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质图书、报刊到电子书、电纸书,再到互联网,身处立体化文化消费状态中的中国尤其是上海大学生,整体上呈现出怎样的阅读图谱?
华东师范大学12日发布的《新时代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2018)》显示,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广泛使用和新媒体大力传播,手机阅读的方式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大学生“手机阅读”遥遥领先排第二位的“传统纸质阅读”近20个百分点。
55.6%的大学生每日在“数字阅读”上投入超过1小时。纸质阅读的时长则明显不足:62.2%的大学生平均每日纸质阅读时长在1小时以下,另外,60%的大学生每月只看一本或不看纸质书。
据悉,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华师大传播学院出版与文化系团队历时5个月,对覆盖上海各高校大学生作阅读调查,通过对2000个样本中1774个有效样本的统计和分析,梳理出这份年度阅读报告。
在基本阅读能力方面,大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良好,各项评分都在良好以上,可以流畅阅读不同形态的各种文本。阅读内容方面,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占比49.0%),其次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大类(占比36.2%),第三是综合性图书大类(33.8%)。
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普遍在“不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读物”和“外语类读物”上存在比较突出的阅读困难。
“这反映出他们在具备跨学科视野上存在较明显的欠缺。教育系统如何克服分科知识单一化教育带来的弊端,顺应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来培养宽口径、综合型人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告诉记者,此前他关注到网上热议的“中美高校书单对比”,相较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美国高校开出的“社科密集型”书单,中国大学生的阅读偏好多以畅销小说或本专业知识图书为主,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看得出,美国学生阅读最多的是经典的政治学、哲学著作,而这些书目很少出现在中国大学生榜单中。多所国内高校图书馆借阅榜单上,排名靠前的包括《平凡的世界》《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等通俗小说。“不是说不能读小说,文学一直是受众面相对最广、影响深远的领域,浸润着人类普遍的情感,但相对来说,阅读门槛也较低,而大学生应该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提升自我的阅读力。”郝振省强调。
昨天的“新阅读 新出版”论坛现场,不少业内人士谈到,深阅读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与研究、学习、探索、思考、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即便是数字读物,只要它具备内容的深度,并且引发了读者的深入思考,就是一种深度阅读。
而从报告统计结果看,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深阅读和浅阅读失衡明显:数字碎片化阅读率偏高,更具浅阅读特征,能达到的阅读质量较有限。
以微信、微博、知乎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目前已成流行的信息传播和知识共享平台,较好地满足了用户作为自媒体生产和传播信息的需求。但有学者提醒,处在自媒体异常发达的现代数字社会,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现象突出,正因淡化了传统传播体系中“把关人”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功能,新时代大学生有必要提高信息的甄别能力,去伪存真。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