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
刚从联合国上完书法课回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斌便拨通了解放日报·上观记者的电话,应下了越洋采访邀约。近日,周斌的研究课题《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中标“2016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这是教育部设立、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齐名的文科类最高级别科研项目。该项目是“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步骤,将在书法领域提出的一整套既有理论价值又具备切实可行实践价值的研究方略。开创性地对书法的跨文化国际传播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填补本领域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上的空白,真正做到为书法的跨文化传播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为我国书法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周斌在德国洪堡大学演讲。
从1990年任教华东师范大学起,周斌便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老师,“好的教学,需要了解学生心理”,于是他开始从事书法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也是唯一一家致力于书法国际传播教育和书法跨文化心理研究的学术机构,书法国际传播是该中心最主要的学科方向。周斌担任中心主任,著述丰富,一直处于中国书法文化国际传播与心理研究的前沿,具备大量西方不同层面的书法国际传播经验与实践。“书法是一种身心结合的艺术形态,书法教育对青少年生理、心理机制具有积极作用。”
联合国的课程结束后,周斌与学生共同展示当天的书法成果。
美国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周斌在研究过程中引用了不少美国心理学家的量表,融合了心理学与传播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中西方学者们一致首肯。
自2011年因缘际会下成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书法老师,周斌通过书法教材、讲座、书法艺术展、课堂教学等方式一步步将书法介绍给西方学生,希望借此打开“窗口”,激发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他在中美两国各挑选了20所大学,每所大学再挑20名学生,分别向他们展示颜真卿的楷书与王羲之的草书作品。“结果,80%以上的中国学生喜欢楷书,但大部分的美国学生喜欢草书,他们觉得草书很有创造力,像跳舞一样。”周斌介绍,中国人易从汉字记录语言的角度欣赏书法,所以偏好“容易辨认”的楷书;西方人则更多地是从审美角度出发。
“书法是人类用美丽的线条记录美好感情的造型艺术,是带有韵律的、音乐般的艺术。如果强调这一点,即便学生不认识汉字,也可以用不同民族的眼光去观赏书法、进行文化交流。在西方受众眼里,中国书法简直是一幅绝妙的抽象画,在黑白间与线条美感中帮助他们认知与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气神。”周斌鼓励西方学生从艺术角度欣赏书法。
由繁入简,通过简单的象形文字传播中国书法艺术。
由繁入简、大字书法是国际传播的诀窍。“比如我写‘鹿鸣’,两个字都是象形字,西方学生一看到就可以想象出是什么字。所以在初级的文化交流中,传播效果非常好。”周斌介绍,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播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文化比较抽象,书法的一笔一划是具象的;讲到书法的黑白、虚实、浓淡,其实就是在讲中国哲学。”周斌编写了《十二生肖我来写》这一书法启蒙教材,在实践中,十二生肖象形字充分调动了西方受众在了解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基础上去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一有机会,周斌便去各国大学、博物馆和图书馆演讲,介绍中国书法,也充分利用访学、假期去西方各国调研。教西方学生写书法,“笔画顺序都要事先编好”,周斌拿出了当晚教授的联合国官员的书法作业,来自西班牙的学员习惯用左手写字,她看了周斌有关“书法训练对左右半脑功能的积极改变”的研究论文后,也努力尝试用右手练习书法,以科学研究成果带动书法国际交流的方式成为书法国际传播的有效方式。“上课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联合国严格规定,学员编制是15人,但今晚教室里来的学生有近30人,两个人坐一个位置,也要听这门课程。”
“看到来自各国的学员对书法学习浓厚的兴趣,我时常被深深地感动。我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或许若干年后会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周斌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学生,不少学员因为学习了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如他与潘基文交流过程中体悟的:“书法传播不仅仅是文化的交流,也可以作为连接不同民族的纽带,可以为和平事业做贡献。”
2014年,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倡导及华东师范大学的支持下,“书法小联合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国际学校成立,周斌教授被聘请为终身主席,潘基文先生称其为“书法文化大使”;在周斌的积极努力下,目前,“书法小联合国”已与100多家联合国分布在世界各地非政府组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共同助力中国书法文化的国际传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朱瓅 题图说明:周斌(右)是潘基文的书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