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上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2年2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帷帐之外,亲历的力量
20级新闻学 李盛华
从奔赴社区街道的随机采访到直击校园闭环管理的第一现场,回顾这一学期的新闻采写,我似乎总是在路上、在现场。穿过嘈杂的人群,走过喧闹的街头,无数条信息席卷过复杂的事实,也涤荡着我稚拙的新闻“初心”。不同于其他同学所做的深度细致,我所拥有的,大抵只是些“跑出来的”见闻,在看似平庸的背后支撑着我的,从来是对于那些永远奔赴一线的背影的敬意,他们的方向,或许也是我前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经验的话,只有一个个或浅或深的潦草脚印,倘若附身触摸,似乎仍带着匆忙的温热。
跑,不止于跑
“多跑”可能是我学做新闻采访的第一条经验,所谓内容的广度便由此生发。我带着一丝固执的认定,身处现场,呼吸现场的空气,眼之所见,耳之所听得到的信息,是带有着温度的当下回声。之后则是要“会跑”,选择方向、渠道与访谈对象等,这点连接的便是报道的深度,丰富与否,深入与否,一看便知。于我而言,最匆忙的突发时刻,当属校园闭环管理新闻线索收集的那天。
似乎还能回想起那天早晨的心跳,震惊于疫情蔓延身边之余,下一秒,记录与报道的冲动涌上心头。焦急而笨拙,从未有过这等经历的我第一反应是,记录下重要的时间节点与所见所闻,9时、10时30分、12时02分…似乎每敲下一串数字,每记下一刻现场,我的不安聒噪就平定一分。渐渐的,备忘录里被各色信息填满:“图书馆门口的长队”、“教学楼紧锁的大门”、“寝室楼下的救护车”…一连串信息的碎片转眼似乎变成四散的弹珠,蹦跳在键盘,一时间无从下手。“要搞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看到老师发来的叮嘱,我瞬间明白,着手在备忘录里翻找,尝试梳理出清晰的一条线。此时间,信息的筛查就成了第一要事,道听途说的传闻?官方发布的通知?哪些是可以接受可以确信的内容?哪些又是不足以成为信源的传闻?初步的判断之后,对于每个时间地点,哪些人值得采访以及将要询问的问题,这更需要结合事件脉络筛选。按地点分门别类之后,我选定了“核酸检测现场(工作人员)”、“校门口(保安)”、“食堂(排队领饭同学和食堂工作人员)”等几个重要场所,那时最担心的是限制人员流动的通知,是安心接受学校部署安排或是奔赴这些校园抗疫的“一线”,成了我小小的难题。所幸宣传部同时派发了拍摄的任务,借着工作证,我拿起相机冲向渴望的喧闹。
终于得偿所愿站在现场,一时惶然,处处似乎已经井然有序在运转,我只是一道旁观与外沿的冰冷视线。从何而起?初次踏入现场,我决心不去打扰正在忙碌工作的背影,而是转向稍作休息者:管理午餐分发的食堂经理、抽空吃饭的护士、刚刚结束口罩发放的图书馆保安,带着打扰的抱歉,我向他们询问起当时的状况。匆忙记录之余,试图尽力捕捉一些细节。我曾反复提醒自己在现场要细致的观察,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真正抵达现场之后,不需刻意凝视,最真挚的细微之处自然而然出现。食堂经理微信聊天记录里的一句“请各单位做好准备,压力在后面”,核酸检测现场护士为御寒多穿的一层防护服,图书馆保安大叔手边堆叠的口罩,宣传部负责老师更改的群名,这些细节是如此鲜活地存在着,身在现场的我又怎么能忽略掉,换言之,若非亲历,何以感知。转眼间入夜,与寂静的校园室外相对的是稍显拥挤的临时住宿点,往日喧嚣的篮球馆那夜嘈杂依旧,只不过是一张张疲惫的面孔代替了健儿立在简易铺就的床铺边沿。我上前去,迎上刚刚与工友通完电话的民工大哥,迎上莫名其妙被困校园的邻校学长,听着中北校区校友的感叹,置身当下,旁人的叹息与言语组成了现实的脉搏,最终成为了我记录的一部分。
记录与还原
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句话至今印象深刻“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淬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捂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代入我的写作,经历了冷暖复杂的现场,备忘录里的各色线索也收集妥当,要写出易读并且尽可能全面的报道也并非易事。
梳理总体时间线索之后,我陡然发觉,似乎缺少一个真实且有故事性的开篇,回忆起熟识同学被拉去隔离的吐槽,便打去一通电话,聊出了那天的经过。虽是尽可能问及了一些细节,但写作时仍旧发觉具体时间的模糊,便又叨扰一番,终是大致复原了整个事件的开端。尽力叙写过时间线索之后,仍旧觉得整篇报道缺失一些现实的角度与有血有肉的故事,我开始回想整个事件中,作为亲历者的我,有哪些是确乎打动过我的,这也就有了我后来对于援助表格发起人以及宣传部老师的采访。始终觉得,在这些似乎不为人瞩目的他们身上,有着脊梁般的力量,或借助互联网连接每一座封闭的孤岛,或借助影像传递真实而温柔的力量。
一场突发事件的背后,总是会有不曾被注意过的暗涌。就这次校园闭环管理事件而言,在默默维持着秩序、支持着安稳生活的,或许是一些我们未曾关注的力量。作为新闻写作者的我,记录还原整个事件自然不必说,但也不愿仅限于此,亲历过现场的我还是渴望将每一份微小温暖动情写进来。从未想过成为“铁肩”,但落笔时又总能触及到道义的分量。有时仍会自我疑问,倘若我的写作是读者了解到事实的唯一途径,我是否足够自信可以保证每个字节的质量,借我的笔传达出的,是否是真正的客观模样。如果我的观察与下笔就是对整场事件的还原,这其中,要不掺杂情绪、完全客观究竟有多难,还需要怎样的历练。仅是做好校园报道,就让我如此辛苦而有所不甘,那些记录更重大突发事件的背影让我肃然起敬,他们的高大更衬出我的微小。虽说立于帷帐之外,但不能忘的是,每一步都代表着分量与责任,因为背后,有着无数唤作真实的审视双眼。
想到这些,不敢怠慢每次落笔,更不敢轻易堆砌词语,似乎他们皆有着千钧的分量。回想起关于新闻真实性所学的各种原则,在那时看来都是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写过才发现,实则是为保护真实而延展的枝蔓。比尔•科瓦奇在《真相》里曾说:“要保持克制的谦逊,不要过度推断,并随时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如果把‘常识’推上神坛,就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初探新闻采写,走过现场的我的足印,承载的也不应只有我的碌碌,而应有着事实的重量,汇成线条,这足印亦将重叠交织成咚咚有力的心跳,所谓真实的心跳。
渴望与遗憾
突发事件结束,我的报道也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便是些许失落。再次翻阅写作,仍心有戚戚,疑心角度欠缺、深度欠佳。最为遗憾是本学期没能完成一篇足够有力量的文章,亲历的力量固然磅礴,但由于事件不同、选题差异、笔力拙劣,真正撼动人心的报道距我依然遥远。至今仍记得在社交网站上写过,读毕《永不抵达的列车》之后:像是被什么钝器锤过,蓦然一阵发懵,四周只有心跳的回响。想来鲁迅先生有言:“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这可能就是我所渴望的报道的力量,亲历之后,仍有决心与意志动笔,记录现实中被忽视的厚度,比如宽恕、比如同情、比如悲悯、比如正义、比如自由。走出帷帐,步入现场,只是开始的一小步。亲历那些悲喜无常之后,还能用同等尊重的眼光审视并记录,方为真正亲历的力量。写到此处,莫名产生疑惧,担忧未来能否如我确信般走在易碎透彻的真实之路,而我所信任的真实动人,又是否纯粹。多虑无益,唯一能确认的,是作为新闻人的我将一直奔在路上,那么这答案,想必也在路上。
李盛华新闻采写作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