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战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在我院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9-03-25浏览次数:10722

3月18日下午,新时代的战略传播:理论与实践——第二届战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11会议室正式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了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陆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高晓川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衡山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战略传播、公共外交等议题,展开跨界、跨学科的研讨。本次高峰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主持,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场参加。


赵启正院长与座谈嘉宾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战略传播’,以期树立更好的国际形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今,国内有关战略传播的研究众多,涉及议题也极为广泛。战略传播研究的多样性,一方面体现出战略传播领域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该领域较难达成共识。”论坛伊始,陈虹教授首先指明了当前战略传播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探索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的核心命题。

金衡山教授认为,战略传播研究,首先要对“软实力”理论有较好的研究。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的出发点,一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让别国作出改变以服从美国;二则强调“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通过研究“软实力”的源头,进而找出我国“软实力”的关键。外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价历来持怀疑态度,我们还是要有针对性,讲真实的故事,要有合作和志愿的精神,方能为其所接受。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即是如此。

陈弘教授指出,实际上,我国民族主义根深蒂固,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外方的极其不了解。譬如,新西兰清真寺屠杀事件,网民对此却是一片叫好声,非常麻木。此外,电影《战狼》中的场景其实在澳洲也真实地发生过,澳洲媒体对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等词句直接翻译,造成外方对中国的许多错误解读。

赵启正教授非常认同两位教授的观点,并进一步交流回应道,战略传播的概念,实际上,在2010年《美国战略传播框架》和《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才有较为明确的表述。就对内的战略传播而言,其研究可以是为我国相关部级单位之间的战略沟通提供意见。譬如,“中美贸易战”问题应该怎样沟通?新闻业、宣传部、商业部、发改委等诸多部门之间要有沟通机制,要有议程设置,而不是把公众的爱国主义,变成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Populism)。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给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赵启正院长发言

随后,陆钢教授就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带一路”的三个致命缺陷:一是受到国家主权原则的制约,开展合作必须在沿线国家的主权范围之内;二是大国势力范围的博弈,“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上势力范围最复杂的地区,容易被误认为搞地缘政治;三是受到国际机制的制约,沿线国家无法承受对美元霸权体系的挑战。此外,陆钢教授还指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或许也应该讲讲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故事。

作为中东欧研究专家,高晓川教授以捷克禁用华为事件为例,论述了战略传播对企业外交的重要性。此外,他还指出,就“16+1”合作而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无论在经贸合作,还是人文交流方面,都没有达到预期设想。如何将“一带一路”在亚非其他国家推行的经验与欧盟机制相对接,创造出协同效应,还有待深入思考与探索。

最后,吕新雨教授总结发言道,首先,新闻传播领域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应“睁开眼睛看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的视角看世界,从世界的视角看中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这是战略传播研究的首要前提。其次,当前美国对自己美国故事的叙述,实际上出现了很多裂缝,那么中国故事能否具有更有利的优势,传播是很重要的一个力量。第三,传播学院的战略传播研究仍要从传媒视角破题,选取小切口、小案例,充分利用上海的优势资源,做出华东师大战略传播研究的特色,为战略传播领域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


|李皓青

|曾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