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博思读书会顺利举办,畅读经典著作《规训与惩罚》

发布时间:2017-11-20浏览次数:8755

11月15日晚,博思读书会在传播学院二楼211报告厅举办首期活动。传播学院博士生申爽担任了本期导读人,并为在座师生们带来一场关于福柯经典作品《规训与惩罚》的分享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雷启立老师作为读书会点评嘉宾出席了活动。传播学院副教授甘笠豪及副教授黄佶等老师也参与读书会,参与活动的还有传播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和部分其他学院等十多名同学。

读书会导读现场)

      读书会伊始,申爽同学首先简要介绍了作者米歇尔·福柯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认为福柯曾经受到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在1950年至1953年间是法国共产党员但却从未参加过共产党的活动,这份社会经历对福柯的写作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随后,申爽对福柯的写作过程与思想发展脉络作了细致梳理,她认为以《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及《性史》等福柯的前期作品,主要集中在分析知识和话语的匿名生产方面。自1960年后福柯开始关注权利运作的历史化过程,这也是他从“考古学”到“谱系学”的一个转变。考古调查是对无意识规则之形成的分析,这些规则调节着人文科学中话语的出现,与此相反,谱系学分析则揭示了人文科学的出现,其存在的条件不可避免地与体现在社会实践中权力的特定技术相关。

到了70年代,福柯积极致力于各种社会运动,他运用自己的声望支持旨在改善犯人人权状况的运动,并亲自发起“监狱情报组”以收集整理监狱制度日常运做的详细过程;他在维护移民和难民权益的请愿书上签名;与萨特一起出席声援监狱暴动犯人的抗议游行;冒着危险前往西班牙抗议独裁者佛朗哥对政治犯的死刑判决……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他深入思考权力的深层结构及由此而来的监禁、惩戒过程的运作问题。这些思考构成了他70年代最重要一本著作的全部主题——《规训与惩罚》。书中的discipline译为“规训”,是“规范化训练”的意思,福柯把“规范化”看作是现代社会权力技术的核心。惩罚权力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申爽同学在进行读书会分享

紧接着申爽回到了《规训与惩罚》著作内容本身,她认为作者提出“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其实就意味着西方惩罚体制的重新配置。在福柯看来,由惩罚肉体到惩罚灵魂的转变,实际是一种有关肉体的政治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肉体被解放了,但是又被投入了灵魂的监狱,因为人的灵魂是按照权力的规则被塑造起来的。随着人道主义的兴起,引发了对“残暴”的发现与“人的尺度”的发明,尽管权力阶层放松了对于肉体的控制,然而在福柯看来这并不见得更加人道。因为,现代刑罚制度在人道的名义下实际上加紧了对于人的灵魂的控制,这些惩罚冠以改造罪犯、使之成为新人的美名。在谈到“仁慈”的起源,一方面是社会生产机制发生变化,二是对惩罚权与司法权混乱和低效的不满。罪犯从“服从君威到服从社会”的转变,作者认为已经惩罚不再是让罪犯偿还罪过,而是为了防范未来潜在的犯罪。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时间也已经被纳入惩罚符号系统:刑罚是一种关于符号、利益、时间的机制,并且针对的是全社会,法律被重新塑造:承担起对付违法犯罪行为的责任。在书中,福柯还提到这样一种观点,监狱不仅是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也是思想改造的机器,监禁这种行为控制和改造与对每个人的认识的发展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由规训到纪律。在现代文明惩罚观念的名义下,对于犯人的规训逐渐由犯人延展到普通人,这一过渡是通过过失犯这一中介环节实现的。这种全景敞视主义渗透了全社会,整个社会仿佛就是一座扩大了的监狱,因为它的组织规则与监狱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权力渗透到了全部领域,控制着一切。

(读书会交流环节同学们在对话交流)

导读结束后,雷启立老师首先就读书会的活动意义,特别是以福柯作品为主题分享的核心目的进行了重申。他认为,法国思想对于整个后现代主义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后来的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都有深远的影响。雷老师以佛学中一句偈语——“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通俗来说就是迷惑的时候请师傅教导,这样才能觉悟;开悟以后就是自己度自己了,希冀在座师生在参加这个读书会过程中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针对导读分享,雷启立老师以抛出几个问题思考的方式与在场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你如何理解起源的意义?你从这本书读到了什么或者有没有从这本书联想到书之外的什么东西?我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就立马想到了中国的一部小说——莫言的《檀香刑》,书中谈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刑罚过程很多细节,其中就有描绘刽子手如何行刑、如何杀人等细节,讲述的非常之细腻,非常之令人震撼。这本书和福柯的书在写作功力、写作思想等方面就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再者,你如何理解福柯的写作对自己的个人研究,或者对你理解当下这个社会的体悟,有什么启示?

雷老师通过多个层面的发问为后面的讨论交流环节打开了思路,也快速激起了同学们讨论热情,在此就对部分讨论问答进行摘录。

传播学院博士生袁建:我来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吧,我一开始读的是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感觉这两本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规训与惩罚》写的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雷老师:怎么个叹为观止法?

袁建:这本书常常从一个小事件入手,然后把这个事件描写得特别具象清晰,再结合不同的史料,进行演绎和过渡,最后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一套新的知识和话语,这是第一点厉害的地方。其次就是,从一个章节到另一个章节的过渡,这是我一直很好奇的地方,想看看他是如何处理的?

雷老师:那么这本书是如何处理的呢?你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袁建:当他讲到一个刑罚部分时,作者描写得很血腥,后来他就分析这种场景其实是一个绝对王权的象征,再往后,虽然说体现的是一种绝对王权,但其实是通过一种更加绝对的暴力去制止另外一种暴力,结果就走向更加暴力的一端。从这个过程,作者就说这可能会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一种新的启示,在这个场景里可能允许这种暴力存在。后来,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王权会带来问题,比如王权的专制性和随意性,所以需要制止这个王权,这与资产阶级的成长有很大的关联性,为了体现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抗争的过程,于是就提出了很多方式和方法,过渡到不那么暴力的人道主义的手段,其实这种方法我认为是王权的一种延续例如法律等,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但是我觉得他这种转化的过程以及材料的运用很巧妙。

雷启立老师聆听同学发言

传播学院博士生余茜: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书中谈到符号的第二个阶段,怎样通过符号系统改写利益经济学与情欲动力学?

雷老师:你把这些问题做个简单回应吧。

申爽:关于情感的问题是在书中120页,如书中所说,他培养荣誉感是说对犯罪行为来说,他一旦犯罪,犯罪的人就丧失了对于人的财产、荣誉、自由的尊重的情感。因此,为了防范潜在的犯罪,必须培养人们对于人的财产、荣誉、自由的尊重的情感,也就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教育从个人的利益开始,告诫人们一旦犯罪,就会失去这些东西,这样,人们就不会去犯罪了。当然这是双向并行的,一方面是对罪犯而言的,另一方面是对潜在罪犯来说的,所以对于教育整个社会而言,就需要对他的个人利益入手,对惩罚行使或符号驱使的时候,要形成人们对他人或社会的拥有任意利益的权利的尊重感,通过符号系统改写利益经济学与情欲动力学。。换句话来说,再 现代体系和现代机制,它把人们的个人物质和个人情感完全编织在了一起,正如阿伦特所说人的肉体是建立在财产私有基础上的,也就是所说,在对肉体进行惩罚的时候也需要通过教育他对财产的尊重达到肉体认知的结果。

雷老师:黄老师有什么需要分享和交流的?

黄佶:同学们分享的都很好,我对福柯也有很多需要重新阅读重新思考的。这可能涉及到翻译的问题,对很多概念和问题解释不是非常清晰,因此建议大家在阅读和认知某一个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原著来阅读,了解概念的起源背景等等。

硕士生李同学:关于福柯,我觉得对学姐提到的“生命哲学”的特点和20世纪的“集权主义政治”挺像的,非常具体化?所以想问一下,是不是这二者有什么关系或者说福柯提出的这个观点有受到“极权主义”的影响?

申爽:我认为,50年代的政治事件对于福柯以及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都有影响,但是福柯未必是针对你所说的“集权主义”而写这些,他反对将权力制度的微观物与具体的政党政治或意识形态捆绑在一起,他强调现代社会产生以后这一整套的权力机构与古典时期的不同,并将此错裂开来以建立自己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雷老师:先说一下福柯的写作方法,他在书中不是一上来就说观点,而是先讲故事或历史事件,而且你会发现那个案例在后面的论述中仍然会让读者想起,会反复得到验证。所以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要明确自己的问题,然后将案例巧妙地联系起来。我们很多学者写文章也有这样,你看他们写作或是演讲,看似扯的很远,但是他永远是围绕着自己的主题而写的,就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另外一个就是福柯在写作过程的转换问题,他在章与章之间的衔接和转换非常自然,这其实是源于他对整个内容和内在逻辑的把握,所以我们写作的时候要有逻辑性、概括性,要始终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才能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写作。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需要用心体会福柯的写作方法。

其次,我想对申爽同学的读书报告提出一些问题。刚刚有听到一些同学说有些地方没有听懂,我觉得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导读人有些地方没有读懂,如果你读懂了,人家不会听不懂的,一篇文章只有你真正读懂读明白了,你才能讲得清楚,才能让别人能够听懂。我自己也有过切身的体会,当把一件事情真正弄懂了,你让我写一万字或是两千字,我都可以写出来。有的同学说他论文十五万字写四百字的摘要很困难,但事实是如果你想明白了,不管是写四百字还是二百字,都能写出来。包括提取论文的关键字,如果你提取不出来,就说明你这篇论文的聚焦点不够,你对论文的把握不够。演讲也是如此啊,你要使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听懂,首先你自己要弄懂。

另外,读书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目的,今天听申爽的读书报告,我只听到了她对这本书的解读,我没有听到她为什么想要读这本书,或者说这本书对她有什么用。其实,读书需要有一个内心的推动力,是这个力量推动自己去看这本书,而不是强迫着自己去读书或者完成一个读书的计划。只有内心驱使自己读书,才会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尤其对于研究生的你们,只有通过这样的读书方式,才能建立自己的读书体系以及自己对于社会的理解。

《规训与惩罚》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结构主义大师米歇尔·福柯(1926~1984)的代表作之一,于1975年问世。福柯视其为“我的第一部著作”。该书论述了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整个读书会交流活动持续近两个小时,在场多位嘉宾老师和在座同学们进行了多轮对话和交流,场面十分活跃,大部分精彩对话未能全尽摘录呈现深表遗憾,也期待后续读书会活动,能有更多同学参与加入。

博思读书会是传播学院博思学术系列活动之一,将不定期在传播学院邀请专家学者与在读博士进行读书、对话、论道、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