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2021年9月由陈红梅老师主讲。国庆节后,同学们进行新闻采写综合练习,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补充采访修改完善后,任课老师将挑选一部分优秀作业,不定期刊发。
5米多宽的路两旁分布着一栋栋 “老旧矮”房屋,有些店铺的门已被水泥封起,有些店铺在手脚架和绿色网布的包围下仍在营业。站在街边抬起头,视线越过低矮的屋顶,就能望见不远处矗立着的高楼大厦。
这条路,便是顺昌路,地处上海市黄浦区,临近新天地商业区。它已走过了120年的历史,被上海人称为“最具烟火气的马路”。就在今年7月,这一方“旧天地”最后的588米正式开始征收拆迁。顺昌路最后的告别式在老街记忆与城市焕新的对话中徐徐展开。
现代高楼与正在拆迁的老房子
烟火食气如常升起
10月21日早上8点半,位于顺昌路528号的盛兴点心店中人声熙攘。十几平米的店铺,已挤下了23位客人,在店外的客人正伸长了脖子向内观望等待。店内放置有两张6人餐桌和两张4人方桌,坐着的客人享用着早餐,而后来的客人则必须站在过道处等候。一位刚用完餐的客人起身,服务员甚至还没来得及收拾碗盘,另一位客人便又坐了下去。
盛兴门面
店内的大多数客人与员工都操着一口上海话彼此交谈着,从汤碗中升起的热气弥散在整个店内。“到这里来吃得就是这种气氛!”食客何女士说,“大家围在一起虽然都不太认识,但是也没有什么违和的感觉。”
盛兴是百年的老字号,虽然店铺并不起眼,但仍有许多食客寻味而来。食客向记者介绍说,盛兴一直坚持用传统的配方和手艺制作点心,虽然品类花样少,但样样价格实惠、味道鲜美。
“这就是我们记忆中的味道。”何女士说。来盛兴用餐的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几十年来,盛兴的味道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面对顺昌路动迁后盛兴搬走的必然,何女士告诉记者:“如果不远的话,有机会我还会去重温它的味道。”
位于顺昌路470号弄堂口的一个早餐铺子也聚集着不少顾客。两个盛着豆浆和豆花的大锅靠着墙边,旁边放着摞起的碗勺。弄口处放着两张桌子,其中一张桌上摆着案板和炸锅,另一张桌上摆着一个个铁盘,盛着刚出锅的脆油条、油糕和粢饭团等小吃。红色的遮阳棚从弄道一侧伸出,棚下站着的客人几乎要将这个狭窄的弄道占满。
弄堂口的早餐铺
8点45分,王先生提着刚给一家人买好的早餐正准备回家。“这家早餐在这附近排第一!”他称赞道。王先生是这家早餐铺子的常客,与老板早已相互认识,每天买了早餐总会顺带着问候老板几句。“这要拆迁了,我问他房子找好没,他说还没有哩!”
“这里来来去去的人特别多,像他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的不多。”王先生说。当记者问铺子开了多少年时,没等老板开口,就有顾客高声回答道:“有20年了!”
8点50分左右,粢饭团和豆花都已售罄,前来买早餐的顾客只好另选其他样式。“收钱吧”到账的声音接连不断,但普遍都是5、6元钱。时而还有像王先生那样的常客趁着买早餐与老板寒暄几句,老板嘴上应着,手中仍忙个不停。
“动迁”的信号,并没有影响这条百年老街的烟火气照常升起。在最后的告别期,顺昌路的老味道仍吸引着大批食客前来。
“尿片一条街”的惆怅
顺昌路上,几家写有“尿片批发”字样的商铺引起记者的注意。500多米的路上,共有7家成人尿布店面,至11月19日,还在营业的有5家。 “以前更多,有20多家。现在拆迁了,很多家都搬走了。”杨老板说。
几家店铺都将大包的尿片摞得很高,最上面的一层离天花板只有约50公分。各种品牌的尿布都能在这找到,甚至还有以这条路来命名的“顺昌牌”尿片。“你到医院护工那边问问,他们都知道,那边医院都会推荐到这来买。”店家夏小姐说。
顺昌路尿片批发商店
另一位店家朱先生说道:“开始只有一两家店,后来人家看这个做得不错,就都来做了,逐渐就形成了一个‘小气候’。”因为尿片批发商铺多在此集聚,顺昌路也就被冠上了“尿片街”的名号。
朱先生在顺昌路开成人尿布店已有十几年了,近些年也同顺昌路其他店家一样开起了网店。“但是网上竞争也很大的,而且价钱定得比较乱,个人卖得都不一样。”他说。“现在这里要拆掉了,要去别的地方做很难的,不成气候。”
杨老板也有同样的担忧。他的门店已经被征收完毕,被水泥墙封了起来,但仍有几包库存的尿片没有买完。“卖完这几包就不准备干了。”他说。十几包尿片挨着墙摞起来,而他则坐在从前的门店前等待有顾客前来买走最后几包存货。“再找地方开店很贵的,而且你一家在哪里做,谁都不知道。”
一条道路的拆迁,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这里的居民,依托其发展的商铺也需要思考生存问题。
历史的痕迹何去何从?
“其实这地方特别有看头,弄里头有好多历史遗迹。”胡老伯对记者说道。
胡老伯退休后成为了“平安黄浦志愿者”之一,因为是顺昌路的住户,便负责在这条路上值守。“我从小就在这长大,自己的街道是最熟悉的,弄里有什么,每个弄该怎么走都清楚。”
“这里面就有一个,中国第一个美术专科学校。”胡老指着沿街右侧一排灰色的房子向记者说道。“这里以前就是学生的宿舍楼。”走进胡老伯所说的弄堂里,便能看到美专的旧址——存天阁。
美专旧址
从这里曾走出过木心、丁聪等多位画坛名家。而今,这座建筑已经变为了居民的住宅,阳台上晾着各色各式的衣服,交错的电线悬挂在低空。砖红色的墙壁上已生出霉点,再加上雨水的冲刷和日光的曝晒,颜色更显得暗淡。
“不好说会不会拆呀。”胡老伯说,“中国民族工业的象征,合肥路的天厨味精厂,本来有个规定说不能拆,现在不是也还是拆了吗?”
胡老伯所说的天厨味精厂就位于顺昌路330号,与合肥路的交叉路口处。2011年,天厨味精厂旧址被列为上海市4422个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2章第26条规定,使用不可移动文物,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然而在2012年,黄浦区规划局仍将这栋建筑列入拆迁征收范围,随后上海市文物局介入调查。但在今日,顺昌路330号已被夷为平地。为何而拆、文物局有何调查结果仍不得而知。
顺昌路330号
“我退休以后便去了上海黄浦区文物保护协会。整个黄浦区的这些文物都需要我们去走访考察。”据胡老伯介绍,在顺昌路上有各式的石库门建筑,单洞的、连洞的、连排的,有些还标注了它的建造时间。居民就住在这些由石库门组成的里坊和弄堂中。“但是好多都要拆了,没办法。”他轻轻叹了口气,摇摇头,“那些狭窄的弄,拆了太可惜了。”胡老感慨道。
“还是要争取保留一些的。”他说。
对话顺昌路:如何在更新中传承记忆?
此次动迁并非首次,而是老顺昌路整体改造中最后一段。在2002年,顺昌路中段已被改建为翠湖天地住宅区,筑起了高楼大厦。而2003年,北段的太平桥地区被改造为集商业、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时尚中心,即“新天地”。旧改项目负责方——中海地产表示,未来这里将被规划为兼具本地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活力街区。
有再多不舍,更新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然进程,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十分必要。城市记录者、“上海ShangHigh”公众号主理人武林帕克告诉记者,顺昌路这里石库门的居住条件其实都不是很好,这里的房屋有些没有卫生间,厨房也是四五家共用。这样的环境对居民来说有极大不便。
拆迁一半的鸿宁里
“总归是要变的,”他说,“我以前可能会比较怀旧,但近几年我也慢慢理解了,城市一直在更新,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这种老城区肯定是要更新换代的。”
但对这样一条拥有120年历史的老街进行更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顺昌路既汇聚了众多如盛兴这样的上海特色老店,还有依托这条路生存发展起来的众多尿片批发商铺,更拥有像上海美专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旧址。动迁不能只仅仅对建筑进行拆除与重建,还应思考如何保护顺昌路上所承载的城市独特记忆。
陈真从2020年夏天便开始拍摄顺昌路,见证了顺昌路从很热闹的时候一直到现在即将拆迁。“城市在更新,但是它留给人们的记忆是永恒的。”她这样对记者说。
陈真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三年级研究生。美学的学术背景让她更能够发掘平凡生活中的美和意义。由她所创作的《上海人物故事》系列作品聚焦于在上海大街小巷中穿梭着的普通人和这座城的更新发展。一个个本会因动迁而无声逝去的故事,被她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在陈真看来,她记录的这些“自以为有意义的事”,多年后终能显现出其价值。
而由中海集团主要推出,并联合社会各界共同策划打造的展览——《顺昌路:一个对话的机会》,便邀请到了陈真、武林帕克等“城市记录者”以摄影、游记等形式一同呈现属于顺昌路的老记忆。
在这次城市主题展中,陈真在顺昌路拍摄的《老裁缝》和《韩阿姨》两个视频参与了展出。“‘历史会走远,影像永长存’是我的《上海人物故事》的座右铭。很多烟火气随着城市的更新和发展需要正在慢慢消逝,那什么可以存留呢?恐怕只有影像了。” 陈真说。
展览外部
但记录终究只是对记忆的复刻保存,怎样带着老记忆走向新未来,武林帕克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这种地方,人是最关键的,有人才会有烟火气。虽然未来可能会造一些商场,但他们其实都是一些流动的人口,并不能产生那种最早的当地的居民生活的那种气息。” 当人走后,是否只能留下记忆的空壳?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之间的平衡仍是当今社会不断探索研究的话题。
展览内部
展厅被淡淡的暖黄色灯光所笼罩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歌曲在展厅内回荡,每一面墙上都错落地挂着几幅老照片。一位老者由女儿搀扶着,在一幅老照片前伫立良久。他佝偻着背,鼻尖离照片几乎只有10公分。
“我从前就住在这个弄里,进去走15米就到家了。”他看着照片对女儿说。、
采写 | 20新闻 刘佳仪 吴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