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晚,主题为“智能与智慧:人机关系的伦理前瞻”的学术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第二教学楼220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付长珍主讲,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甘莅豪担任主持人,三十余名学生线下参与。
讲座伊始,付长珍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新的智能体会不会取代人类呢?她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审慎地乐观,既不要忧心忡忡,也不要盲目乐观。“讲人机关系,归根到底是理解人是什么,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类。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来理解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和AI和平共处,和谐共生,让它成为我们的伙伴,让它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存在,更好的人。”在这次讲座中,付老师希望通过反思人机关系,通过人机关系的伦理前瞻,启发同学们重新理解人工智能,思考我们人类应该为人机共生的未来做些什么。
数字时代的降临,开启人类文明新纪元
付老师首先介绍数字时代技术发展的现状,包括数字技术在内的现代科技为人文学的更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材料和新工具。针对本讲座重点讨论的强人工智能,付老师抛出了很多哲学家、科学家所担忧的问题:ChatGPT4、Sora等AGI的相继登场,通过预训练的生成式大模型,可以进行积极的人机互动,未来甚至可能发生“逃逸”。AI的发展是否会成为脱缰的野马,使人类最终失去控制?人机关系是否会倒置?
对此,付老师强调了伦理前瞻的重要性。她认为,伦理是装在AI上同行的方向盘,使AI朝着让人类更好的方向发展,成为能造福人类生活这样的存在,使人成为更好的人。社会越发展,伦理越重要;科技要发展,伦理需先行。
智能与智慧:人与AI的双向奔赴
付老师认为,人与AI应该双向赋智,和谐共生。付老师解释了人和技术的同构性。一方面,技术是人类的工具,正是日新月异的技术使人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性。另一方面,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人以其无比强大的想象力,不断为技术赋予灵魂。人类文明的脆弱性和人对技术的依赖性,一体两面,相互交织。
付老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她认为一切的智能都应该是为了促进人成为更好的人,释放更大的潜能,塑造更美好的生活。“人类应该通过技术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改造世界,发展自己。”付老师再次强调了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初衷。
超强AI崛起,人性还有希望吗?
机器人和人类最大的差异,就是机器人缺少基于感受性的同理心。如果要让机器人突破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界限,我们需要为机器人立心,给它一种智慧之心、情感之心和价值之心,既要符合人心之向往,又要符合人性之能力。付老师说:“我们要为立机器人立心,其实就立一个数字文明社会的善的总纲。我们应该让机器人依文明社会的善人主张而学习、而行动。”
付老师引用了荀子的智慧阐释了为什么人类面对强人工智能可以“审慎地乐观”。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益。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付老师认为,再强的人工智能和人相比,人才是“最为天下贵”。“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的生物,就在于其能知能爱。这个‘知’强调的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认识。在越来越强大的AI面前,我们应该有一种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付老师鼓励同学们要爱人类,爱机器人类。
面对AI,伦理学何为?
最后,付老师向同学们发出来自伦理学的邀请。伦理学需要和各个学科牵手,建立超学科的问题意识。“我们一起直面生活世界,直面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我们要发挥伦理学对于科技创新,对人类生活的价值。AI以人为本,AI让生活更美好。”在热烈的掌声中,付老师结束了今天的讲座。
讲座结束后,付老师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科技发展与制度适配性、人工智能同理心、机器人中心主义等问题。付老师赞扬了跨专业的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并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前瞻意识。
讲座主持人甘莅豪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付长珍老师此次讲座的重要价值在于思考如何将传统中国哲学的智慧重新发挥出来,以适应人机社会。甘老师进一步解释:“现在学界思考伦理关系都是运用西方的伦理学,我们中国的伦理学如何能够改善,这是很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