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传播讲坛第8期|王多: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格局下的发展探索
图/文 李皓青
11月7日下午,大夏传播讲坛学术活动第8期在传播学院212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坛邀请到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高级记者/主编,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王多老师,围绕“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格局下的发展探索”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主持了活动。
王多老师结合自身媒体实践经历向大家分享了近年来《解放日报》的改革历程。他认为,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整个媒体生态与社会环境变化非常大。上海主流媒体在四五年前就开始进行改革尝试,向新媒体发展转型,而且转型后发展效果在影响力、传播力等方面整体上有所提高,新媒体改革尤其新闻类新媒体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从上观新闻改革经验来看,他认为不仅在思维模式、运作方式、组织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高级记者/主编王多老师作客大夏传播讲坛
王老师表示,上海“新媒体改革”实践总体上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是率先转型,从率先的角度来讲,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媒体领域其实有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是以上观与澎湃为代表,解放日报实际上在2012年的时候就开始启动新媒体相关改革;第二是全员转型,相比其他传统媒体还保留着两套不同建制机构人员——一方面坚持运行报纸的采写编流程,另一方面是开辟新媒体客户端,《解放日报》和上观新闻则实现了全员整体融合转型,不再是两队人马办不同媒体;第三是彻底转型,在新闻采写流程上,整个全流程全部是走新媒体采编路径,这是按照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思维来做新闻做传播。
王多老师认为,新媒体本质上和传统媒体没什么太大变化,还是那句话:内容为王。因为到目前为止当媒体形态一旦固定了或者是形式化以后,其实主要还是靠内容,比如现在4G时代或5G时代,当“软网络”、软硬件条件都具备了,关键在于这里面内容是什么?现在所有各种资讯类新媒体都声称在抓流量,但实际上主要还是靠抓内容,用内容来吸引流量。他也强调载体的重要,尤其是在载体形式不固定的时候。
王多老师认为,无论媒介技术怎么发展,平台流量多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内容制作能力,没有“发现的眼睛”也是做不好新媒体的。新媒体时代实际也是一个需要文化创意、思想观点、角度立意的时代,这些东西包括立场都是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特殊的制作能力、独特的新闻视角和高维的传播视野,新媒体是做不好的,做出来的东西也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在新媒体时代下,尤其强调重视“读者本位”,要尊重读者、了解受众,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要尽量贴合他们心灵感兴趣、敏感的那个领域,通过有价值的内容打动他们。读者本位在新媒体时代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能够得到彻底的实现。这也给从事新闻类新媒体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真正做到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能够深谙互联网阅读规律,做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吸引大流量,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传播力,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人,在新媒体时代,更有竞争力。
最后,王多老师还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在推送新闻信息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读者做好内容,还需要学会与人工智能打交道。人工智能在新媒体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力难以想像,决胜新媒体战场,取决于我们与人工智能的竞赛结果。
大夏传播讲坛,是传播学院的品牌学术活动,通过不定期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讲座形式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旨在介绍和展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和行业动态,提升和促进传播学院学生学术视野和科研氛围。欢迎各院系师生踊跃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