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眼中的文化之美 | 流动的海派旗袍——小东门长青时装队

发布时间:2025-11-12浏览次数:13

按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海派文化精髓,“学习强国” 上海学习平台携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组织青年学生开展 “青年眼中的文化之美” 系列采访拍摄活动,鼓励青年用镜头捕捉非遗传承、建筑文脉、青年创作的鲜活场景,聚焦呈现青年视角下的上海文化之美。​

        “青年眼中的文化之美” 系列视频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报道》、《融合新闻工作坊》两门课程学生拍摄、制作完成,是传播学院将 “大思政” 教育与文化传播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探索。



        旗袍、长衫、高跟鞋、皮鞋、折扇,身着华服,步伐轻巧,姿态挺拔,摇曳生姿,小东门长青时装队将海派风格穿在了身上。东临黄浦江,西接豫园,小东门作为上海老城厢九大城门之一,历史悠久、商业繁华、底蕴深厚。在得天独厚的文化熏陶下,长青时装队将旗袍和走秀结合,一行一笑中向观众展示着海派文化。

        海派旗袍正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摩登与传统并存交融的上海。脱胎于满族传统旗服,融合西洋裁剪工艺,海派旗袍以贴身、修长的剪裁为主要特色,强调女性的曲线美。其款式多样,多采用丝绸、雪纺等材质,色彩大胆鲜艳。“旗袍的领口很高,体现女性的颈部线条。还有我衣服上的花纹,像如意、牡丹这种很吉祥图案。尽管我挑这件旗袍黯淡了些,但是我觉得穿在身上还是很靓丽的。”成员崔素珍如数珍宝地介绍着自己的旗袍。

        张爱玲曾说:在世间,唯有旗袍和美人不可辜负,一袭旗袍,染就一树芳华。在她笔下,旗袍和女性角色相伴相生,展现了民国时期上海女性的风情与魅力。海派旗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女性追求美与自由,展现自信与魅力的标志。“这前半辈子一直在电脑前面搞设计,长时间造成了驼背,颈椎也变形了。经过这么多年旗袍走秀,背练直了,身体练好了,人也有自信了。”成员楚丽萍说道。

        自2010年成立起,小东门长青时装队组织志同道合的退休老人,将舞台变成表达时尚与文化的窗口。除了风姿绰约的阿姨们,长青时装队更是特色地将爷叔们融入海派文化的展示中,体现开放多元、不惧束缚、敢于突破的精神。成员张定笑着说:“旗袍不能一枝独秀,要有我们男士穿着西装或者长衫来衬托。”

        每周三,叔叔阿姨们都会准时来到排练室,进行形体、台步、表现力的训练。个人的姿态、定点,团队的协调、配合,都需要反复练习调整。眼神、表情、互动,每个细节都经过再三琢磨。在灯光的映衬下,小东门长青服装队化身流动的文化符号。舞台上的他们是优雅从容的东方气质,是时尚前卫的审美观念,是开放包容的生活态度,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之美。


视频作品已发布于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链接查看完整内容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hare_to=wx_singl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10503850507212870866&item_id=10503850507212870866&cdn=https%3A%2F%2Fregion-shanghai-resource



团队成员 | 胡非凡、武飞洋、王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