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上学期,21级本科新闻和20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3年3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否五存一
20级播音 陈晗菲
01
青浦-嘉善交界处“数据跨省”:
核酸互认、外地行程
2022年10月17日,我因跟采前往青浦区练塘镇、金泽镇。在金泽,从大莲湖去往最后一站新池村时,我们走的是北长白荡路。当地工作人员表示,中间会有一段涉及两省交界,穿越这一段,会收到上海、浙江两边的短信。
实践下来,短短两分钟的穿行,果真如此。因为涉及跨省行程,当时回小区还需要三天三检。那段时间,也带来了进校上课的不方便。
而当地居民表示,他们只要走过这段路,就需要三天三检。
那天回来后,我考虑以金泽新池村所在的青浦-嘉善省界为例,自己来做关于省界处跨省核酸、行程卡的选题。
不过,这个选题有实际不得不考虑的难题——抛开往返市区动辄三四百的车费不提,省界处打车没那么方便,如果没有私家车,要去好打车的地方需要依靠大段步行公交;而公交有末班车,且间隔时间较长,为避免无法当天返回的情况,只能多次去,卡在末班前回来。
更大的困扰是,如果每次停留时间超过4小时,行程卡会有跨省记录,在当时的防疫政策下,会不断影响未来一周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虽然上述难题都能克服,但是,我一直没有完全确定这个选题、没有报给老师的原因,是当时我觉得没有那么强烈的“非做不可”的理由:当地居民表示,虽然一跨省就要做核酸有点麻烦,但核酸点位还算充足,也不用排队,做一下很方便;而且居民多在本地,比较少去市区,影响也不大,子女偶尔回来,也就多一次三天三检。
“数据跨省”对青浦金泽新池居民生活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11月22日,本市进一步加强来沪返沪人员健康管理,对所有来沪返沪人员在“随申码”“场所码”等展示界面显示“来沪返沪不满5天”的标记提示,且不得进入包括餐饮服务、超市买菜等特定公共场所。
11月24日,就有机构媒体报道了紧邻昆山市的启航城晶彩小区,行政管理隶属于青浦区白鹤镇。由于相隔一条吴淞江,小区业主通行必定会经过昆山地界,随后大数据便会发送“来沪返沪提醒”,给当地需要通勤的市民带来极大不便。后续至12月初,也有不少机构媒体报道了嘉定区安亭镇向阳别墅等小区居民为“数据跨省”所困。
至此,我彻底放弃了这个选题。但这次放弃,却带给了我一个思考:为什么一个其实可以关注的选题,当时会被我归入“不是非做不可”里?
我仔细看了机构媒体的报道,分析发现,其中涉及的小区如启航城晶彩(青浦白鹤)、向阳别墅(嘉定安亭),都有一个共同点:近轨交,交通便利。
启航城晶彩(青浦白鹤)、向阳别墅(嘉定安亭)均靠近11号线光明路站,且周围还有绕城高速、京沪高速。如选择公共交通,这两个接近“飞地”的小区到达虹桥商圈仅1小时左右,到达南京西路或徐家汇仅1.5小时左右。这样的交通区位,会吸引在市区工作有通勤需求的人安家。因此,行程卡跨省、核酸不互认、“不满5天”这样的情况,给通勤一族带来的困扰较大。
而我之前接触到的青浦金泽新池村,距最近的轨交17号线东方绿洲站整整16公里,抛开等车时间不算,乘坐公交前往地铁站就超过1个小时。交通的不便,导致当地鲜有市区通勤人员,更多的是原居老人。因此“数据跨省”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确实没那么大。而我先前遇到的难题——前往现场交通太不方便,也有了解答。
因此,“数据跨省”的选题其实有“非做不可”的理由,只是我没有找到真正有需求的案例。如果做现象报道,更合适的显然是轨交便利、通勤人多的小区;如果做非虚构,金泽居民觉得影响不大的心态其实也有探讨价值,但不太适合作为主体部分。另外,由于上学期我还跨专业修读了社会学系的《社会地理学》课程,虽然最后的复盘并没有太用到专业知识,但在分析新闻选题的时候能结合一点社会地理的思维,“梦幻联动”还挺有意思的。
02
豆瓣租房
十月底,我关注到疫情封控对于租房市场的影响,本该在11月-次年1月之间的租房淡季,2022年似乎有提前的架势。在以直租、拒绝中介为口号的豆瓣论坛“上海租房小组”里,虽然尚未比得上5月那段时间,但挂出的房源也已经越来越多。同时,身边有中介反映房子不好租。
据了解,有中介为了把房子租出去,会在豆瓣上以租客的名义发布房源信息,来吸引看房,降低拒绝率。
虽然豆瓣租房小组相对算是“靠谱”的论坛,但是其中打着“房东直租”旗号的背后,还是有不少中介挂牌、二房东转租的现象;同时,也存在中介以低价房源作为吸引的情况存在。在网络上翻看其他帖子,有用户体验非常好,但也有糟糕的。
10月30日,我考虑做豆瓣租房选题,尝试联系了几位中介,以看房者的身份进行接触,也实地走了几套。但后来,这个选题因各小区封控楼栋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成为密接而作罢。有考虑过转线上采访,但信息获取远不如实地唠嗑。
03
城中村改造后续
2022年11月19日,我独自前往浦东新区康桥镇梓潼村。根据10月份的媒体报道,“浦东新区康桥镇梓潼村是上海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2014年9月启动改造。环境脏乱、违章建筑、污水横流,这些过往的局促一去不复返,居民搬进崭新的动迁房,居住环境显著提升。”
我去到现场,采访到了三位坐在两栋楼之前的玻璃房里“嘎三壶”的动迁安置居民。起初,他们非常谨慎,对我的来意存疑。直至我表明身份“在校学生”的身份及其他一些细节时,他们才愿意向我透露了更多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内容。有做得好的,也有需要改进的,以及一些朴素的“大实话”。
和三位阿姨爷叔对话完后,为了尊重受访者不愿公开其中一些部分的意愿,我很清楚地知道,课程作业今天完不成了。当然,其中可以用的部分,还是留下了一点“不是新闻报道”的小纪念——
浦东新区康桥镇梓潼村是上海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2014 年9月启动改造。当我最近去到梓潼村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不好找。
我在地图上搜索梓潼村,可搜出来的结果并没有具体的门牌号。
我又点开了名字相似的“梓潼新村”,有门牌号,但建筑年代却是1987年,并且位于和康桥镇相邻的周浦镇,也不是我要找的“梓潼村”。
在崭新的康桥实验小学边上,我看到了印象中的城中村,也正在改建。但这一块地方,在地图上并没有名字。
几经确认,我走进了一个现在名叫“丰和苑”的小区。这个小区位于梓潼“城中村”B区A2-2地块,有4幢6层多层住宅和3幢18层高层住宅,一共450套房子。
一位从上南路拆迁到这里的阿姨说,和以前的老房子比起来,这里不管是高层还是多层,都有电梯。另一位阿姨表示,她们住进来之后,地铁18号线也开通了,出行更方便了。
的确,走在小区里,看到外观崭新的楼房、整齐停放的车辆、精心养护的绿化、红塑胶上的健身器材,以及藏在绿化旁的“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标牌,已经很难和从前环境脏乱、违章建筑、污水横流的城中村联系到一起。
一位同样2020年搬入小区的叔叔透露,2022年疫情期间,小区里1例阳性都没有出现,“因为房子是新的,环境也比较好。”城中村的改造,让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目前,梓潼村两个保障房地块的1024套住房已经交付。配建的市政道路、河道、幼儿园也已完工,计划2025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而在上海,2022年会有8个以上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被新认定,中心城区旧区改造联动政策,也要推广至五个新城。
改造后的梓潼村不好找,因为它已经融入了城市,变身为一个个全新的小区,模糊了原先的名字。三位不愿透露姓氏的阿姨爷叔,也和这座城市里的任何一个人没有什么不同。城中村改造,让改造最终归于看不见,或许,正是改造的意义所在。
04
医护工作者
2022年12月12日,防疫政策重大调整一周不到,我和一位徐汇某专科医院的实习护士,以及青浦某综合医院的正式护士聊了聊。
实习护士家在浙江,高考后选了护理专业,当年非常希望留在上海。但是这三年下来,现实的原因改变了她,一个月前我和她聊起的时候,考虑到疫情期间医护人员跨省的不便,结合身边一些学长学姐的例子,她已经坚定选择毕业后回家了。
12月7日“新十条”发布,12月12日我问起她,现在政策调整,如果到时候跨省方便了,你还会坚定回家吗?
她依然坚定。
尽管放开以来医护工作者都很忙碌,但她表示,自己所在的因为是专科医院,工作强度其实远不像综合医院那么大;而且论工资待遇,其实会远超回家。
此时,我越发不能理解她依然坚定回家的原因,于是进行了更多的交谈,包括一些最近的,一些过去三年的,一些别人的,一些自己的……为尊重她意愿,也不影响她的正常工作生活,其中的很多部分不便写出来。
聊完后,一句话总结感受就是:医护工作者对自己家庭大后方的牺牲实在太多了。同城如此,何况跨省。
05
大学生“返乡”潮中的家长
自12月初我彻底放弃了青浦“数据跨省”的选题,中间考虑过换豆瓣租房、城中村、医护但都不太合适没有更换后,距离结课已不到一个月,我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至少像青浦“数据跨省”一样,即使自己感觉“没有非写不可的理由”,但至少能写,且现实价值尽可能大的选题。
防疫政策调整后,12月10日左右,上海各大高校陆续发布学生返乡通知,全国各地时间线不一。在大学生的一众声音中,我关注到了近三年尤其是2022这一年里同样备受折腾的一个人群:异地大学生家长。
12月14日,我暂定了四位家长作为采访对象:两位的孩子高年级,大三大四,经历完整三年,两位的孩子低年级,新大一;地域上,两位远在北方,两位近在南方同省异市,交通方式上覆盖飞机、高铁、自驾。
但这个选题有一个让我觉得不那么满足的问题:家长很多时候,讲的其实是孩子的事情,关于家长自身,更多的是心路历程。
几位家长中,有一位的孩子大四,正在准备考研,考后回来。如果在这期间没有更好的选题,我便计划等这最后一位学生回家后,完成这个题。
06
疫情“过峰”下的考研生
这个选题的出现,仿佛是呼应上面的考研大学生家长。12月25日下午16:30,我的朋友圈里出现了大量考研生发的关于考研结束的动态。2022年由于疫情影响,尤其是最后冲刺阶段遇上疫情“过峰”,大家的过程极其艰难,阳性考场、阴性考场里的阳性考生、家人备药……
从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半的时间里,我同时和十几几位同学在线上进行了沟通,了解了基本情况后,感到有强烈的非写不可的理由,于是在六点半左右将选题报给了陈老师。
然后,我也从中选择了8位详细采访的同学,安排好所有人从当天到后面两天的采访时间。很多同学表示,考完后非常累,想先休息一下理理思路。一半同学表示,现在嗓子还在“吞刀片”,实在不方便电话,于是有四位同学全程通过打字完成了采访,四位同学通过电话完成了采访。非常感谢小伙伴们虽然身体很难受还是全力支持,也非常感谢陈老师对于选题本身的肯定。
从“数据跨省”中,我从“否定了否定”中,学到了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联动学科思惟,如何对现实现象有进一步的思考。
从城中村后续、医护工作者中,我感受到了听“大实话”的爽,以及爽过之后如何进行分辨,怎样在不违背受访者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符合规范地把一些事实呈现出来。
从异地大学生家长、考研生的选题中,我得到的启发是把视线放在身边。也许之前一直想要关注社会,一直希望可以做些“大”一点的话题,但其实很多值得关注的人和事,就在我们身边。
以及,作为记者,该如何冷静但并非没有感情地去呈现社会现实、百态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