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硕】新闻学硕士培养方案(2017)

发布时间:2017-06-05浏览次数:9119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精髓,掌握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科方面,以及两个学科的交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新闻传播实践能力。在学期间发表有一定质量的学术成果,或者取得有一定质量的实践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热爱本专业,身心健康,专业知识较扎实,有一定的理论素质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较快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或实践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新闻理论与实务

2. 新媒体研究

3. 舆情与危机传播研究

三、 学习年限与课程

(一)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可根据情况适当提前或延长,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二)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研究方法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文科以一级学科为单位开设,理工科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开设,其中包含一门研究方法课;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鼓励硕士研究生跨专业或跨学科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 37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9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11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修满 6 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

(三)补修课程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四)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

硕士研究生应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详见目录。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为培养过程必修环节,但不计学分。

(五)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实践环节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

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包括教学实习、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以自学为主。

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所有硕士研究生须参加学术活动;教学实习内容包括授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批改作业及实验报告、指导毕业论文等,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须参加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同时,文科研究生还须参加社会实践。实践环节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为培养过程必要环节,不计学分。

1.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所有硕士研究生须参加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讨论和聆听学术报告的次数不少于30次;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论文报告1次以上。

2.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内容包括授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批改作业及实验报告、指导毕业论文等,教育实习或科研实践工作量累计为40学时以上,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须参加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

3.社会实践

文科研究生还须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两周。

(六)学分的计算方法

研究生课程学分的计算,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所需要的平均学习时数合理计算。原则上,18个学时可计1学分。

讨论班、实验课程及其它形式的课程,可参照上述原则合理计算。

公共选修课程学分另计,除有明确规定外,一般不替代以上各项规定的学分。

(七)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必修课程进行考试,选修课程进行考试或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记分。

除了课程考核以外,硕士研究生还须完成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等环节的考核,上述考核结果不计入总学分,但纳入毕业答辩资格审核范围。

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以自学为主,其考核通过网络进行。

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的考核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生提交的有关报告、材料并结合实际表现给出合格、不合格的评判。

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于开题时进行,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进行考核。

四、中期考核、科研成果要求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一)考核内容: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对拟毕业的学生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1、课程审核:审核学生是否修满最低要求学分。

2、科研能力审核(含科研成果审核):审核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课程综述、学年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鼓励硕士生在校期间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须在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中,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累计1次以上。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以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指导小组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所选题目的和意义,传播学领域目前国内外的进展和动态,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成论文的时间和预期结果等。报告后,由该研究生的导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然后请到会的其他导师和研究生提出意见,再作修改、定题。最后由研究生本人填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由导师签署意见后,交学院审核。开题报告在规定的中期考核时间内进行,若第一次未通过,允许在1-2个月内再进行一次,仍未通过者,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

(二)考核形式:

以专业为单位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组成,也可邀请校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

(三)淘汰机制:

1、中期考核通过,表现出一定科研实践能力的,取得硕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进入硕士论文阶段;

2、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按时完成中期考核者,按中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3、中期考核未通过、明显表现缺乏科研实践能力、政治思想品德不良的,应终止其学习,建议予以肄业。

五、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三)论文的撰写

论文开题以后,研究生应该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硕士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论文评阅和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经2-3位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评阅和通过“双盲”评定。“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能进行答辩。论文答辩一般安排在4月至5月进行,最迟不超过5月底。

六、专业基本文献阅读书目及拓展阅读书目

具体参考书目原则上由研究生导师提供,下列书目仅供参考。

(一)参考书目和期刊名称

1. 陈力丹.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成美. 新闻理论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徐宝璜. 新闻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 刘建明. 当代新闻学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蒋冰冰. 传播语言学.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6.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 严三九. 媒介管理学概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黄旦. 新闻传播学.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9. 彭兰. 网络新闻学原理与运用. 新华出版社,2003.

10. 严三九. 经济新闻写作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 童兵. 比较新闻传播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 徐耀魁主编.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新华出版社,1998.

13. 郑兴东. 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新华出版社,1999.

14.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5. 密尔顿. 论出版自由. 商务印书馆,1958.

16. 密尔. 论自由. 商务印书馆,1959.

17. 贝尔纳•瓦耶纳. 当代新闻学. 新华出版社,1986.

18. 孙旭培. 新闻学新论.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9. 魏永征. 新闻传播法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 陈绚. 新闻道德与法规.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1. 罗恩•史密斯. 新闻道德评价. 新华出版社,2001.

22.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 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23. 方汉奇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9.

24. 丁淦林 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5. 赵玉明. 中国现代广播简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6. 郭镇之. 中国电视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7. 郑超然等著.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8. 陈力丹. 世界新闻传播史. 上海交大出版社,2002.

29. 李良荣. 当代西方新闻事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0. 韦尔伯•施拉姆. 人类传播史.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

31. 埃莫里等. 美国新闻史. 新华出版社,2001.

32. 刘明华,徐泓,张征. 新闻写作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3. 蓝鸿文. 新闻采访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4. 梅尔文•门彻. 新闻报道与写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 艾丰. 新闻采访方法论.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36. 艾丰. 新闻写作方法论.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37. 黄晓钟. 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8. 陈作平. 新闻报道新思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39. 郑兴东,陈仁风,蔡雯. 报纸编辑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0. 蔡雯. 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 新华出版社,2001.

41. 饶立华,杨钢元,钟新. 电子媒介新闻教程——广播与电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2. 刘志筠. 电子新闻媒介栏目编辑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3. 胡文龙.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4. 范荣康. 新闻评论学.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45. 陈红梅. 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46. 彭兰. 网络新闻学原理与运用. 新华出版社,2003.

47. 新闻与传播研究. 社科院新闻研究所.

48. 国际新闻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49. 新闻大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50.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

5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52. 当代传播. 新疆日报.

53. 新闻界. 四川日报集团.

54. 新闻战线. 人民日报.

55. 中国记者. 新华社.

56. 新闻记者. 上海文新集团.

57. 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内部刊物). 华中科技大学.

58. 新闻与写作. 北京日报集团.

59. 电视研究. 中央电视台.

60. 新闻知识. 陕西日报.

61. 新闻学研究.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