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主题纪录片展映及导演交流暨系列研讨会”希望通过真实的影像纪录片,来呈现四十年来上海民众日常生活的变迁。
本次展映共四天,四部影片。本篇文章详细介绍第一部&第二部影片。
1.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1)安 排
时 间:11月7日 周三 13:00-16:00
地 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主楼402室天堂影院
导 演:王小龙
主 持:罗薇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李明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对谈嘉宾:文军教授(社发院)& 聂欣如教授(传播学院)
(2)影片简介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穿越上海的苏州河,有一座老铁桥叫新闸桥。桥堍是一片旧居民区,蛰伏着弯弯曲曲的大小弄堂。弄堂里此起彼伏的声响和毫无顾忌的笑骂交织一片——这样的场景,令人感到回到了过去的某个年代。
丑丑是李阿姨代人照管的一个男孩,抱来时,才一个半月大,五岁时,父母离了婚,父亲在服刑,母亲没有稳定的生活,丑丑一直跟着李阿姨生活,今年九岁了。家门口的老铁桥拆了要建新的,这一片旧居民区眼看也要动迁,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变化,而丑丑的未来呢?
这河这桥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如铁皮罐里那丛顽强生长的青葱,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和面向未来的乐观态度。
(3)导演介绍
王小龙,1954年生,海南琼海人,新闻高级编辑,原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艺术人文频道首席导演。
作品:
随笔集《从悲情故事到生活喜剧》
影视剧作选《一剧之本》
非虚构短篇集《凭什么》
诗集《每一首都是情歌》
(4)嘉宾介绍
文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聂欣如教授,中国高教影视委员会理事,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与荣誉:动画片《舒克和贝塔》(编剧之一)获第四届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
故事电影《苦藏的恋情》(导演之一)入围法国三大洲电影节、获最佳音乐奖
纪录片《红卫兵之舞》(导演、剪辑)入围第20届德国杜伊斯堡国际电影节
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过有关影视批评、动画创作理论及文艺学的论文译文50多篇
理论专著《电影的语言》、《纪录片概论》、《影视剪辑》等
2. 德兴坊
(1)安 排
时 间:11月8日 周四 13:00-16:00
地 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主楼402室天堂影院
导 演:江宁
主 持:罗薇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李明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对谈嘉宾:邢虹文教授(上政纪录片学院)& 汤唯杰副教授(同济大学)
(2)影片简介
"德兴坊"是上海一条建于1929年的老式石库门弄堂,居住着291户人家。在这291户人家中,有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也有的是新住户,然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共同的矛盾--住房紧张,由此而生出许多事事非非。本片十分客观地跟踪拍摄了三户人家,捕捉了这条弄堂中的一些生活琐事,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从中透视出中国的习俗、道德、伦理,全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该片拍摄于1991年夏天,成片于1992年9月。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几位活生生的人物,而且客观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都市居民住房困顿的历史病痛,这一时期正是一个临界点,因而成为上海城市生活的历史档案。
本片获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观众最喜爱纪录片提名;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记者奖;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观众最喜欢的纪录片奖;入选1999年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中国纪录片回顾展。
(3)导演介绍
江宁导演,1972年江西电视台新闻记者;1985年南京电视台专题部编导;1989年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编导;1996年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记录上海》栏目制片人;1998年——2001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制片人。2002年至今为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编导。现业务职称为高级编辑。
作品与荣誉:
纪录片《德兴坊》,获1992年第四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参展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
纪录片《上海滩最后的三轮车》,获1994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二等奖,参展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
1993年摄制的八集电视纪录片《三峡,三峡》,其中一集《家园》获1994年第五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纪录片《为了五十六个民族娃娃》,获96-97年“中国彩虹奖”中文短片一等奖
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第16届(2003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
纪录片《老杨觅偶》,入选第17届(2004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录选美国“写真中国——当代中国纪录片展播节”(2004年10月)
纪录片《小小读书郎》,获2004年中国纪录片学术(长篇)二等奖;获2005年亚洲电视奖长纪录片大奖
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万隆1955》,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
(4)嘉宾介绍
邢虹文教授,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社会学,影视文化与传播。影视节目制作方向为电视纪录片及电视栏目制作。
作品及经历:
在《当代电影》、《当代传播》、《电视研究》、《社会》等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公共记忆与政治伦理的日常化》、《电视媒介、阶层意识及其认同的塑造——基于上海市民调查的分析》、《电视受众的社会分化与价值认同分歧》等数十篇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著《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电视、受众与认同》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受众的社会分化与社会认同重建:基于电视媒介的研究》,同时参与多项上海市、上海教委的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
先后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在社会任职方面,1999年始,先后担任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经典重访》、外语频道《华夏新纪录》等栏目的策划、编导,制作完成三十余部电视作品
汤唯杰副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影评学会理事,2011年至今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此项活动将与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办承办的《上海1978-2018:市民生活与社会记忆》展览相配合,引导师生和社会公众,透过上海四十年发展这一经典个案,认识国情,理解开放,更深切得体会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