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2021年9月由陈红梅老师主讲。国庆节后,同学们进行新闻采写综合练习,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补充采访修改完善后,任课老师将挑选一部分优秀作业,不定期刊发。
一直以来,“设圈”都作为一个小众圈子存在。2021年4月,网名为“芙芙”的13岁女孩未经家长同意,自称未成年人在网上多次向“设圈”画师约稿,约稿总价达70多万元。“芙芙”母亲发现后要求画师退款,沟通不畅后声称已报警,并对画师表示自己能花更多的钱将圈子弄得“天翻地覆”。此事最终以“芙芙”归还画作,画师退回部分款项收场,但“设圈”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大众视野。
圈外人看,“设圈”是引导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不法之地”,圈内人看,“设圈”是存放灵感的“世外桃源”。金钱、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法律法规,“设圈”至此已牵涉太多。
风波:“13岁女孩约稿70万”之后
2021年9月16日,“设圈”画师小步完成了一幅耗时近16个小时的画作。把它发给买家后,小步给画作打上水印,上传到她在约稿平台“米画师”上的个人主页。
“设圈”,即平面人物设计绘画圈,基于ACG(即动画、漫画、游戏)群体,由喜欢创造人设(即人物设定)的人和将人设转化为画作的画师组成。通常是买家构想一个大概的人设,再交由画师将其转化为电子板绘人物作品,这个人物通常会被买家称为自己的“女儿”。买家可以找其他画师对该人设进行二次创作,这些二次创作的画作通常是给人设画新的动作、服饰等。
小步于2019年高中毕业后进入“设圈”,她既是“养女儿”的买家,也是接稿的画师。这是小步在“70万约稿”事件后的第17幅画作,此时距离事情的爆发已经过去5个月零10天,在这段时间里,小步画画的数量比以往少了许多。提起这件事,小步表示“设圈”里的大家很多都还心有余悸,行事也越发小心。许多画师和拍卖人设的群(以下简称拍卖群)都开始明文限制16岁以下或者没有经济能力的未成年人约稿,严格一点的直接拒绝所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第三方平台米画师也在事件发生后出台相应规定,要求买方在消费满2000元后要通过年满18岁的实名认证。
事发后第三方交易平台米画师出台新规;
某拍卖群在事发24小时内立即置顶拒绝未成年人的公告。
这不是“设圈”这样一个小众圈子第一次走入大众的视野。2020年5月,“设圈”一位名叫“安心症”的画师未来三年的稿位(即未来三年所有人设)被两位高三学生以32万的价格拍得,引发“设圈”内外关注。且有传言称画师本人为高二在校生,这就让“设圈”在大众眼中被贴上了“未成年人”和“高额消费”的标签。
的确,虽然32万、70万这样的大数目不是天天都有,但“设圈”内的低至7元、8元,多则几万十几万,这些数额的交易却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一个买家和一个画师这样一对一的交易也许很难让外界知晓,但还有一种公开的交易,就发生在QQ群里。有的群里只有一个画师,每隔一段时间画师会上传一张有水印的非清晰版画作到群相册。在固定的时间段里,群成员在相册评论区开价,价高者拍得。拍得后画师通过邮箱等方式将原图发给买家,双方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结账。这种群的画师通常已经有一定名气,群里也有几位成员有很强的购买力,画作通常就由这些成员拍得,很容易就会拍出几万的价格。

图为某画师的个人拍卖群,该画作 9月11日晚21::00开拍,经过11轮出价,最终以26666元拍出,整个拍卖过程不足十分钟。而小步表示,该画师平日里的画作能拍到七到八万。
还有另一种群,这种群里有多个画师,群相册中随时都有画作,群成员随时都可以在评论区出价。这种群里的画师通常名气不是很大,群成员的消费能力也不会太高,一幅画作的价格一般都在一千上下。
“k5”意为1500元,“ll”为“捞捞”拼音缩写,“k5ll”是管理员在提醒群成员该画作目前最高出价为1500;“截了”意为该画作以目前最高价格卖出;“300起”意为该群成员开价在300以上
这样的“拍卖”不会签订正式的协定,通常是遵守圈内和各个群的惯例。画师保留展示权,买得者则拥有部分使用权,一般可以将人设图用于“设圈”内部的社交帐号头像、背景,但在没有商议的情况下不得印刷。各“拍卖群”通常人数都在两千到三千,小的群也有几百到一千人。这些群本身的数量也非常庞大,已经退出“设圈”的付同学表示,最多的时候她一个人加了近两百个群,QQ都变卡了。而就是在这些不为圈外人所知,却数量庞大、人员众多的QQ“拍卖群”里,每天都有流转着不计其数的金钱。约稿70万的13岁女孩“芙芙”只是其中的一员,在她之后,虽然“设圈”里的人们都变得更为谨慎,但这样只被惯例约束的交易仍在继续,风险仍然存在。
争议:拍出“天价”的电子画作与“圈内人”的“反抗”
“设圈”之中有关于绘画水平和价格的争议,似乎自它诞生之时就埋下了隐患。
“基本上你有一个兴趣爱好想要变现,且同时(有人)具备消费需求,那就会诞生圈子。”小步这样解释这个圈子诞生的理由。小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画画只是一个坚持多年的爱好。一开始她进入“设圈”也是看圈子里接稿门槛低,想要把自己的爱好“变现”,赚一点小钱。小步表示,QQ群里的画师很多都是像她这样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许多人的画作在绘画技术上有明显的错误,对画作中使用的现实元素也缺乏认识,甚至有部分画师“离开了人脸就不会画了”,但依然能被卖出几万甚至十几万这样接近专业画师的商业插画价格。

某画师创作的人设“大提琴”,以数万的价格卖出,却将大提琴的大小样式、演奏方法画错,被网友批评“没有常识”。(图源网络)

2020年安心症的稿位被拍出32万,引发网友质疑(图源网络)
在“设圈”内部,受欢迎的人设几乎都是可爱的大眼睛日系少女。蝴蝶结、蕾丝布、花朵、毛绒玩具、洛丽塔裙都是这些画作中常见的元素。这样相对统一的画风让不同画师、不同价位的画作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米画师10月4日推荐作品截图
这样一来,“设圈”内就时常对画作的价格产生争议,很多人认为那些卖出高价的画作并不一定画得很好。付同学于2019年12月末加入“设圈”,在圈里,付同学是热衷于“养设”的“妈咪”,也是会接画稿的画师。她过去接受过一点专业的绘画训练,但她对“设圈”这样的情况表示理解,“是会对这个价格感到惊讶,但这本来就是这个圈子的审美啊。”
同样作为画师,小步却不太能接受这样的风气。她认为,即使是圈里最出名的那些画师,虽然确实画得好,但也不值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价格。有的画师进入圈子早,积攒了一些名气,等到后来圈子慢慢壮大、更多有消费能力的买家进入圈子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他们的人设。而且部分有钱的买家愿意出很高的“自带价”(即买家自己开出一个高于作品标价的价格,来争取画师直接将画作卖给自己),这些“自带价”也抬高了画师未来作品的价格。
“有些‘富婆’(即有消费能力的买家)就是愿意缴这个‘名气税’”,小步这样形容出“自带价”的行为。“而且人家一看你的头像是很出名的某某画师画的,这个画师的画又很贵,那你在这个圈子里就会特别有面子。”小步认为,虚荣心也是促使买家花大价钱购买这些画作的原因之一。
但这样的状况终究还是会引起圈内一些人的不满。“自带价”的出现让人设价格水涨船高,于是便出现了多人凑钱买一个人设的活动,“设圈”内称之为“巨人车”。通常是几十到一百人不等一起集资,推出一位负责人去和画手直接沟通,然后大家一起平摊购买人设的钱。一个人参加“巨人车”通常只需要几十到几百,比自己单独购买要廉价得多。这些人集资向画师买人设,成交后每个人都能得到这幅人设的高清无水印版。但即使有“巨人车”的存在,有消费能力的个人买家依然还是占据了上风。有些“巨人车”如果遇到了高额“自带价”,画师也会选择放弃“巨人车”,转而与出价买家交易。不仅如此,还出现了部分画师被某个或某几个买家垄断的现象,在一些画师的拍卖群里就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拍卖活动拍得的都是同一个或几个的买家。
在这种状况下,2020年底到2021年初,“巨人车”繁荣发展,与消费能力较强的个人买家呈对抗之势,但这段时间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倒卖事件。部分“设圈”人,他们个人参加多个“巨人车”,然后以几毛的价格将所有人设图打包卖给别人,还有的人不收取任何费用,直接将人设图发到各种网络平台上。甚至有人声称要“流图”(即到处传播这些画作的高清无码图),直到交易群被迫解散为止。
虽然倒卖、“流图”这些都是在“设圈”会引起公愤的行为,但小步告诉记者,“你说他是为了倒卖吗?他这样赚不到钱的啊。他就是怒了”,因为圈内一些画师的价格实在是被抬得太高了。这些人就是看“设圈”这种风气不满,以此泄愤。而这一行为又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流图”的人更多了。很多“巨人车”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的这次风波中被迫解散交易群。此后“设圈”内的价格逐渐稳定,回到2020年中期的价格,没有再被抬高,也没有降低。小步和付同学都认为圈内“价格和画技”不一定成正比,但“价格和名气” 是成正比的,圈内部分画作价格虚高几乎是“设圈”内外都有的共识。但即便如此,这种状况依然没得到太多的改变。
无奈:漏掉的税款和家庭的缺位
“设圈”内动辄上万的成交价,不仅在圈内引发“流图”潮,在此次“70万约稿”风波中,也引起了圈外人的关注,而这些质疑的声音几乎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件事:依法纳税。
约稿所得属于什么收入来源?稿费的个人所得税应该由谁来交?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多少?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系副教授李帅在财税法、司法制度等领域颇有建树,他表示,这类网络约稿大多属于私人交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私人画作的酬金应属于劳务所得。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实行源泉扣缴与自行申报并用法,理论上说,付款者应当在支付酬金之前就进行税款的预扣代缴,如果没有,则收款方应当自行申报。根据收入来源不同,相应的税率也有所不同。而劳务报酬所得跟普通的工资薪金的起征点是一样的,以5000元为每月的纳税起征点。而在“设圈”的拍卖群内,几乎每天都有画作以万元以上的价钱被拍下,一些知名画手的作品单幅卖出十几万的高价在圈内也不足为奇,但关于纳税,圈内却鲜有人提及。
对此李帅认为,“设圈”中所谓不交税的行为或许是无意的,“很多人压根就没有个人所得税这个概念,尤其是未成年人,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所以也没有意识到在漏税。”而画师小步有不一样的看法,她觉得圈内之所以对交税这个话题避而不谈,更多是出于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设圈”内有着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和交易规则,谁打破了这个平衡,便有群体被排斥的可能,而缴税则被划归为损害群体利益的一种。一般而言,这种小圈子的规则不会为外人所知,圈内也就相安无事,但这次“70万约稿”事件冲上热搜,彻底将“设圈”暴露在大众视野内,缴税的问题才会备受关注。
私人交易中的个人所得税的监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税收监管中的难题。虽然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目前个税的监管仍存在纳税人意识薄弱,监管人手不足,成交款项琐碎而难以一一追查等问题,并且,在私人交易中,由于缺少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往往会出现交易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导致款项无法厘清。李帅指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网络约稿的双方在交易之前就订立合同,白纸黑字,一目了然。”事实上,“米画师”等正规约稿平台上就有严格的用户信息认证机制,只有当用户提供真实姓名或组织名称及联系电话后,才可以完成认证,享受相应的服务。
“米画师”APP的服务协议页面
而画师和约稿方在交易开始之前都被要求签署相关的知识产权转让协议,明确列出了交易过程中、交易顺利完成后的多种可能的著作权争议的处理情况,避免产生纠纷时辩说不清。相应地,平台方也会在画师稿酬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当前在“米画师”平台上为画师最终收入的5%)作为网站的运营收入。但这5%的手续费却让不少“设圈”人选择放弃了平台交易,“贵嘛,一般人谁想被扣钱,而且平台的对话框一聊到支付宝微信支付什么的就会弹风险提示,所以大家都习惯加QQ号直接私聊。”小步介绍,虽然在米画师里进行交易,平台会作为第三方收取约稿方的保证金,并催促画师按照对应时间节点提交进度稿件,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约稿中一方“跑路”导致另一方权利受不到保障的情况。但收取手续费总让画师们感觉被“刮了层油”,而更倾向于通过QQ等聊天平台进行交易,如此一来,约稿方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作品,也会选择妥协。但一旦进入这个相对私密的交易场,买卖双方的身份认证、商品质量和定价、交易的规范就变得模糊不清,第三方的监管缺失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而在“设圈”这个缺少监管的灰色地带,最不该缺位的,是家长。不难发现,在这些涉及未成年人高额消费的事件中,家长几乎都扮演着控诉者的角色。在这次“70万约稿”事件中,这位未成年女孩的家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声是扬言“能出700万”把这个圈子闹得“天翻地覆”,一度引发社会热议。而对于圈内人,这件事情更关键的信息点在于这位13岁的女孩隐瞒了自己的未成年人身份,当事画师之一“白琴”在自己的微博上称是在“看到对方简介写明白自己‘已经成年’”,才考虑接稿。

画师“白琴”在微博回应约稿事件,
称在对方母亲联系自己之前都不知道“芙芙”是未成年人

画师“白琴”在微博上发布的约稿人“芙芙”的“米画师”个人简介截图,
简介上写着“已经成年”
事实上,由于“设圈”的匿名性,圈内人并不能明确地掌握对方真实姓名、年龄等信息,付同学介绍,她自我感觉其实她自己接的单子多半都是在和未成年人交易。“一个人是未成年的话,其实是遮掩不住的啦,头像啦,QQ签名啦,背景啦,讲话的语气啦,遮掩不住的。”虽然付同学目前并没有遇到未成年人家长前来要账的事情,但这次的“70万约稿”事件也让她后怕不已。李帅指出,虽然未成年人高价约稿看似是一个独立行为,但实际上大部分未成年人却没有支撑这种行为的独立经济基础,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设圈”里进行高价消费,无疑是依仗着家长的金钱支持。
但能够自己支配钱财的大多数未成年人却没有形成成熟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很容易在会在诱导下进行非理性消费。这时,监护人就应当履行法定职责,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与情感需求,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找到适当娱乐与非理性消费的平衡点,“监护人本应该是走在孩子前方的引路人,而不是在孩子身后收拾烂摊子”。
未来:从“避风港”到“捞金地”,“设圈”该向何处去
共同的喜好,共同的话题,召唤着有共同的价值观的人,久而久之就形成圈子,而联结“设圈”人的共同爱好则为“养设”,画师小步介绍,据她了解,一开始“设圈”里几乎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画师,每个人都可以是买方或卖方。大家加入“设圈”也并不是只为了赚钱,更多的是为了“养孩子”。画师自主设计一个人物角色,包括这个角色的年龄、性格、背景、配饰等一系列资料,相当于一个简单但是完整的文化IP,在“设圈”里简称为“设子”。买家可以用比商稿低很多的价格买走这个“设子”的使用权,接下来可以给这个角色约服设(该角色的服装设计)、约头像、约壁纸、写文等等。类似于现今的“养娃”“养成游戏”,在“设圈”里则为“养设”。而相应地,为了让自己所养的“女儿”拥有更多漂亮的衣服,圈里人就会花钱约画师进行创作,所花金额由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甚至有时常常炒出十几万的高价。
多数圈外人对他们的“氪金”行为感到不理解,认为这些圈子的人“人傻钱多”,而圈内人对此也不想多做解释。在他们看来,“设圈”是存放灵感的仓库,更是远离偏见的乌托邦,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以幻化成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这个平行世界中得到表达。一个ID号为“半只耳朵”的小红书用户在“约稿的作用”的提问下这样留言:“我觉得是治愈自己吧,因为我的oc设定的和我性格相像,但是他过得比我更好更幸福一点,看到他过得好我也很开心。”
小步坦言,这或许也与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小步属于“00后”,作为虚拟世界的原住民,她从小就接触ACG文化,接触动漫、Cosplay和养成类游戏等。对这类虚拟人物的狂热就如老一辈人爱收集旧物一般难以和外人言明,但并不妨碍她从中收获乐趣。“设圈”,“娃圈”,“JK制服圈”等,本质上都属于小圈子,大多不为大众所知。每个圈子都是一座孤岛,都有自己的话语、规则和权力结构。但此次“70万约稿”风波似乎一下子将“设圈”推到了聚光灯下,接受公众的审视让这份安全感逐渐消解。“70万约稿那个事情一出,好多人觉得“设圈”是个捞金之地,然后猛往里面冲”,小步表示,“设圈”高昂的画稿定价吸引了众多前来“捞金”的画师们,进入“设圈”似乎被大众视为了一种低门槛高收入的赚钱途径,这让小步倍感痛心。这个圈子新鲜涌进来的画师更多、消费者更少,所以整体已经趋向饱和,“可以明显看到已经呈现出一种疲态了,一个人能养几个OC(人设)?能约几幅稿?能上几个(巨人)车?”,小步认识的一位约稿者上了一百多个“巨人车”,但她已经不想再“上车”了。而现在充斥在小步心里的,更多的是恐惧,“很害怕,但不是为自己害怕,是为一些在法律底线边缘蹦跳又很高调的画师们感到害怕,怕这个灰色地带被彻查。”
“说不定哪一天这个膨胀的泡沫就破了。”付同学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在“设圈”里最活跃的时候,她的手机QQ里有近两百个与“设圈”有关的群,约稿价格也从五六十升到四位数,但她依旧看不惯圈内价格和质量不成正比的风气,这个圈子对画技的不重视使得她的创作热情逐渐被消磨,与此同时,“70万的约稿”事件后,圈内的风险和不稳定感与日俱增,她选择离开。一次性退掉手机里近两百个群的那天,付同学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手机都没那么卡了,也不用提心吊胆地担心圈内谁又被抓起来,圈内再动荡。”
如今付同学已经离开“设圈”,专心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小步还舍不得圈子里的朋友,也想保留着这个让爱好变现的方式,仍留在“设圈”里。但对于“设圈”的未来,她们都有着同样的忧虑。也许只有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当未成年的孩子都能在得到正确的消费观念指导,当法律制度足够完善,当交流的平台足够规范,人们所珍视的那些爱好,不管小众与否,才都能被尊重、被保护,拥有同样爱好的人们可以越过纷争,在茫茫人海中同彼此相遇。
(文中小步、付同学为化名)
采写 | 19新闻梁欢 20新闻刘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