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新闻采写|“小黄狗”入驻闵行校区,华师大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发布时间:2018-12-14浏览次数:7164

继新学期初大规模更换了宿舍区的公用垃圾桶,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于2018年10月末在河东食堂旁安置了“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日前,记者走访闵行校区宿舍区发现,学生基本上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而是由收运人员将垃圾集中到学校垃圾压缩站后进行分拣。学校后勤保障部能源与环境管理办公室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学校今后将陆续推进垃圾分类的宣传和落实工作。


“小黄狗”智能回收奖励环保金

10月末,“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免费入驻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并安置于河东食堂东北门旁边。“小黄狗”智能分类回收机形似长柜,外表以黄、蓝两种颜色为主,共有6个分区,从左往右分别是“纸类回收”(容量356L)、“纺织物回收”(容量356L)、电子接触屏、“金属回收”(容量227L)、“塑料回收”(容量376L)和“玻璃回收 有害垃圾回收”(容量227L)。每个“回收”分区分为两部分,位于上边的是处于关闭状态的投入口,投入口下面是说明何种物品属于该垃圾的图标。电子接触屏则是为投放者或回收员提供投递或回收服务。


使用“小黄狗”智能垃圾回收机,首先需要添加“小黄狗dog”微信公众号或者小程序。记者通过扫描垃圾回收机提供的二维码关注了“小黄狗dog”的微信公众号,并填写手机号验证完成注册。

以袜子为例,记者在电子接触屏上选择“纺织物”的回收类型,屏幕显示开箱二维码,记者点击“小黄狗dog”微信公众号的“我要投递”,再点击“扫码投递”,将手机对准垃圾回收机屏幕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此时“纺织物回收”投入口处的窗口自动打开。记者投下袜子后,点击电子接触屏的“投递完成”结束本次的垃圾投递。屏幕提示,如果没有携带手机,亦可通过输入手机号登录进行垃圾投递。

除玻璃和有害垃圾外,其他回收品类每次投递了60克以上即可获得相应的环保金,环保金将转入到用户的账户中,当环保金≥10元时即可提现到银行卡。

由于记者投递的袜子的重量少于60克,没有获得环保金;但17级地理信息专业的余同学投递了一个重量超过60克的快递纸盒,屏幕显示其获得0.24元的环保金。余同学表示,以后若有快递盒、金属、玻璃、纺织物或有害垃圾,会考虑投放到该设备,但塑料、纸类等生活垃圾可能会就近投放在宿舍楼前的垃圾桶中。

根据“小黄狗dog”微信公众号的消息,投递的垃圾将由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回收人员统一运到城市回收站进行科学分拣,可回收垃圾将交由专业公司进行再生循环利用,不可回收垃圾将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能源、化肥等资源,最大程度减少因垃圾产生的污染和浪费。

目前,华师大闵行校区仅设置了一台“小黄狗”智能垃圾回收机。后勤保障部赵星熠老师表示,学校将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考虑是否增设。而在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8名同学,有7名同学表示没有使用过该设备。其中,5名同学称只使用过普通垃圾桶来分类垃圾,其余2位同学则表示平时没有分类投放垃圾。



宿舍垃圾没有分类投放

2018年10月20日上午8时17分,记者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本科生公寓4号楼前看到,5个新学期刚配置的240L的垃圾桶沿着4号楼门口对面花圃的边缘摆放着,其中2个是印有“可回收物”白色字样的蓝色垃圾桶,另外3个是印有“干垃圾”白色字样的黑色垃圾桶。
记者注意到,这些字样的字体很小,如果不站着仔细看的话,很难引起人的注意。在字样下配有文字说明,用来说明什么样的垃圾可以投放到该垃圾桶,其字体比“可回收物”和“干垃圾”的字体更小。


在现场,记者发现垃圾并没有按照“干垃圾”和“可回收物”进行分类,学生都是将整袋的生活垃圾直接投放在任意的垃圾桶中。记者在4号楼前随机采访了3位住在该宿舍楼的学生,她们均表示平时没有分类投放宿舍垃圾。

随后,记者来到了本科生公寓3号楼、6号楼、8号楼和11号楼,发现情况与4号楼相似。在采访2018级工商管理类的罗俊和王子庆时发现,他们并不清楚“可回收物”和“干垃圾”的区别。


学生不清楚垃圾分类情况

今年9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在其企业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开学第一课|垃圾分类你做到了么?》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华东师大的垃圾分类攻略,呼吁同学们在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

文章指出,学校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从四个方面着手:完善垃圾收容器配置,打通垃圾收运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和建立监督管理体系。在加强宣传引导方面,文章提出了要结合新生入学,向新生发放垃圾分类指南等措施。文章还特别提到,学校将从试点做起,以点带面,逐步实施和完善校园垃圾分类,并将本科生公寓3号楼、4号楼将作为闵行校区试点楼宇的一部分。

但在记者采访的3位住在4号楼的女生和3位住在3号楼的男生中,只有2018级中文专业的刘思奕表示知道所住宿舍楼为试点楼宇,并指示了4号楼内的分类垃圾桶。

记者看到,3个不同颜色(红、蓝、黑)的垃圾桶被放置在4号楼一楼大厅里的角落里,分别是“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干垃圾”垃圾桶,这些垃圾桶的投放口都用《文汇报》的报纸覆盖住。记者询问了值班的宿管阿姨这些垃圾桶是否可以使用,宿管阿姨表示不能,称所有的垃圾都要丢到外面的垃圾桶里(指“干垃圾”垃圾桶或“可回收物”垃圾桶)。


此外,上述6位2018级的新生表示,自入学以来,除了其中3位同学知道10月12日在华闵食堂外面的空地上举办过一次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外,都没有听闻和参加过其他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或培训活动。

截止10月19日20时43分,上述文章《开学第一课|垃圾分类你做到了么?》的阅读量是3034,不考虑重复阅读和校外阅读,约为华师大本科生总人数的20.42%,而另一篇回顾活动的文章《听说昨天华闵食堂前的活动帐篷阻挡了大家吃饭的脚步》的阅读量是5812,约为华师大本科生总人数的39.12%。


宿舍垃圾在学校垃圾压缩站进行分拣

10月19日上午8时20分左右,记者从负责学校垃圾收运工作的杨进舒师傅处得知,宿舍区的垃圾在收运之前并没有分类,而是运到学校的垃圾压缩站进行首次分拣。记者看到,杨师傅等人在收运宿舍垃圾时,都是将整桶的垃圾倾倒在垃圾车上,没有区分种类不同的垃圾桶。

随后,记者赶到位于学校校车停车场的东边、相隔一条约7米校道的垃圾压缩站。在垃圾压缩站内,一辆蓝皮小卡车停在中间,两名男性工作人员一边将车上的垃圾推倒到地上,一边将垃圾中的塑料瓶捡起,扔进车子旁3个240L的蓝色垃圾桶中。在地面上,1名女性工作人员在从车子上推到下来的垃圾堆里捡出塑料瓶,另外2名男性工作人员用塑料铲子将地面的垃圾推进正在运作的垃圾压缩机入口。记者观察到,被推入垃圾压缩机入口的垃圾中有没被及时分拣出来的塑料瓶。

除塑料瓶外,记者注意到在角落里还有被分拣出来的纸板和鞋子衣物。据站内一位女性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将可以使用的鞋子衣物挑拣出来,不可使用的就同其他垃圾一起送进垃圾压缩机里压缩。


学校将逐步推行校内垃圾分类

10月23日3时左右,记者来到学校行政楼418室采访了后勤保障部能源与环境管理办公室的老师。

问及学校新学期更换垃圾桶的目的,能源与环境管理办公室老师表示,现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正在市人大审议,一旦法案通过,将在全市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工作。考虑到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学校提前在校园里配置好垃圾收容器。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份,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9月25日下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初审。

这位老师介绍说,学校垃圾分类工作正在逐步推进。除了在宿舍区(指宿舍楼外的公共区域)和校道两边更换了新的垃圾桶,学校目前已经打通了垃圾收运处理渠道,在校内分类好的垃圾将由社会企业统一收运,规范处理。

针对记者提出没有设置“湿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的疑问,这位老师解释说,由于湿垃圾易腐烂,如果像干垃圾和可回收物一样堆在室外,可能会影响校园的空气质量。学校接下来将考虑参照中北校区第五宿舍的做法,在每层宿舍楼安置“湿垃圾”桶和“干垃圾”桶:“湿垃圾”桶用于投放剩饭剩菜等湿垃圾,干垃圾桶用于投放快餐盒等干垃圾,并计划每天清理了两到三次,由保洁人员负责运出宿舍楼;除此之外,还要在一楼大厅放置“可回收物”垃圾桶和“有害垃圾”垃圾桶,让学生集中分类投放。



由于本学期初宿舍垃圾分类的方案还没有定稿,加之只有本科生公寓3、4号楼作为试点楼宇,学校就取消了原本计划的、针对新生垃圾分类的入学培训。“如果对新生培训肯定是对全部新生培训,但我们宿舍现在只是在试点,就可能会出现学生培训完了,但是他们发现宿舍楼里没有垃圾桶。”这位老师说明了没有进行新生培训的原因,并表示学校后续会有一系列的宣传和培训活动。

对于受访学生不知道3、4号楼是试点楼宇,以及4号楼内分类垃圾桶未被使用的情况,这位老师表示目前正在和物业协调相关工作,并在其笔记本上记下了记者提到的这一信息。

这位老师强调,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难在“人”上,因为人数多,且意识和行为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学校会尽量从学生角度考虑,制定一个学生做起来更方便的垃圾分类方案;同时会逐步推进宣传和落实工作,以后一定会强制实施垃圾分类。

同时,这位老师也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表示了信心。她回忆说,前几天就有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录的视频来找她,反映垃圾车收垃圾时不分类的情况。对此,老师解释说,由于学生没有提前分类垃圾,收运人员即便区分了垃圾桶,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拣垃圾,因此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分类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位老师也表示,学校将会采购一批垃圾分类回收车。

文 陈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