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消逝,我只认识你”——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华师大放映会暨“天堂•纪录•2017”纪录片展映开幕式

发布时间:2017-10-13浏览次数:7780

10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纪录影音档案馆、华师大传播学院纪录片研究中心、华师大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天堂·纪录·2017”纪录片展映活动正式开幕。开幕式放映了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的沪语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和赵青导演做了开幕致辞。放映结束后,在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老师的主持下,对外汉语学院毛尖老师、社会工作系韩晓燕老师等人一同参与了映后谈,和观影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开幕式嘉宾致辞



童书记表示,他之前就对这部片子的主题十分感兴趣,这是一部和记忆有关的片子,与记忆相关的主题一直是当下社会的某个热点,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中也有关于记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让他想到自己年迈的父母,所以一直想找来看一看。

赵青导演向大家讲述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历程,片子的主人公树锋和味芳是她的叔公和叔婆,他们在年轻时就认识,但是命运却阴差阳错地让他们中年才走到一起。叔婆晚年的时候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说话前言不搭后语,非常健忘,她开始渐渐遗忘周围的人,唯独就认识叔公树锋。叔公对叔婆的态度让赵青很感动,他待她还是像常人那样,两人之间很风趣幽默,平静又乐观,又不乏老人很有尊严的生活态度,很感染我。所以,从20124月开始,赵青花了三年的时间去记录叔公和叔婆日常生活,为两位老人,为他们的家族,更是为社会去保留下这段不应该被遗忘的故事。

映后谈

                       

               

             

              



影片放映结束后,在吕新雨老师的主持下,嘉宾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这部片子进行了解读。


超老龄化社会——影片呈现的另一个世界

在童书记看来,这部片子呈现了社会发展的另一面:这是一部特别棒的一个纪录片,非常真实,内容很丰富。我的父母也是这样一个年龄,目前我也正在替他们考察养老院,所以我可能比在座各位的体会更加深刻一些。如今的中国社会已慢慢进入了一个超老龄化社会,老人们能够过什么样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感谢这部纪录片把社会发展的另外一面呈现在了年轻人的面前。

吕新雨老师也认为,平时我们很少会去关注上海的这个层面,老年的世界对于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纪录片能够为我们打开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非强加的幽默感——一种来自人之初的天真

作为一位资深的电影人,毛尖老师看过不少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电影。比如说香港的《女人四十》、《脑海中的橡皮擦》、《爱》,又如2013年改编自爱丽丝门罗小说的电影《柳暗花明》等,这些片子都与阿尔兹海默症有关。但与以往的同类题材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中所表现的阿尔兹海默症,带来一种浑然的幽默感。我是在这部纪录片唯一看到的,把阿尔兹海默症表现得具有一种幽默感,这种幽默感不是强加的,它来自于一种非常天真的东西,但其中又带着很强大的忧伤。幽默和欢笑、天真和伤感浑卷在一起。这部纪录片的欢乐不是为了搞笑的,幽默感也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的,它来自于剧中人,在这个时刻她重新回到童年去了,回到所谓的人之初去了,这个是特别特别罕见的,我觉得这个也是做的最好的一点。

此外,毛尖老师也提出了她的意见,对于片中味芳反复提及她曾是卢湾区教育学院院长这一片段,如果能像《依然爱丽丝》中那样对主人公曾经的经历有丰富的展现,那么这个片段就不会是仅仅作为一个笑点而存在了。

尊重和陪伴——日常生活转变中的定力和智慧

韩晓燕老师是专门从事家庭治疗和咨询的,她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了她从这部片子中得到的感触。我最感动的是当味芳不断的在说她曾是教育学院院长时,身为丈夫的树锋直到最后一直都在不断地鼓励她。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到他是怀揣着一份尊重的,一份对妻子,对一个和他相伴了这么长时间的女人,对她唯一骄傲身份的肯定。味芳和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两个连接点,一是这个让她反复提及的院长身份,还有一个就是她的丈夫树锋。树锋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人,他其实背负着许多沉重的东西,但到最后他慢慢把它们消解掉了,他慢慢地把以前的责任、爱、情感,转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一种老年生活的日常状态,这个过程让我觉得特别感动。从叔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从事社工时经常会提及的一点,即不能够光凭爱心去帮助人,而是要以定力和智慧去做事,所谓定能生慧,用戒定慧去对抗贪嗔痴的过程,这是我看片子时得到的最大的感触。

无法被替代的情感——人文之人的最后力量

对于吕新雨老师来说,这部片子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推动影片往前走的是两位老人的心路历程,而非任何外界的事物。由此吕老师谈到:我们说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被机器代替,甚至很多人说连人类最后都会被机器所代替。但是在这个片子中我们看到,两个老伴之间的感情,是不能被任何机器所代替的。人在从世界退场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是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除了事业以外,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特别是和亲密的人之间的感情,可能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哪怕是到了后机器时代、后智能时代也是不能被代替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去回应作为人文之人的存在,可以说,作为感情存在的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力量。

爱与尊严的传递——身为记录者的使命感

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赵青从没有想过要以一部片子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或者符合所有人的想象。我觉得只要它起到一点点的社会功效和价值体现就可以了。影片在叔婆晒被子的情景中结束,并没有进一步去展现叔婆之后的生活状况。这是因为对于赵青来说,她想呈现给观众的是纪录片温暖的一面。我觉得,这部片子呈现给大家的应该还是一种美好的东西,那才是更有力量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叔公叔婆之间的爱和那种有尊严的生活态度,才是我更应该传达给观众的。如果一部纪录片的传播能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话,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也是我所体会到的使命所在。秉持着这样一种使命感,赵青导演在去年大概做了将近100场公益放映,从社区、街道到医院、养老院、药厂……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这种爱与尊严的力量。

此外,这部片子将在1028日以众酬点映的方式在上海进行第一场公开首映,1111号开始,将在全国一百个城市进行众筹点映,届时会有更多的人从中收获到不一样的感动。


现场互动

聂欣如老师:我想问一个技术问题,有几个全景镜头是低机位拍摄的,不知道你是事先考虑好的还是偶然想到的?尤其是苏州河的外景。

赵青导演:关于全景镜头低机位拍摄,其实说实话,这是我第一部自己拿摄像机去拍摄的纪录片,以前我从来没有自己去拍摄过,之前都有专门的摄影师来拍摄。这部片子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有找过摄影师拍过一两次,但是后来发现,现场人不能太多,人一多叔婆就不在状态。所以我就下决心自己拿摄像机去拍摄,至于说拍摄的技术画面角度,我真的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拍的时候跟着自己的心走就是了。


吴明老师:我想问导演一个问题,这部电影里面确实没有去表现叔婆的惨,这是很好的,因为凡是表现老年病痛的题材都特别容易卖惨,所有我很喜欢你没有选择这样一个角度。但是我想问的是在他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有没有惨的那一面呢?

赵青导演:惨,肯定是有的,这个片子本身我拍摄的素材有150个小时,你们看到的才只是80分钟。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为什么要在叔婆晒被子的时候作为作品的结点一样,我认为叔公叔婆之间的爱和那种有尊严的生活态度,才是我更应该传达给观众的,我想呈现更多温暖的东西。拍摄的时候我也是有控制的。一方面,他们是我家里的长辈,另一方面,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是非常纠缠不清的,我经常会控制不住地想,我是应该放下摄像机去帮他们,还是拿起摄像机去拍他们。在拍摄现场我自己就哭过三次,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我是有所控制的。


吴明老师:那么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由于您是主观地选择了这样一种比较温暖的面向,对于第一次接触阿尔兹海默症这类题材的观众,会不会因此给他们造成这样的心理印象,类似于得这个病也很好玩的,也挺幸福的,一点也不痛苦,也不会有任何凄惨的那一面,就是一个挺阳光的一件事。会不会在无形当中带来这样的效果?

赵青导演:其实每个观众看一部影片他都会有自己的视角,而且我从没想过一部纪录片它可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或者符合所有人的想象。我觉得只要它起到一点点的社会功效和价值体现就可以了。


刘秀梅老师:我看完这个纪录片,听大家讲了那么多,有一个补充的部分,就是在这中能够看到文化在里面。就是主人公本身具备的上海地域特色的内涵,一是他爱好戏曲,另一个就是他的书法、文化还有上海的习俗都在里面得到了呈现。此外剪辑的技巧特别到位,亲情、友情、爱情在大的视角都能够体现出来,我觉得很棒。

赵青导演:是的,这部片子的剪辑师钱孝贞在美国是一位很有名的华裔剪辑师。


聂欣如: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过有关影视批评、动画创作理论及文艺学的论文译文50多篇。著有理论专著《电影的语言》、《纪录片概论》、《影视剪辑》等


吴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视觉艺术理论、电影理论方面研究。发表多篇论文,涉及视觉艺术、电影文化等诸多领域。著有《重现消逝的灵光——约翰·伯格视觉艺术批评观研究》一书。


刘秀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及专业硕士中心主任。从事新闻传播与3D内容产业及新媒体与数字内容创意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与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及戏剧与影视学等研究。

同学1大家好,我是编辑专业的研究生。我想简单阐述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是关于人的衰老、记忆的消退、晚年得病,这些都是很悲伤的事情。但是这部片子以另一种方式来呈现,让我们看到的是阳光的,有尊严的一面。我觉得影片呈现的就是真实的,叔公和叔婆之间或许已经不再是爱情了,他们之间更多是一种相濡以沫,是长期相处下的互相扶持。

 

同学2大家好,我是哲学系的研究生。我有两个感受吧,一个是关于爱情,第二个是关于老年人的心境。把问题放到现实中,这里有一个养老的问题,影片呈现的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老年世界,但是还有更多的西部和农村的老人,我们是看不见的。除此之外,就是养老院的护工怎样去对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怎么样用患者思维和他们沟通。比如说,叔婆的行为表现为4岁,那么显然护工用一种大人的口吻和其交流是不合适的,护工也应该更新常识。这是我觉得可以去引申思考的两点。

同学1大家好,我是编辑专业的研究生。我想简单阐述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是关于人的衰老、记忆的消退、晚年得病,这些都是很悲伤的事情。但是这部片子以另一种方式来呈现,让我们看到的是阳光的,有尊严的一面。我觉得影片呈现的就是真实的,叔公和叔婆之间或许已经不再是爱情了,他们之间更多是一种相濡以沫,是长期相处下的互相扶持。

 

同学2大家好,我是哲学系的研究生。我有两个感受吧,一个是关于爱情,第二个是关于老年人的心境。把问题放到现实中,这里有一个养老的问题,影片呈现的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老年世界,但是还有更多的西部和农村的老人,我们是看不见的。除此之外,就是养老院的护工怎样去对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怎么样用患者思维和他们沟通。比如说,叔婆的行为表现为4岁,那么显然护工用一种大人的口吻和其交流是不合适的,护工也应该更新常识。这是我觉得可以去引申思考的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