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上学期,21级本科新闻和20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3年3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从捕捉小事开始,跌跌撞撞地前行
21新闻 陈泓秋
一学期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课程,见证了我身上的许多变化。我曾是讨厌“阅读”的浮躁者,但凡过千字的文章都懒得读下去,更遑论把前辈们的新闻作品翻出来反复品味;我曾是害怕“犯错”的胆小者,被老师当作反面教材可能会让我坐立难安;我曾是畏惧“失败”的自卑者,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采访到像虹口商务委这样的权威部门,更不相信自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在过去的4个月里,这一切慢慢转变。这门课教会我怎样从捕捉小事开始一步一步接近新闻梦想;在一次次采写实践中,我也跌跌撞撞地接近自己心目中“新闻人”该有的样子。
选题与采访:从“小事”入手
坦诚地说,第一次作业里选择和搭档报道有关广中菜市场的选题,只是为了“省事”。因为是第一次接触采写,我不敢选择更复杂更深刻的选题,“关闭的菜市场”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容易报道的小事”,毕竟作为“报道对象”的菜市场不会凭空消失,更不可能“开口”拒绝我;想要搜索背景资料的时候,我只需打开百度,就能轻松地收集到有关广中菜市场前世今生的故事。在我最初的设想里,采访几个摊贩,街采几位前来买菜的附近居民,配上一些现场描写和背景搜索,这篇作业就能“交差”了。
然而,真正开始采访之后,这件“小事”却在方方面面给我出难题。事实上,最简单的街采前来买菜地居民我都没能做好。到达菜市场附近之后,怎样“入场”是第一个难题,往往还没等我开始介绍我是谁想做什么,就会目睹他人摆摆手后径直走开。对此,我们采用的是快速进入主题,在一句“您好,我是学生记者”之后迅速进入提问主题。一番波折之后,我们幸运地碰到了一些愿意接受采访的居民,收集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但老练的摊主们并不吃这一套,一听说我们是“学生记者”,立刻对我和搭档警觉起来,无论我们怎样提问,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清楚”“不方便”。无奈之下,我们联系了陈老师求助。陈老师给我们支的第一个招,是先把自己定位成普通买菜的“居民”,在买菜的过程中慢慢地和摊主打开话匣子。但惭愧的是,没有生活经验的我们都“没买过菜”,一开口就露馅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以诚示人,告诉摊主我们正在完成大学的课程作业。也许正是学生时代的共鸣,一些摊主热心的提供给我们不少重要的信息:菜场停工后原来的摊主们去了哪里、菜品种类价格有没有变化、他们和广中菜市场的故事……
随着我们收集到的细节越来越多,我意识到这件“小事”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居民、施工人员、摊贩们的关闭原因各不相同,菜场长达14个月的关停时间也过于反常。我们接连走访附近小区居委、致电三角地管理公司,都一无所获,正准备放弃的时候,12345的工作人员竟然帮助我们联系到了虹口商务委,经由他们的线索,我们最终了解到菜场地下的“防空洞积水隐患”才是菜场关停的主要原因。几经波折,我们终于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这件“小事”。
第二篇作业的选题,其实也是从“小事”开始。“棉花娃娃”是我一直有关注的亚文化圈子,我家的书桌上也有这样一只可爱的棉花娃娃。近年来,棉花娃娃似乎开始“大火出圈”,在搜索选题时,我意识到了这个近在眼前的题材。然而,我在正式确定做这个选题之前,还犹豫了很长的时间,因为棉花娃娃的主要受众是女生,尽管这个选题有趣,作为男生的我真的能做好采写工作吗?我的搭档也有些担忧,她觉得我作为男生来讨论这个领域的问题,恐怕会多走很多弯路。也许是因为第一次采访经历的磨练吧,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自己。幸运的是,这次采访很顺利,因为我和搭档都恰好有熟悉娃圈的朋友。运用第一次采访的经验,加上采访对象的配合,我们的进度很快,也能较为轻松地了解到我们想要的细节。
撰稿:跌跌撞撞的修改之旅
在课堂分享环节,陈老师曾评价我们的撰稿环节“战线拉得很长”。我们的撰稿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跌跌撞撞地修修改改,才终于到达了可以推送的水准。
还记得我写的导语曾在全班面前被当作“反面教材”。那时候的我还没意识到导语的重要性,仅仅用“流水账写法”概括了广中菜市场关闭的前因后果。老师说,导语是抓住读者的关键,平淡如流水账的导语,了解事件的读者没必要看,不了解事件的读者没兴趣看。此后,我尝试了多种导语的写法,甚至在开头故意突出菜场关闭前后的苍凉反差感,但老师说,刻意的写法也会引发读者的不适。最终,我们用菜市场上方居民楼的40年住户故事引入,用数字来赋予导语力量感,经过陈老师的文字提炼,才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导语版本。
我们的“现场描写”也当了一回反面教材。在撰稿时,我一门心思想要描绘广中菜市场关闭之后内部人去楼空的惨淡景象,却忽略了“室内室外都是现场”。对于菜市场外现在的摊贩聚集情况写得十分潦草,甚至还在中间突兀地插入了一段菜市场历史。菜场外的现场描写也是一件难事,虽说是“摊贩聚集”,但人来人往的买菜场景很日常,如何着笔令我非常头疼。反复翻看现场的采访记录,我回忆起一段采访乘凉店主的舍弃素材,于是灵机一动,通过描写店主小憩的场景来勾勒现场氛围。就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修改,菜场内外终于都有了“现场感”。
陈老师常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在写作过程中确保真实绝非易事。采访对象的话是口语,有很多冗余,但经过我的修改转述,就可能有“添油加醋”的嫌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初稿中所写的“摊贩们不忍心提升菜品的价格,只是靠合租来承担多余的租金。”经过搭档的提醒,我才意识到“不忍心”是我凭空添加的情感色彩。事实上,我只知道三个事实:“菜品的价格基本没有变化”“菜品种类和菜场关闭之前基本相同”以及“现在摊贩们大多在合租”,并不知道摊贩们是不是带有“不忍心”的情感。最终,我呈现出来的是定稿里的陈述句写法:商贩们并没有抬高菜品价格或是削减菜品种类,只是依靠“合租”来共同分担额外的支出。
修修改改的过程里,我开始意识到写稿其实需要在“读者”与“作者”两重身份里反复切换。我是稿件的第一个读者,倘若我自己都觉得“不生动”“不清晰”,那么其他的读者恐怕就更看不下去。事实上,读者没有去过现场,一切判断都将基于我给出的文字,因而我的文字必须要精炼、确切,才能真正做到“与读者对话”。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我将最开始十分粗糙的初稿从头到尾一句一句地重新把关和修改,终于在生动性、准确性、新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
在历经第一篇稿件的跌跌撞撞之后,第二篇稿件的撰写相对来说要轻车熟路的多。非虚构写作的要求相比现象类新闻而言没有那么严格,但也有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弱化“我”的痕迹,让读者能直接与写作对象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初稿我的东西还是像现象报道,而不是在讲一个“故事”。为此,我尝试着尽量用主动语态写句子,减少一些转述的写法,让整个故事里只有“主人公”。同时,我也尝试多关注娃圈女孩们的“养娃日常”,通过描写无声但特别的动作来勾勒画面感。
就“棉花娃娃”的主题而言,如何做到“雅俗共赏”也是难题。在分享会上,我注意到了一些与我相似思路的同学们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他们也会选择一个新潮流或者小圈子作为报道对象,但大量的“圈内术语”给读者徒增了不少阅读障碍。在本篇报道的写作中,我也意识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有些术语对于圈内人而言似乎是不可意会只可言传的,如果读者自己尝试过,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反之,用大量的文字也很难解释清楚。我尽量绕开使用这些术语,但全无专业术语,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稿件的专业性。因此,如果实在需要使用圈内术语,我尽量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解释,例如,“rua娃”被我比作“给娃娃的脸按摩”,“改娃”被我比作“给娃娃美容”,这样术语就能被更形象地理解了。
不知不觉靠近“新闻理想”
说实话,如果没有陈老师在课堂上的点拨,我不会意识到,我和搭档所做的有关广中菜市场的报道背后还有什么价值。在我眼里,我们只是经过一番磕磕绊绊,终于报道好了“一件小事”。陈老师解释过后,我才明白:其实是我们推动了虹口商务委关注便民设施的关停搁置问题,也是我们反映了附近居民的真实想法,也是我们让大家了解了一个逐渐淡出视线的“广中菜市场”。不知道是否是我们幸运,菜市场关闭14个月里没有任何主流媒体报道,这件“小事”恰恰被我们两个萌新记者关注了。在自媒体百花齐放、流量为王的当下,也许我们还要多花一些心思在这些注定不会有高流量,但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基层新闻上。陈老师一直说,我们的报道虽然影响微弱,但增加一个读者,广中菜市场的困局就被多一个人关注,问题的解决就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帮助基层百姓反映问题,推动有关部门关注问题,大概是每一个记者最朴实的“新闻理想”,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已经朝着新闻理想迈了一大步。
就我个人而言,其实还有“第三次采写”。由于传播学院宣传中心的工作安排,我有机会给本年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罗颖学姐做人物专访。在陈老师手下的磕磕绊绊给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帮助我在两天之内定稿。罗颖学姐也是修读新闻系本科生,她在采访里说,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一定会带来收获。朝着“梦想”努力去追赶,也许在不知不觉间,梦想就会“水到渠成”了。
一些感谢
写到这里,就要正式对这学期的采写之旅说一声“再见”了,最后的笔墨想用来写一些感谢的话。首先,想要感谢陈红梅老师对我们的耐心指导以及在课堂上的宝贵分享,没有陈老师的引导,我们甚至难以踏出采写的第一步。然后,要感谢我的搭档许馨元同学,她一直以来的坚持与执着,勉励着我对于稿件的每一句话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当然,还想感谢每一位在陈老师分享会上分享采写经历的新闻班同学们,大家在讲台前敞开心扉的交流给了我很多启发。最后,特别想感谢在两篇作业中被我采写到的那些人。我们终究只是记录者,正因为被记录者身上有温度与力度,我们的报道才有可能写出温情与深思。因此,我真的很感激每一个愿意成为我采写对象的人,也感谢他们成全了我跌跌撞撞的采写入门之旅。
陈泓秋新闻采写作品回顾
广中菜市场停业14个月,因地下防空洞积水改建受阻,虹口商务委已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