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修行 | 书云交流会

发布时间:2017-12-11浏览次数:8162

摘要:西行的路上,确实改变了我对佛教的看法,我以前从来不相信「由心而造」

前言:12518:00,书云导演和同学们在涵芬楼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温馨舒适的环境中,书云导演娓娓道来她如何踏上西行之路,其中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

      面对青春洋溢的华师学子,书云导演不禁回想起自己在牛津读书的时光,她重走玄奘之路的真正心灵起点也正是在牛津。

     “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有一次问一位印度同学,在中国最崇拜的是谁,我原本以为会是周总理,因为他对中印建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却说玄奘。”

      面对印度同学的答案,她第一反应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惊讶而好奇的她继续追问,同学回答道:玄奘是印度人最伟大的朋友,如果没有他,印度的历史可能还是漆黑一片,就连印度这个国名也是玄奘大师给取的。

      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学生,书云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深感羞愧,于是她一头埋进了图书馆对玄奘进行了三天不眠不休的学习。从此,玄奘就深深地烙印在书云的心里。

      其实书云当时对玄奘的陌生是有原因的,相较于当今时代一带一路旋风下玄奘被作为最好的文化交流代表,书云的童年时代中国风云动荡,宗教被当成是荼毒人民的精神鸦片。在外界知识来源匮乏的情况下,虔诚信仰佛教的姥姥让书云对佛教的有了一些最初的了解。


      于是,1300年前,唐朝初年大智大勇的玄奘大师,孤身徒步10多万公里,历时18年,走过100个国家和地区远赴天竺(今天的印度),求法取经。而1300年后的今天,诞生了一位女唐僧,只身寻找玄奘的足迹,重走西行之路。

      在重走玄奘足迹的过程中,看着高僧的碑塔,联想其历史结局,书云唏嘘不已。这样一个“千古一人”却最终沦为了宫廷斗争的工具,成为了武则天与反党血腥战争的牺牲品,书云越来越意识到佛教传播的困难和任重道远。纵观历史上4次灭佛运动,每一次都是对佛教毁灭性的打击,但正是有了玄奘这样的高僧,佛教文化才能传承至今。“我们以‘小说’这个词的来意来举例,为什么称为小说呢?小说最早来源于僧人赶集的时候,僧人给人们讲经,口口相传,相较于唐诗宋词却难登大雅之堂所以被称为小说。我们再看我们的现在的一些用词,‘原则’,‘思想’,‘世界’‘未来’‘相对’和‘绝对’,这些词汇原来都是佛教词汇。可以看到佛教在潜移默化中如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虽然它是一个外来的宗教。回顾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玄奘功不可没。”1854年玄奘《大唐西域记》被翻译成英文,成为印度此后100年中研究史前史的重要文献。

      吕新雨院长为本次交流进行了总结:“下午,书云导演通过她的西藏三部曲,以影像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别人的故事。今晚她又用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和她的故事之间产生了共鸣。”

     “在谈到宗教问题时我有一个联想,韦伯有一句话说:在中国,宗教是贫苦人民的大写照。就是说,在现实层面上贫苦人民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不能完成,但是宗教却可以达到这种体验。特别是佛教,它和社会底层的关系特别密切,你可以看到很多虔诚的佛教徒都是来自于社会底层。就如书云老师所说,我们当然可以很容易从一个科学的角度去批评宗教。但是书云老师这样有着北大牛津学历的毕业生,现在能够重新回到这个层面去,通过行走来重新发现这个社会中的力量,并通过行走来发现中西方教义里面的不足。所以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我的漫想。”

     “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大唐西域记》的重要性,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书籍作为传播媒介的本身,它的存在能使印度找回史前史,所以我们可以说大众传播是在人类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玄奘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媒体,通过取经和翻译扮演了今天媒体的角色,把印度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进行融合,保留了佛教的命脉。佛教的中国化是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我认为真正的伟大的宗教不是排外的,而是融会贯通的。融会贯通就需要大众传播,就像西方的教堂和东方的寺庙这些建筑形式。从传播学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的融合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关系。追寻佛教的过程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但其实人生很多的过程都是修行的过程,怎样从这个层面向自己发问和进行自我回答,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Q&A


      同学1:老师您好,我非常喜欢旅行,徒步走过川藏线,觉得行走在路上的感受十分重要 。我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希望用镜头告诉外面的人我生活的世界。想问一下,您觉得在做纪录片时什么是应该一直坚持的事情?

      答:我们每个人都要谋生,常常要做不是最喜欢的或者最擅长的事,但我们不能停止追寻最喜欢的事情。一件事如果不喜欢就很难投入,10年间我其实只做了几件事:西藏三部曲和丝绸之路三部曲,带领一个摄制组踏上了玄奘之路,又带领了另一个摄制组启航郑和下西洋的旅程。其实十年间我可以制造更多的实际的财富,但是生命太短,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会证明是值得的。

      同学2:老师您好,我想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结合专业,作为传播欲望很强的人,我想知道如何做到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

      答:历史是鲜活的,但现在我们往往只把历史变成信息、日期,或者用来应付考试。和国人柴米油盐的生活没有关系,这样会让人觉得学术失去作用。如果传播者没有自己代入,就没有感动。只有感动,才能引起关注。引起关注的前提是我们的东西要打动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自己首先要把握好自己,三观不正那么你生产的东西不正。西行之路让我看懂自己看懂玄奘,也看到了埋藏在中国人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韩春红书记:梁漱溟曾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想请书云老师回答一下,解决人和物质的关系还有人和人的关系,您是在哪个阶段完成的?

      答:我认为应该是三者合一。首先说一下人和物质,物质不是最重要的,我的同学有着令人艳羡的学历,他们进入政府机关或者银行成为众人眼中的人中龙凤,看着他们的忙碌疲惫和算计,我却从不羡慕。人的欲望没有界限,无知导致贪嗔。再说一下人和人,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如何解决烦恼恰恰体现智慧。不要让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心境,做到一日三省吾身,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快乐多一些烦恼少一些。

     “人生的路上还很长,我觉得,还得修行。” 书云结尾时如是说。


文字 | 宋子岳

照片 | 陈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