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7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一场以“智能共生·知识无界: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版教育与产业实践”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中、德、英等国的出版人、学者及媒体关注。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高校联合主办,是中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高校首次在境外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研讨会围绕人工智能对出版教育、知识生产与产业生态的深刻影响展开交流。会上中国学者分享了我国出版教育界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前沿探索。北京大学张久珍教授通过教学实验,提出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实现从使用AI到驾驭AI的跃升,培养高阶批判性思维。武汉大学许洁教授介绍了该校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增设智能出版与数字文化方向,探索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华东师范大学邓香莲教授分享了上海以产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培养跨界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中国传媒大学陈欣钢教授展示的“光明影院”无障碍出版实践,诠释了出版服务社会、促进文化公平的人文关怀。
中外专家共同聚焦了技术浪潮下出版业应坚守的人文内核。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图书出版执行副总裁汤恩平博士强调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出版业对内容诚信、伦理责任的坚守不会改变,新一代出版人必须具备理解并善用技术的能力。德国作家史岱帆·舒曼以中国“说书节”为例,强调了人类情感与集体记忆在叙事中不可替代的价值。英国星格文化公司创始人刘晓宾讲述了数字叙事与Z世代阅读的新趋势,认为中国的网络文学生态正在成为全球出版创新的重要源头。
会议最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副院长秦瑜明教授总结发言,他认为人工智能为出版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出版学科共建须紧扣智能技术驱动的主线,以课程改革、产教融合、国际对话等方式,构建与智能时代相适应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系主任吴炜华教授主持。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盛会,本届法兰克福书展吸引了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出版商。在中国出版代表团携5000余种精品图书亮相书展的背景下,研讨会的举办为中外出版与文化交流增添了深层的学理维度。
来源 | 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