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 以茶换酒:当我行走在他们的故事里

发布时间:2022-03-07浏览次数:1368

按语:

        上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22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以茶换酒:当我行走在他们的故事里

20级新闻学  汪梓裕

        2021年末,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知道也许今后和他们再不会有交集。

        身边的人们总喜欢问,在过往的采访经历中我都是怎么去做的,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但是我向来不喜欢去谈论这些,可能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会让一段有温度的故事显得冰冷吧。如果人们愿意听,那么我也很愿意说。

        我说的,是我自己的故事。

        这学期共有两次采写,一次是双人合作完成的报道,一次是个人独立采写的作业。让我最有感触的,还是我第二篇单人作业。第二篇故事写的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女孩,为了避免给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文章中我用了“娜娜”作为化名。写完了她过去十年的故事,我也想写一写我短短几天的故事。在这段采访中,我有太多的感受想要去表达,只是那些真情实感在一份客观冷静的新闻报道里,不能流露出来。

        其实在一开始我并没有想好要去做什么样的选题,直到那天晚上。那天晚上我的朋友在从市区开往闵行的15号线末班车上,手机电量已经耗尽,却想要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竞比赛。他找到旁边一个人帮他开了热点,并加上了微信。后来,他通过她的朋友圈得知了她的身份——地下偶像团体小爱豆。

        她就是娜娜。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我知道她的粉丝并不多,也知道当今社会中这算是比较少数的群体。但我不知道的,是她的生活和她的故事。我决定先和她取得联系。第二天,我在微信上和她讲明了自己的目的,为了避免给她带来过多的期待或压力,我告诉她我只是一个新闻系的学生,而这只是一份我的个人作业。她欣然接受了。

        我向老师汇报了我的选题。老师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题材要么做群像,要么慢慢地捞出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毕竟她可能不太擅长表达,或者她身上可能根本没有什么故事。但我还是想要先试试看,还是想要去做这样的一个深度报道,还是想要去写这样的一篇特稿,还是想要去深入地了解这样一个普通人。万一真的就挖出什么了呢。

        2021年12月1日,为了让娜娜能够尽可能放松,我和她约在了满天星生活广场的一家烤肉店,正好她下班后从永德路地铁站上来就是。而且她的家就在这小小的广场里。第一次交流,我们都显得有些紧张,空气也变得尴尬,像是被人打了凝固剂。暖黄色的灯光下,她一直用右手拨弄着她粉色的头发。我决定先从简单的聊天开始,但这样的聊天一直在中断。每当我抛出一个问题,她就会简单回答几句,然后旋即陷入沉默。

        那一天,我觉得我并没有完全走进她的故事里,但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基本信息:她的梦想、她的生活基本情况、女团的现状……她告诉我,在周日她会被公司约去面谈,而她打算在那时候提出自己退团的想法。我觉得写作的方向已经渐渐清晰。

        12月5日,我和她约在了永德路地铁站见面,打算和她一同前往公司看看情况。由于在微信上已经有几天的交流,那天我和她的距离似乎拉近了一些。在地铁上,她和我讲了她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年的经历。我也和她分享了我的故事,讲了我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等等。

        一种奇妙的感觉突然袭来,让我恍惚像是在和一个许久不见的朋友聊天。妙不可言。那一刻我知道,我们之间的信任已经建立起来了。

        有一个词于是在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以茶换酒。我不知道这个词是怎样这般莫名出现的,我感觉其实我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我只是在讲我的过去,像个朋友一样,但她一路上却一次没有拿起过自己的手机,只是这样静静地听着说着。我感觉我的故事很平淡,像盏味道极淡的茶,但她的故事却是那样的醇厚,那样的令人动容,就像一壶烈酒一般。

        那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我仿佛真正走进了她的世界,行走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眼前这个二十二岁的女孩过去的样子——她第一次看到MIC男团演出时好奇的样子,她在家中对着视频独自练习的样子,她在走入社会后追逐梦想努力摸索的样子。她的样子是那样的鲜活,让我仿佛是站在了过去、现实和未来的交汇点上,驻足现在,回望过去,看向未来。

        我跟了娜娜一天,去了解她这一天的生活。我们先到了公司,我当时并没有想到公司竟会允许我进去。这得益于娜娜对他们声称我是她的一个朋友。在公司里,我亲眼目睹了娜娜被开除的全过程,我看见她从谈话室里走出来,到29号储物柜拿出属于她的暂存在这里的物品,我看见她爱笑的眼睛里那轻微的不甘与忧伤。

        在她的提议下,我又和她去环球港四楼看了团里几位前辈的表演。她们当初从团里离开,如今已经有了自己成型的团队,自己运营。在娜娜看着她们表演的时候,我从她眼里反射出的现场灯光里看到了一丝羡慕,但更多的是落寞。演出结束后,她和在场的几位前辈以及几位粉丝聊得很开心,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

        结束之后,我和她去附近找了一家咖啡店坐下,继续进行交流。我们依旧是互相说着彼此的故事。在人生的同一段时期里,我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故事。我渐渐地发现,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应该要是朋友的关系。想要听朋友讲故事,也得先说说自己的故事。我觉得我的故事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对方愿意听也是对我最大的回报。这样的交流,以茶换酒,让我们彼此对互相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天晚上,我和她回到了她的家中小坐,聊了聊她这间租来的房子和她今后的一些打算。

        在那天,包括那天之后的采访中,我已经忘记了我作为一名记者的身份。我用我的一个个故事换来了她的一个个故事。我们走进了彼此的世界,行走在彼此的故事里。那一刻时间重叠了,可能她也会这样想吧。

        12月8日,我和她看了看她工作的地方,这是我最后一次在现实中去接触她的生活。

        我的感受是那样明显:我们的信任就是这样一步步慢慢地建立起来的。在短暂几天的相处后,每当我在微信上向她提出新的问题,她总是会很认真地回复,回复的都是一段一段的小文章。我还记得我刚刚认识她并接触她的时候,她在微信上给我的回复总是那么短短的两三句话。还有那死一般延续的沉默。

        12月11日,在对文章的素材进行了一定的整理,以及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一定的编排后,我开始进行写作。写作期间,我回想起了那一幕幕画面,那一个个细节。这些即便在我现在看来,都是那么的鲜活。

        最打动我的,是在咖啡店时我问她:“你觉得现在你的样子和十年前你梦想的一样吗?”

        她笑着回答我:“完全不一样。”然后她又继续低着头一勺一勺地吃着自己眼前的冰沙。这个细节被我写进了我文章第四部分的开头。当时的感触并没有太深,直到我在写作的时候,回想起那天,她的笑容仿佛就在眼前。也许是后来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从她的笑容里看到了生活的痛。平凡之痛。

        新闻写作对作者的功力是十分考验的。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一直控制着自己,不要让自己的情绪过多地流露出来。如何将文章写得尽量的客观冷静,又在言语之外传递出我想要传递的东西,去让读者思考,去让读者感受,成为了写作上的一大困难。

        文章结构的安排上,我也斟酌了许久。在文章的开头,我先把娜娜被公司开除的那天写了出来。之后的四个部分,我把娜娜离梦想最近的时候放在了最前面,接着倒叙写她追逐梦想的过程,最后写了她当今的现状与无奈,以求达到一种最大的张力。

        在生活中,娜娜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或者说,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普通人。我想做的,是去挖掘每个普通人身上或多或少的故事。我想写的,是给普通人看的普通人的故事。

        而我也是一名普通人,只能写出普普通通的文字。但希望普普通通却触动人心。

        也许今后和她再不会有交集了,我想。但在我看来,我和她已是很好的朋友。我又想起了第一次的双人合作采写,我和我的搭档也碰到了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虽然我们的选题是一个菜市场到社区生活中心的改造升级。当时我还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而完成作业,但现在回望,我觉得他们的身上也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去等待我发掘。

        在将至的岁月里,我希望我能更多地去倾听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需要我去发掘,我也将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发掘。再一次和一个陌生的普通人相遇,我还是会和他,或者是她,讲讲我自己的故事,我依旧是会以茶换酒,用我的故事去换取他们的故事。当记者在听别人讲故事的时候,不妨也讲讲自己。

        这么做也许更好吧。

        因为有时候多讲讲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听去问,或许可以让彼此更好更快地建立起信任。我一直相信着我和我的采访对象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即使是和他们不会再相遇了。但我珍惜上一次遇见,也期待下一次遇见。这么想的时候,我仿佛又一次站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汇点上:

        过去我行走在他们的故事里,现在我走出了他们的故事,未来我将会继续行走在他们的故事里。

        而他们也行走在我的故事里。



汪梓裕新闻采写作品

从申莘菜市场到申莘社区生活中心:变化的不仅是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