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举行。全市共评选出499项获奖成果,华东师大85项科研成果荣登榜单。其中,我院李海波教授《作为“平台”的党报——延安时期“全党办报”的概念生成与运作机制》获党的创新理论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甘莅豪教授《规约与博弈:维基百科自组织知识编纂中的命名政治》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吕新雨教授《乡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以全球南方为视角》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成果简介
作为“平台”的党报——延安时期“全党办报”的概念生成与运作机制
刊于《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08期

李海波

论文对“全党办报”做出全新的史实考辨和理论阐释,指出“全党办报”在陕甘宁边区党政系统中广为流行,其核心要旨是使党报真正成为“集体的组织者”,运作机制是党报的“平台化”,即报纸扮演党政系统交流工作经验的建制化“平台”角色,起到组织和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全党办报”兴起的深层动因在于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机制的革新,在延安时期形成的独特政治文化和制度条件下,政党开掘和利用媒介技术的潜在功能,将报纸改造成一种常规化的组织技术,由此带来新闻实践的深刻变化。
规约与博弈:维基百科自组织知识编纂中的命名政治
刊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年第12期

甘莅豪

本文以维基百科为案例,引入奥斯特罗姆的“自组织创新制度理论”和修辞学中的“策略博弈框架”,系统分析了“社群自组织命名机制”,从“社群约定”“社群监督”“社群仲裁”和“社群博弈”等方面展开研究,更新了克里普克的“因果-历史指称论”,并从建构主义视角进一步丰富了命名政治理 论。本文分为三部分研究。第一部分“共识与规约”探讨命名政策的形成过程。维基社群通过“论述-指引-方针”三阶段构建命名规范,诸如“文章标题”与“命名常规”政策,规定命名必须符合可识别性、自然性、精确性等原则,并辅以惯例(如“名从主人”)。社群通过监督(如编辑禁制)与惩罚(如封禁)机制确保规则的执行,同时设立冲突解决程序(如仲裁)保障争议的处理。这些规约通过自发治理实现知识秩序的稳定。第二部分“修辞与博弈”分析了命名冲突中的策略选择。以“特朗普/川普”等命名案例为例,展示了编辑如何在各原则间进行权衡(如“自然性”与“精确性”)、借用平台方针(如“内容中立”)、利用监督惩罚(如“封禁对手”)及诉诸程序(如“仲裁”)等策略。通过这些博弈,展现了知识差异与权力斗争,体现了“自生自发秩序”下的命名政治现象。第三部分“结论与讨论”总结了研究发现,认为维基百科的命名机制更新了克里普克理论,强调合法性源于协商的过程,丰富了命名政治的研究,认为社群命名尽管存在意识形态冲突,自组织治理依然维持了平台的稳定性,开放性和回退机制也保留了反对声音。
乡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以全球南方为视角
刊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06、07期

吕新雨

本文首先检讨了革命、现代化、现代性这三个关键词背后的冷战-新冷战与学术研究的范式问题,指出作为全球化的现代化与革命构成二元对立,而与此相对应的还有民主与威权、自由与专制、国家与社会等一系列二元对立——这些对立既是20世纪90年代现实政治博弈的历史投影,也是冷战分割线的投影,隐匿于“全球化”和“现代性”的理论深处。今天,这个世界依然被禁锢于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认知藩篱,这也正是今天所谓“新冷战”之所以发生的知识/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基础——其诉求是从西方中心和冷战胜利者的立场收复失地,在世界范围内驱除社会主义的幽灵;第二从历史视野中,讨论了围绕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与工业化之路的关键理论问题;第三讨论了冷战红利、“特许”工业化与全球北方霸权的形成,如何构成了冷战胜利者的历史叙述;第四落脚在全球南方现代化与发展问题,提出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还是“人民的全球化”的命题。起承转合,逻辑清晰。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上海市委设立的本市哲社领域最高学术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近年来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学者和优秀成果。
我院在此次评选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体现了学院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显著成效。近年来,学院通过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加强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等举措,为教师开展高水平研究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学院将以此次获奖为新起点,进一步优化学术资源配置,聚焦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前沿研究方向,鼓励学者们勇立时代潮头,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新闻传播规律,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