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硕】传播学硕士培养方案(2017)

发布时间:2017-06-05浏览次数:12622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掌握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专门技术,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有能力撰写学位论文,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文化理论与编辑出版实务

2. 广告传播理论与实务传播研究

三、 学习年限与课程

(一)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可根据情况适当提前或延长,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二)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研究方法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文科以一级学科为单位开设,理工科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开设,其中包含一门研究方法课;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鼓励硕士研究生跨专业或跨学科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 36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9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10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修满6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2 学分。

(三)补修课程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四)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

硕士研究生应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详见目录。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为培养过程必修环节,但不计学分。

(五)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实践环节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

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包括教学实习、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以自学为主。

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所有硕士研究生须参加学术活动;教学实习内容包括授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批改作业及实验报告、指导毕业论文等,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须参加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同时,文科研究生还须参加社会实践。实践环节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为培养过程必要环节,不计学分。

1.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所有硕士研究生须参加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讨论和聆听学术报告的次数不少于30次;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论文报告1次以上

2.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内容包括授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批改作业及实验报告、指导毕业论文等,教育实习或科研实践工作量累计为40学时以上,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须参加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

3.社会实践

文科研究生还须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两周。

(六)学分的计算方法

研究生课程学分的计算,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所需要的平均学习时数合理计算。原则上,18个学时可计1学分。

讨论班、实验课程及其它形式的课程,可参照上述原则合理计算。

公共选修课程学分另计,除有明确规定外,一般不替代以上各项规定的学分。

(七)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必修课程进行考试,选修课程进行考试或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记分。

除了课程考核以外,硕士研究生还须完成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等环节的考核,上述考核结果不计入总学分,但纳入毕业答辩资格审核范围。

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以自学为主,其考核通过网络进行。

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的考核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生提交的有关报告、材料并结合实际表现给出合格、不合格的评判。

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于开题时进行,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进行考核。

四、中期考核、科研成果要求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一)考核内容: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对拟毕业的学生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1、课程审核:审核学生是否修满最低要求学分。

2、科研能力审核(含科研成果审核):审核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课程综述、学年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鼓励硕士生在校期间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须在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中,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累计1次以上。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以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指导小组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所选题目的和意义,传播学领域目前国内外的进展和动态,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成论文的时间和预期结果等。报告后,由该研究生的导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然后请到会的其他导师和研究生提出意见,再作修改、定题。最后由研究生本人填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由导师签署意见后,交学院审核。开题报告在规定的中期考核时间内进行,若第一次未通过,允许在1-2个月内再进行一次,仍未通过者,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

(二)考核形式:

以专业为单位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组成,也可邀请校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

(三)淘汰机制:

1、中期考核通过,表现出一定科研实践能力的,取得硕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进入硕士论文阶段;

2、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按时完成中期考核者,按中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3、中期考核未通过、明显表现缺乏科研实践能力、政治思想品德不良的,应终止其学习,建议予以肄业。

五、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详见中期考核)

(三)论文的撰写

论文开题以后,研究生应该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硕士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论文评阅和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经2-3位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评阅和通过“双盲”评定。“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能进行答辩。论文答辩一般安排在4月至5月进行,最迟不超过5月底。

六、专业基本文献阅读书目及拓展阅读书目

具体参考书目原则上由研究生导师提供,下列书目仅供参考。

(一)传播学基础类

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2.塞弗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华夏出版社.

3.戴维•克劳利等.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4.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北京大学出版社

7.保罗•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阿瑟•阿萨•伯杰.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9.拉里•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约翰•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11.Vincent Price.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媒介文化类

12.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媒体考古学.商务印书馆

14.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 商务印书馆

15.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商务印书馆.

16.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

17.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8.尼尔•波茨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北京大学出版社

19.戴维•巴特勒.媒介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

21.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

22.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新华出版社.

23.威尔伯•施拉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

24.丹尼尔•戴扬等.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 直播.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5.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6.约斯•德•穆尔.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7.戴维. 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 新华出版社.

28. 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9.迈克尔•舒德森.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华夏出版社

30.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1.吕新雨.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2.吕新雨. 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3.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4.爱森斯坦.蒙太奇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35.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

(三)人文社科类

36.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14. 复旦大学出版社.

37.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14. 复旦大学出版社.

38.斯图尔特•霍尔 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

39.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40.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

41.斯科特•拉什等.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2.鲁道夫•爱因汉姆. 视觉思维. 四川人民出版社.

43.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44.道格拉斯•凯尔纳等. 后现代理论. 中央编译出版社.

45.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三联书店.

46.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论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7.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48.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9.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50.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南京大学出版社

(四)广告•出版文化类

51.罗瑟•瑞夫斯.实效的广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52.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物价出版社.

53.里斯、特劳特.定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4.唐•E•舒尔茨.整合行销传播.中国物价出版社.

55.约瑟夫•派恩二世 .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

56.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新华出版社.

57.巴特、鲍德里亚等.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58.让•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59.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0.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人民大学出版社.

61.迈克尔•舒德森.广告:艰难的说服.华夏出版社.

62.伊丽莎白•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63.罗伯特•达恩顿. 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4.苏精.铸以代刻:传教士与中文印刷变局.台大出版中心

65.芮哲非.谷腾堡在上海 : 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