创新创造。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更是活在当下、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尤为重要的是,讲座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内在逻辑。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绝不能仅仅是经济的单兵突进,更应是经济与文化协同并进的“双轮驱动”。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能够为沿江各省市的协同合作提供强大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动能,实现从地理“连接”到经济“畅通”,再到文化“融合”的升华。
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激活像长江文化这样的优秀传统资源,让其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新的强劲活力,从而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2025级博士研究生 于士超
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从讲座中,我了解到长江流域孕育了诸如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璀璨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遗址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长江文化悠久的历史脉络。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生活印记,是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的有力佐证,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绵长。
同时,长江文化并非是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是充满强劲活力的文化生命体。在当代,长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无论是依托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开展的生态旅游,还是将长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文创产品的创作,都展现出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它在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中,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去传承。
这次国情讲座,不仅让我对长江文化有了从历史到现代的全方位认识,更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一员,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长江文化的历史遗产,同时以创新之姿推动长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让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继续充满活力,在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中绽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