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三届中美大学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圆满闭幕

发布时间:2017-06-27浏览次数:12604

      6月16日,2017年第三届中美大学生论坛的结业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报告厅举行,十六位中美大学生以演讲形式依次分享了他们参加论坛的心得感想以及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梅老师肯定了同学们在此次论坛中的优秀表现并为他们颁发证书,本届论坛圆满闭幕。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梅老师为学生颁发证书)


     在与五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学生一一拥抱、道别之后,六名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学生、五名厦门大学的学生和随行的陈建国教授分别踏上了返回学校的飞机。


2017年第三届中美大学生论坛结业仪式留影


      中美大学生论坛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和厦门大学联合推动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论坛旨在通过加强中美两国大学生间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中美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2014年4月28,美国特拉华大学主办了首届中美大学生论坛。而本届论坛,落地中国,分别在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两个阶段的活动。6月10日下午,经历了在厦门大学为期一周的交流互动后,同学们抵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同学展开了接下来一个阶段为期七天的互动。

     “我一直强调促进中美双方交流的重要性,而这次论坛,恰恰是很好的一个平台。我希望美方学员们珍惜这次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全面了解中国的机会。”特拉华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美方带队老师陈建国教授说。


中美大学生参加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幕式


     本次论坛围绕核心议题“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展开,十六名来自中美三所院校的大学生不仅共同参与了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朗读者》现象研讨会、民俗文化手工沙龙等活动,同时还在12日至14日三天内,集中地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外语学院以及教育学部的多位教授学者展开了关于论坛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


Tierney民俗文化手工沙龙中画扇子

Tierney民俗文化手工沙龙中画扇子


6月12日,中美论坛的学生们赶赴中北校区教育学部参加了围绕全球化高等教育展开的两场讲座。上午陈霜叶教授主讲“To Survive And Thrive in The Global Higher Education”,抛出“如何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并引导同学们三四为一组,通过“SWOT图”阐述自己对该话题的看法。高等教育与大学生之间天然的密切关系激发了现场热烈的讨论。与会同学将自己的看法一一列举出来,而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教育全球化的利弊。“culture shock”、“compression of space and time”等词语被同学们频频提及,在特拉华大学主修International Business/Marketing的Virginia Cruz-Ayala更提到了“market”作为她眼中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关键词。在这场讲座后,随行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杜彬彬老师启发同学们继续思考:在全球化潮流下,高等教育之间的频繁互动流通,出路在何?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又该如何抓住?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侯定凯副教授做讲座


     下午的“Studying abroad: Seeking for Similarity Or Difference”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侯定凯副教授主讲。侯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结合实际例子,带领同学们就“出国留学:求同还是求异?”的话题展开探讨,美方大学生谈论了这次来到中国访学的感受,中方学生也分别谈到了自己出国交流的体验或计划。侯教授提出,不同的文化有其特定的适应性,而出国留学无疑是一个文化之间彼此碰撞的过程。文化的多元性对创新教育、丰富教育的容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有益的,但只有当知识的积累、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最终导向价值观念增强的时候,多元文化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13日在外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陈俊松副教授开展的讲座围绕“Historical Legacy of a Global City in Turmoil: The Jewish Settlement in Shanghai during WWII”展开。熟悉的话题,新颖的视角让Sydney捧着一份描述留居上海的犹太人的生活的小册子看了许久。在一个半小时的学术讨论结束后,中美大学生还一起学写毛笔字,气氛欢洽。


中美大学生在书法活动中学写毛笔字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做讲座


     14日的活动回归传播学院开展。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对“New Media and Chinese politics”久有研究,她从历史沿革出发,以新媒体中的微博和微信为例,探讨了新媒体发展与当代中国政策之间的关系。讲座严肃而不失生动,Eric Holleran和Tierney Walton在讲座结束后向中国同学们兴奋地表示,自己返回美国后,也会继续使用微信。“这真的是一个融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

     在吕新雨教授的讲座结束后,上海外语频道新闻主播爱新觉罗·贝主持学生作业观影会。


上海外语频道新闻主播爱新觉罗·贝点评“讲好中国故事”演讲报告会


     中国学生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题,以精心制作的小短片搭配现场演讲的方式,呈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已经在厦门大学交换了九个月的美国学生伊芬已经能用汉语和中国学生交流了,她说:“我非常喜欢这些视频,尤其是一段讲到爷爷奶奶和中国家庭生活的。”视频中不仅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家庭等传统话题的,还有中国学霸、中国人的美国梦、支付宝等颇具特色的话题。石如玉更是考虑到美国同学们刚从上一站厦门赶来,精心剪辑了一支富有厦门海滨城市浪漫风情的音乐短片,博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华东师大学生代表之一石如玉同学现场演讲


完成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和讨论会后,当晚传播学院精心安排了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闭幕式的行程,让同学们劳逸结合,同时去拓展实践的视野。


中美学生在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闭幕式上合影


     “刚刚熟悉起来,怎么就要分别了!”七天的共同学习、讨论已经让十六位中美大学生相互理解,结下友谊。在学术讨论中,美国学生发现了中国学生活跃与热情的另一面,中国学生也看到了美国学生在随堂笔记的记录中展现的认真和严谨。“很多时候,我们更加理解对方,也会更加欣赏对方。”来自厦门大学的金梦笑着说。
     16日上午,十六名中美大学生在传播学院报告厅依次进行结业报告。他们所谈到的,不仅有受论坛启发的学术新思考,还有更多关于“友谊”、“理解”、“成长”这样温暖的词语。“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的文科女生,但这次论坛让我发现了自己勇敢地和人交流的潜质,也更加坚定了我在研究生阶段出国交流的想法。”来自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已经保送北京大学研究生的吴聪说。“论坛给予我们一个与世界青年亲密交流的机会,从他们身上,你看到更多可能性,也决定更勇敢地尝试这些可能性,这就是一种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浸入式体验。”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代表之一、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林微说。而来自美国特拉华大学的Eric相信,全球化的教育环境会让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更有包容感的人。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对学生们的精彩发言深感认同并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中美大学生对于人文、传播、教育等话题在国际视野下的沟通与认识,推动中美大学生之间的学术互动和资源共享,培养新媒体时代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