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转型,一个不落:新民晚报的融媒体之路

发布时间:2019-03-01浏览次数:8014

227日周三下午1点,传院409教室,新民晚报时政中心副总监,政法新闻部主任,高级记者沈月明老师来到传播学院的课堂,为同学们讲述了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新民晚报融媒体转型之路。

新民晚报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其前身是192999日在南京创刊的《新民报》,1958年改名为《新民晚报》。改革开放后,新民晚报在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着眼于飞入寻常百姓家,赢得上海市民深深喜爱。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作为历经88年沧桑的老字号品牌,新民晚报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纷繁的新媒体环境中树立起自己的声誉,在完全不同于传统环境且竞争更加残酷的领域中打响新民的标志。

沈老师告诉同学们,其实新民晚报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并不晚。2006年创办新民网,2010年开设微博账号,也创办了包括数字报、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各种新媒体形式,花费很多精力。但在以前,新媒体与传统纸媒尚未完全打通,彼此间的互动较为零碎。

2017年,新民晚报融媒体指挥中心建成,融媒体指挥中心肩负统领全局的使命,制定了整体转型改革的策略。

改革不再仅限于新媒体部门,所有部门都改变了以往新闻先见报的习惯,将新民客户端作为第一时间的内容发布端口。新民网作为新民晚报的官方入口,依旧保留并发挥门户的优势作用。同时组建完善了新民晚报的微信矩阵,沈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包括新民晚报侬好上海夜光杯新民体育等在内的微信矩阵里的公众号情况。除此之外,沈老师强调,新民晚报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平台,同时将眼光聚焦于前沿的新媒体平台,进驻如今日头条这样的企业平台,发布的新闻同样也受到广泛关注。

面对同学们的提问,沈老师表示,传统媒体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痛点:像奶牛般生产优质内容,却寻找不到盈利点;比如“传统媒体不能跨区域报道”,从而失去了一些传统媒体的优势,也被社会质疑“传统媒体在干什么”。但这并不会打击传统媒体继续肩负社会责任,生产优质信息的信心,《新民晚报》会一直致力于此,在不断融合改革的过程中继续前进。


沈月明介绍:

沈月明,高级记者,任新民晚报时政中心副总监,政法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0年,曾5次获得上海新闻奖一等奖,并获第十四届上海范长江新闻奖。2006年至2009年任新民晚报驻美记者站站长。20182019学年挂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

沈月明20年笔耕不辍,始终奋斗在新闻工作第一线。曾领衔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甲午战争120周年,迎十九大阅读上海100溯江行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飞燕报春等一系列重大报道行动,开拓多个报道新领域,并领衔推动新民晚报时政中心的媒体融合工作,成效显著。


文: 汤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