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沙龙第19讲:Janet老师和她的纪录片们

发布时间:2018-05-25浏览次数:7753

    三友沙龙是由传播学院、政治学系和华师大学报编辑部的老师们共同创办的民间性质的学术沙龙。三友有三个含义:友直,友谅,友多闻。三友还有岁寒三友的意思。同时,三友的“三”是多的含义,三友即多友。


   2018年5月9号下午一点,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的Janet老师在传播学院212多媒体教室参与了三友沙龙第十九次的活动:Janet拍摄的纪录片分享与讨论。活动由同样具有影片拍摄经验的杜志华老师主持。这是一次微型的讨论交流会,Janet老师细致地与在场的老师、同学进行一一对应的交流。



    Janet老师一共展示了两段她所导演的纪实纪录片,主题分别是关于青少年和战争。在放映之前,Janet老师对每段影片的拍摄背景都给出一段详细的自述。

    第一段影片是十多年之前BBC1频道系列纪录片《Brighton Bill》中的一部分,这是一系列着力于近距离观察布莱顿(一个离伦敦不是很远的海滨小镇)社区政治和日常生存压力的纪录片。Janet老师拍摄的部分详解了青少年犯罪在这一地区接连不断的问题:这些低龄罪犯的母亲们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应对自己女儿们的犯罪行为。

   来自传播学院的吉思琪老师向Janet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选择Brighton这个地方作为纪录片聚焦的中心,选择这个地方是不是有一些数据的支持,比如说这个地方的犯罪率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特别高。

   Janet老师觉得这个小镇离伦敦特别近,风景优美,但优美的表象之下却有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吉思琪老师接着说道,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让她想到了中国的一个真人秀节目《变形计》,这个节目的初衷是把未成年人叛逆的成因归结于经济问题,让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小孩互换经济环境,而《Brighton Bill》倾向归罪于家庭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

    Janet老师回应,她之所以拍纪录片而不是真人秀也有这方面的考虑,真人秀节目必须要突出矛盾,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矫饰的成分。

   有同学问Janet老师有没有使用介入式的采访方法,还是只是单纯地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拍摄。

   Janet老师说她采用了后者,没有很多修饰,也不为博取观众的注意力而刻意激化矛盾,但真人秀在这一点上就不可避免了。

   传播学院的夏冰青老师观看后也针对影片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整个社会环境如此,影片中的母亲们有没有归因于自己。这些母亲当年也是从叛逆少女时期过来的,其中一位也是单亲母亲,她想让自己的女儿不去犯罪,可是她自己也会在孩子面前有诸如抽烟等等的不良行为,她自己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Janet老师准备开始分享自己的另一段影片。第二段影片于2013年3月21日在BBC2频道《This World》栏目播映,片名是《Iraq: Did My Son Die in Vain?》。影片讲述了伊拉克战争十年之后,已经退休的班主任老师Geoff Dunsmore将到巴士拉(一个伊拉克城市)追寻他已经死去的儿子Chris,曾经是一名英国皇家空军后备队员,生前的足迹。他从不认为自己的儿子白白牺牲了,他想看看伊拉克战争究竟造成何种影响,以及现如今巴士拉普通居民的生存现状。

Iraq: Did My Son Die in Vain? (2013)

    正如Janet老师在讨论记录片时所强调的 “how to show the events, not tell”,她所拍摄的纪录片和在场严谨细致的讲述风格也确实告诉各位,她做到了这一点。


资料来源 | Janet Harris

| 许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