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市委宣传部新闻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2025年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大学生暑期“四力”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三十三名同学参与了此次实践活动。暑假期间,同学们到各区融媒体中心所属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出版物采编岗位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切实提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增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院长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我要对你们参加暑期“四力”实践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你们能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暑期,你们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积极参与,勇于挑战,不怕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得,成长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将对你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播学院院长 王峰
周萌同学实践作品
周萌同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此次暑期“四力”实践活动中,在上海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视觉创作部门担任视觉创作实习生。
视频作品
荷香里的家园“兴"事—全国文明村叶榭镇兴达村
筑梦松江,青春启航|青年创业松江”礼包”:快!省!缓!
一本手册:超前服务 解开店难题
(详情见“上海松江”微信视频号)
周萌同学实习心得
七月初至八月末,我于上海松江区融媒体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时光虽短,却在我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媒体行业的运作有了直观的认识,更让我在实践中领悟到新闻工作的责任与魅力。
初到中心,带教老师便告诉我:“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坐出来的。”这句话成了我实习期间的座右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跟随老师穿梭于松江区的大街小巷,从政府会议到社区活动,从企业采访到民生调查,每一次外出采访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机会。
第一次外出采访是个社区活动的报道,我负责帮忙拿设备,看老师如何与采访对象交流,如何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在采访中,我学到最重要的一课是倾听。曾以为记者只是提问者,实则更是倾听者。老师与采访对象交流时,从不急于打断,而是给予充分的时间表达。这种尊重让我明白,好的报道不是生硬的一问一答,而是建立在真诚沟通基础上的。
视频剪辑工作比我想象中更需要耐心,坐在电脑前,一帧帧筛选素材,一遍遍调整节奏,常常一坐就是半天。起初我总想着尽快完成,结果粗剪出来的片子总是节奏紊乱。老师看过我的作品后说:“剪辑不是把素材堆在一起,而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这句话点醒了我。之后我学会了先理清叙事逻辑,再动手剪辑,虽然速度慢了,但质量明显提高。
实习期间,我大部分时间做的都是基础性工作:整理采访素材、协助校对稿件等等。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却让我理解了媒体生产的整个流程。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每道工序都需要认真对待。
最让我感触的是媒体人的日常并非总是光鲜亮丽。更多时候,他们是顶着烈日外出拍摄,是熬夜赶稿的疲惫,是为了一个镜头反复重拍的执着。我见过老师为了为了一个更准确的表述查阅大量资料,这种对专业的认真态度,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打动我。
两个月中,我也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从最初小心翼翼地观察,到后来能与同事们自然交流,一起在食堂吃饭,讨论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这些日常的相处,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工作氛围。
两个月的实习让我认识到,新闻工作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它要求我们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又有严谨的判断力;既追求报道的速度,又保证内容的真实;既要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又要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人肩负着筛选信息、引导舆论、服务公众的重要责任。
回首这段时光,我从一个对新闻工作只有理论认识的学生,成长为能够参与实际采编流程的准媒体人。感谢松江区融媒体中心提供的实践平台,感谢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也感谢自己的坚持与努力。
无论未来走向何处,这两个月的收获都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指引我在求真与传情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