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1点,SMG新闻综合频道资深主播林牧茵老师光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陈红梅老师开设的《数字传播研究》课堂,为15级和16级新闻系本科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分享了她读书、工作的体会以及媒体人在新技术冲击下所需素养的认识。
12月13日下午,SMG新闻主播林牧茵老师为15级和16级新闻系本科生带来讲座,分享读书工作心得和对媒体人素养的认识。
林牧茵老师首先谈起了她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缘分。199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后,林老师便来到了上海电视台工作,一待就是二十多年。上海的文化给了林老师很多影响,身为东北人的她也早已将上海当作她的第二故乡;曾有一位看过她节目的观众给她写信,以为林老师就是上海人。她说这大概是上海人对外地人最大的认可吧。
二十多年来,林牧茵老师主持了多档新闻节目。她给我们介绍了她目前相对固定的节目——《新闻夜线》和《道理》。《新闻夜线》是一档深夜新闻直播节目,《道理》则是一档理论类节目。林老师于2004年便加入了这两档节目,参与节目选题、策划、主持、制作的全过程,也经历了节目十余年的变化和发展。她坦言,节目的求新求变,也是当下传统媒体面临危机必然和无奈的选择。媒体人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和挑战。林老师认为,“变化和挑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让我们拥有一种能力,就是不断适应挑战、适应变化的能力。只有在变化中,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变得更加强大,才会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林牧茵老师自称是一个外表温和、内心倔强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她也践行着不断挑战自我的理念。2005年,在上海电视台工作了7年之后,林牧茵老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重回校园。她说:“工作七年,已经度过了职场新人期,工作生活都很平顺,但是总有一点不甘心,总是想挑战一下自己。”于是,林老师选择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这期间,林老师坦言,她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完成学分、做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的巨大压力。还曾有老师听闻她要报考博士来泼冷水,认为她博士论文一定写不出来。林老师说,她也有好几次感觉自己撑不下去了,但是每当回归理性的时候,又会自我激励告诫自己要坚持下去。
林老师介绍到,她的博士论文做的是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的移植与流变。在写这篇论文时,林老师本打算前往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做半年访问学者,虽最终因为工作原因没能成行,但她还是前往北京,采访到与密苏里新闻学院有深刻渊源关系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四位老校友。林老师说:“做学问似乎是很枯燥很乏味的,但是走进去,就能体会到一些快乐,就像在历史中寻宝一样,时不时会有惊喜跳出来。这是对学术望而却步的人没有办法体会到的快乐。”
林老师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拿了“优秀”成绩,完成了作为中国新闻人的一段寻根之旅。她还在工作学习之余出版了译著《幻影公众》、《圣经造就美国》和专著《移植与流变——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1921-1952)》。但她依旧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博士毕业同年(2012年),林老师进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曾有朋友调侃她读书上瘾了,林老师说:“读书就好像登山一样,在登上了一座山峰,当你发现脚下的这条路通向更高的山峰时,你是停不下来的。挑战自我是一种本能。”博士后期间,林老师的研究课题是媒体理性与公众理性,博士后论文也顺利拿到了优秀。林老师坦言,优秀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优秀应该是人的第一追求,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一个优秀的人即使他没有获得世俗上认可的成功,也极有可能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从2005年做出重返校园的决定,到2014年博士后出站,林牧茵老师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给自己的挑战。她说:“这十年间,我最大的收获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生命的丰富。精神世界的丰富就是灵魂的丰富,就是增加我们的财富。”除此之外,林老师坦言,这十年的读书经历对她的工作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她做《道理》这档理论类节目,对于主持人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她将十年读书求学带来的改变也带到了节目中。她说,她相信这种变化是可以通过屏幕传递给观众的。
讲座中,林牧茵老师多次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她说:“终身学习是人生当中推动我们前行的重要习惯。”如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呢?林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两条建议:一是多读经典。读经典可以避免我们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书上。二是读书内容应当不拘一格,涉及面广。她建议新闻系的同学们读些科普读物,有利于培养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林老师还特别推荐了江晓原先生的科学史著作和易中天先生的历史书籍。她说,江晓原先生的科学史提供了反思科学的视角,尤其在当下时代,如何理解科学的作用尤为重要;易中天先生的历史书籍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好看,并且学术也很严谨。
谈到传统媒体面临的危机,林牧茵老师坦言,这是时代发展中传统媒体必然面对的挑战。但是不论新媒体发展得再快,传统媒体依旧保有三方面的生存空间。一是做权威的发布者;二是做信息的整合者;三是弘扬正义,传播真善美。面对诸如人工智能的科技力量的迅速崛起,她从一个主持人的角度指出传统媒体主持人的生存空间何在。林牧茵老师说:“要用人文情怀赋予节目以灵魂,这才是人和机器根本的区别。作为主持人,光依靠平台还不够,还要赋予平台以灵魂。能够赋予节目灵魂的主持人才是优秀的主持人。”林老师分享了易中天老师主持的《一起聊聊》和参与的《客从何处来》节目,她认为易中天老师做主持人时的确完成了为节目赋予灵魂的使命。易中天老师的魅力在于思想和智慧、情感和温度和善于表达,这是一个优秀媒体人的核心品质。而思想和智慧、情感和温度在学校里无法习得的,林老师希望大家可以思考如何获得这种媒体人的核心素养。
最后,林牧茵老师借作家格非的话强调了媒体人更应该有人文的积累。林老师认为我们很多人是有理性、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但这还不够,“还要了解这个社会,了解它的历史和方方面面,需要完善知识体系。任何高尚的、形而上的、更高价值的追求都离不开人文。”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15级新闻系刘鲁苏同学问道,如果新闻系出身想做出镜记者,如何弥补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差距?林牧茵老师说新闻系的学生在新闻挖掘、新闻价值的判断方面是有优势的,而像语音语调、吐字发声这样的语言表达差异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相反,对新闻的敏感度、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才是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新的东西。她希望同学们不用过于担心语言表达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修炼自身,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15级新闻系吉翔同学提问,如何权衡工作获得的直接经验和读书获得的间接经验,如何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知识。林老师认为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任务,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打好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对于新闻从业者都尤为重要。林老师让同学们不要担心自己在校学习的理论会与未来的工作实践相脱节,因为电视台会为每一个新人提供过渡期的培训,实行轮岗制,让每一个人了解新闻制作的全过程。在校期间还是以打好理论基础为主,电视台招人还是会看中大家的在校成绩。
林牧茵老师还提到,近些年SMG从华东师范大学招了不少学生,华师大的学生好学专注,能力强。她非常欢迎有更多的华师人进入SMG工作。据悉,12月20日和12月27日下午1点,林牧茵老师还将在一教223为同学们带来两场讲座,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和老师前来参加。
讲座结束后,林牧茵老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与大家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