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辉副教授著作《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新近出版

发布时间:2018-04-26浏览次数:8005

内容简介: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这种文化思想凭籍独具特色的媒介载体、形态与表达方式得以传承。华夏本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媒介形态,媒介形态也反过来影响着中国思想的形成与传播。本书将中国古代的媒介与传播置入一个跨文化、跨时空的背景中进行考察,追根溯源,纵横中西,对华夏本土传播学的议题和思想进行了新的开掘和阐释,新见迭出。全书贯穿了文化比较的视野,旁征博引,学术视野开阔,信息含量丰富,堪称中国本土传播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著述。

作者简介:

潘祥辉,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华夏本土传播学、比较传播学、中国媒介社会学、政治传播学、传播考古学等。研究兴趣较为广泛,致力于跨学科的传播研究。首创“传播失灵理论”(Communication failure theory),提出了苏联解体的“传播失灵说”、“五四”运动的“观念成本说”以及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等命题。近来的研究多关注微观的、日常的传播媒介与传播现象。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等著作,在《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2010年及2014年两度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2011年赴香港城市大学访学。


目录


序一 一部视野开阔的华夏传播专论  (邵培仁序)

序二 质量上乘 坚持探索 必成大器    (孙旭培序)


第一章 跨文化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圣人”:一项传播考古学研究


一、“圣人崇拜”: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二、“圣”之起源:沟通天地人神的“卡理斯玛”

三、“圣”之偏倚:口传时代闻而知之的“先知”

四、“圣”之演变:从“巫圣”到“儒圣”及“王圣”

五、“圣”之差异:中西方圣人的比较分析


第二章 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媒介的传播功能考


一、独具特色的中国青铜时代

二、作为媒介的青铜器

三、“器以藏礼”——青铜器的文化传播功能考

四、“铭者自名”——青铜器的政治传播功能考

五、中国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


第三章 跨文化视野中的“对天发誓”:一种华夏本土沟通行为考


一、世界文化史中司空见惯的发誓现象

二、作为一种沟通行为的发誓及其传播功能

三、“对天发誓”: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

四、中西方立誓传统的延续与变迁


第四章 古代世界的“秦晋之好”:女性的媒介属性及其传播功能考


一、古代政治中的“以女为媒”

二、女性作为一种关系媒介:政治联姻的类型与功能

三、女性作为一种代际媒介:生儿育女与人传统

四、女性作为一种流动媒介:和平与文化信使

五、女性作为一种复合媒介:连接私人与公共领域

六、“秦晋之好”与中国特色的宗法政治


第五章 “歌以咏政”:作为舆论机制的先秦歌谣及其政治传播功能


一、作为一种舆论机制的先秦歌谣

二、先秦歌谣的起源和入世特色

三、先秦歌谣的类型:风谣、怨谣与谶谣

四、先秦歌谣的舆论学特征

五、先秦歌谣的政治传播功能

六、先秦歌谣与中国“歌以咏政”传统的开创


第六章 “帝国悖论”:官僚科层制与秦汉王朝的政治传播


一、“官僚科层制”与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

二、秦汉帝国的官僚科层制与传播系统

三、官僚科层制下政治信息的传播和管理

四、秦汉官僚科层制下政治传播的失灵

五、秦汉官僚科层制下反“传播失灵”诸措施

六、官僚科层体制下信息传播的“帝国悖论”


第七章 “儒学烙印”:儒家文化对东亚媒体与传播的影响


一、跨文化对话中的“亚洲传播研究”

二、东亚文化圈中的儒家价值观与媒介特质

三、儒家民族主义与东亚媒体的传播特质

四、儒家“泛道德主义”与东亚媒体的传播特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