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编辑出版前沿讲座|新时代编辑的国际化思维

发布时间:2019-04-25浏览次数:7603

4月23日,新世界出版社英文译审、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姜汉忠先生,应邀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出版与文化系,为同学们做了题为《新时代编辑的国际化思维》的主题讲座。姜教授从事新闻出版工作30余年,编辑图书30余部,代理版权1000余个,其中版权输出近500个;录制版权贸易课程两个,发表各类文章145篇,出版著译作近10部。最新著作为《版权贸易经略》和《沟通力是怎样炼成的》,最新视频课程《版权洽谈》等。

姜教授首先以国内版权走出去为例,表明出版不仅是一种宣传与传播的方式,更是一种交流与沟通的途径。新时代的出版要以国际化的眼光,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促进国内出版走出去。就此他指出,更新观念主要在于扩展眼界,顺应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而如何开拓眼界,他为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多读国际化程度高的书,二是多与有见识的人员沟通,三是有机会多到外面走一走。在开拓个人视野的基础上,他针对出版业提出了更新观念的几个方向,致力于出版行业的题材大众化、读者全球化、市场通用化与品牌标准化。其中,他进一步强调了出版市场的全球化观念。首先是眼光全球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作者。二是选材国际化,指出功夫熊猫与花木兰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三是设计大众化,主要举了Toby Eady Associates的案例,分析了它面向中国市场的作者群培养模式与全球化的设计眼光。其次是情感共通化与价值共同化,指明出版业需要立足于共通的经验与思维,共同的价值与情感,寻求文化的共性,激发人性的共鸣。

第二部分,姜教授主要探讨了为谁出书的问题。他强调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全球读者的一般需求。在他看来,沟通分为理解、包容、认可与接受四个层次,需要尊重不同地区读者之间的差异,做到包容共通。在新时代的出版中,同样需要发掘具有人情与真善美的题材,尊重社会共识与个体的阅读体验。此外,他以新世界出版社《最新实用英汉拼音词典》的实例指出,出版需要满足重点需要,以合乎习惯的编排方式与采用拼音的实用要素来满足受众的需求,从而赢得市场。


(图为姜汉忠先生讲座实录)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出哪类书的问题,需要关注出版是否能为受众带来独家利益与必要知识,拓宽他们的观察视角,使他们受到心灵上的感染,并得到独特的启发。姜教授主要举了《大唐狄公案》、《谁动了我的奶酪》、《狼图腾》等畅销书,指出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满足了受众的一系列需求。此外,他还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策划出版的英文版《青铜葵花》,从走出去以来已在国外出版达11918册,证明了国内读物在海外出版存在着一定的前景。

第四部分姜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如何编书的经验。首先要借鉴引进书优势。他指出《心灵鸡汤》系列书籍对原版书的借鉴,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除了将原版读物引进来之外,我国的出版物走向世界需要具备以下的特质:要做到语言简朴易懂、具备可翻译性、指代清晰准确、动作描写充分细致等,才能奠定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其次,需要依托于作者专业权威。他指出某历史书因非专业人士撰写而遭拒绝,某心理学书因作者提供不出专业背景被淘汰的例子,强调了权威作者的重要性。最后,他指出在编书的过程中也要避免文化味道过重。总之一本优秀的出版物应做到梗概充分、介绍详实、注释准确、索引细致、致谢全面,做到一定的完整性。


(图为姜汉忠先生讲座实录)

最后是关于出版的接洽与合作问题。姜教授指出,欧美出版界实行代理人制:代理人与出版机构关系紧密,某种程度上是出版机构选题的把门人,代理人与出版机构如此关系为所代理图书找到出口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便利。实际上,出版代理人制也涉及到沟通的问题,正如他在个人著作《沟通力是怎样炼成的》序言中所说:“不懂沟通、不善沟通,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无法与他人合作,要知道这世界上完全靠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者实在是太少了。”其次是合作问题,出版要多与谦虚、努力、不畏艰苦的人合作,多与美誉度高、影响力大、营销水平高的国际大牌出版商、代理商共事,注重合同订立的专业性,多参与目标国的相关书展,达到合作的沟通、交流、互利、共赢。


(图为问答环节)

在问答环节中,姜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他最初做体育记者的经验,他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此外,他还指明出版的全球化运作与精细化运作是不冲突的,在树立编辑出版的国际化思维的同时,也要依据本土的特点因地制宜。姜教授的分享既立足于出版实务,又跳出了出版实务的框架,具备广阔的专业视野,在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为在座各位带来了一场思想上的盛宴。


|元萌

|胡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