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上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2年2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手抓住真相,一手握住真情
20级新闻学(双学位)沈杰怡
本学期的新闻采写课是我第一次以新闻人的身份走入社会,以新闻人的身份倾听别人的故事。在大一的学习里,我看不到这个专业能带给我什么,我也一度质疑自己选择这个专业的正确性。“新闻”“记者”与我的关系似乎还是很远,我也不知道拥有了记者身份后的我会是怎样的,会不会像我最初的期望那样,铁肩道义、妙手文章。很庆幸在这个学期,让我真正做了一回新闻人。
第一个照亮我新闻道路的人是穆青,第一篇赢得我眼泪的报道是他笔下的“老坚决”。在我的世界里,记者是客观公正,是不允许夹杂情感的;所以我一直很担心,担心我的感性会让我的记者身份变得无比脆弱。但我看到穆青作为记者一次又一次流泪,留下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作品。这让我也看到了我自己的道路——要做社会的良心。那些积极正面的人和事我们要写,那些黑暗肮胀的事我们也要写,要无愧人民也要无愧我们的良心。如果记者集体沉默,温暖无人分享,冷漠就会趁机蔓延;黑会永远是黑,白就会被一点点覆盖。
做记者是一件让我很有收获的事,我可以看到我肩上的责任,我可以看到社会的黑也能看到社会的白。所以这学期的两篇报道,我选择两个迥异的报道,一个是闹得社会沸沸扬扬的精锐风波,一个是平淡无声的邮递员的故事。这样的选择同样是我作为记者的两个愿望,既要报道真相,也要守住温暖。
(一)
1.选题的敲定
我和我的伙伴原来选择的是校园内偷外卖的问题。但一个学期只有两次采写的机会,我不想第一次只是局限在校园内,哪怕这个问题也确实存在,所以我始终没有狠下心去开启这个采访。当我发现精锐倒闭这个选题后,当场就定下了。我了解到这个事件涉及到的人数金额都比较巨大,有新闻价值所在;同时涉及到企业、群众、政府,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所以我跃跃欲试。
作品推出后,有位老师评价我们“由此入新闻之境,勇气可嘉”。这份勇气,我希望在我今后的生涯里永远保存。
2.采访
到达精锐总部时正下着小雨,一到现场我们便开始紧绷神经:记时间,数人数,白板上的字,胶带密封的告知书,未开灯的大楼,警车驶离,领导出现等等,第一次采访多少还是有些慌乱,但我们都想着要尽可能多地记录下细节,因为我们所在的地方,叫现场。
我们混入排队的家长中,开始试着与他们攀谈,但大多数家长还是对我们俩抱着警惕的态度,也有很多家长对我们有些轻视和无奈。我事后反思应该是我的采访技巧还不够,还不能让他们放下戒心,这是我薄弱的地方。我记得现场有一个看起来有些着急愤怒的阿姨冲我俩说:“你们是学校里的记者,你们这个作业有什么用?能帮我们拿回钱吗?”在那刻我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我还是在潜意识里相信自己能把它写出来、发布出去。就算我们现在的影响力确实很小,但我认为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的影响力是一定会慢慢攀升的。
陈老师欣赏我们和警方与专家的采访。事实上,一开始采访警察并不在我们的采访大纲里。但当我们在现场看到不少警察,公安机构的介入,让我知道事件一定有较以前不一样的发展,于是我们当机采访了正在执勤的小姐姐。而我的阿姨又正好是负责司法这块的法律专家,也算是很巧地利用了身边的资源。
3.写稿
现在回头看我们的第一篇稿子,觉得还是有些稚嫩和生疏,记者的痕迹有些过重了。
这篇稿子在撰写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零散和琐碎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后来我们重新思考了小标题,将文章按亮点内容分为几部分,再把连贯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哪怕有被采访者分享的内容涵盖了不止一块内容,我们也做出了取舍。
4.收获
如果问我第一次采访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可能是不要放弃。因为我们的采访其
实是不太顺利的,受采访者的戒心对我们信息的获取造成了障碍,我们也觉得有些欠缺。同时在我们初稿还未完成时,班上同学相同题材的报道已经被推送了,看了她文章大量的信息后我更没有信心能写出一篇更好的文章。但我们都没有放弃,还是回头努力看我们的素材并从中深挖有价值有亮点的信息。不要放弃,学会等待。我们等到了精锐风波的后续,也等到了我们稿子的成功诞生。
(二)
在陈老师开学初推荐的公众号中,《人物》是我最经常浏览。一个人的跌宕起伏,一群人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故事总是带给我很多的唏嘘感慨,越是平凡的人往往带给我越多的感动与触动,“要去关注他们,要把他们写下来”我在心里想。关于第二篇文章的选题,一个邮递员的故事,缘于我第十次第一百次看到关于大厂关于公务员的文章后深深的厌倦。这确实是热点,确实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但大小媒体争相报道让我感到一丝的反感,一个话题被千次百次的报道究竟因为它火还是因为它值得?程序员的故事被疯狂报道,这个社会千行百业很多人的故事却无人问津,是他们不值得报道吗?我不觉得。这学期贴邮票寄信的经历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邮递员这个行业,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引起了我的好奇,所以才有了这一次的报道。
因为这次的采访不能事先联系,我只能按照邮筒上注明的开筒时刻去邮筒旁等待,不知道邮递员会不会迟到,也不知道会不会我等在那时他们已经开完筒走了,我能做的只有尝试与等待。第一天蹲来了一个矮矮胖胖的男邮递员,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我:“没什么好写的。”但我不死心,软磨硬泡说了好久,他才告诉我可以试着采访明天换班的邮递员姐姐。
第一次见到王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些臃肿。在她开信筒的时候我喊住她,问她能不能接受我的采访。和前一个快递员的反应一样,王霞的第一反应也是拒绝,我加她微信的请求也没通过。我后来反思了下,可能是因为普通人对于采访的态度,通常警惕性是很高的,哪怕在承诺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有的人依然很排斥来自陌生人的询问。可能是因为我与普通人开启对话的话术水平不足,但我后来在邮局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后王霞主动来问我“一定要采访吗”,我就看到了希望。其实普通人对于学生的戒心不是太大,所以如果你花时间花精力,他们后来很可能还是会接受你的。
与王霞具体的采访是在我加上她联系方式之后、她约我一起走走聊聊。周末的时候我和王霞一起在华师大校园内边走边聊了三个小时,获得了不少素材。在聊天中也遇到了她滔滔不绝讲着些我不需要的内容,拉不回来的问题。同时全凭她自己的讲述,会缺乏客观性与真实性,缺乏对她生活的真实的观察就会导致细节不真实、内容不够打动人。所以我后来又再去采访了她一次,进了她的办公室甚至还去了她的家,对她的形象也有了全面的认知。所以一定要亲自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讲好他们的故事。
在写作前,先整理录音。我觉得自己一边听一边转文字着实有点低效,后续会再发掘一下有没有比较好的语音转文字途径。
在写稿过程中,我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思路不清晰。
因为和王霞的采访,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个比较随意的聊天。好处是被采访者比较能放开,话说得多一点;缺点就是很乱、很零散。如何理出一条脉络清晰的线,如何把文章按照主要内容区分成一个个小段,成为我最大的问题。我反复看根据录音整理的内容,才能大致地清楚哪几部分的内容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重要,然后再按照这个完成我的初稿。
如果涉及时代背景,如果被采访者讲述有些单薄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那个时代的大背景然后选择性插入。
在细节的撰写方面,不要堆砌细节,要有筛选——筛选出能表现人物特性的部分细节。例如我在写王霞骑电动车的情景,她的很多动作算细节、但这些细节都是所有人骑车共有的,我就把这部分删去;但王霞矮小的身材是她的特性,所以一些体现她矮小的细节如踮着脚这类的我就保留了下来。
另外有一点建议就是,要在采访前、写采访大纲前先把你文章的类型确定下来,如果采访后发现有出入了要及时修改采访大纲。我一开始想写的是以个人反映群体状况的非虚构写作,但我的采访对象王霞,她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让她既不能彻底代表普通的邮递员群体,同时她的平凡普通又不太能让她在众多典型的人物报道里脱颖而出;而我在采访时也被她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带着走,导致我的文章渐渐成为了一篇人物报道。人物报道需要对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所以相应的采访准备也要更加充分,难度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孙新宇助教和同学朋友给我的建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每个人的看法都能提供我新的角度思考,新的方向去突破。
沈杰怡新闻采写作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