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迎来校庆68周年广告学系首场学术报告,广告学系主任何平华和秦雪冰副教授分别担任报告人,他们先后与同学们探讨和分享了人工智能对广告产业人力资本的影响,以及“‘统一店招’到底毁了什么兼谈中国古典传播文明”的主题。
“智能文案、算法等人工智能应用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秦雪冰老师就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开始了她的第一场报告。研究方法上秦雪冰老师特别强调:“访谈类研究需要说明确切研究时间,因为被访者的观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
秦雪冰老师讲座中
“目前对待人工智能有三种观点,破坏观、差异观和创造观。”秦雪冰老师认为,人工智能一方面取代需要大量人力的基础性工作,造成相关职业的失业,另一方面高技术人才与低技术人才将面对完全不同的境遇。
广告产业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下会有怎样的变革?秦雪冰老师给出答案:“人工智能只能是简单的排列组合,但它无法创新,能够让产品成为爆款的还是人”,人工智能的应用下,广告产业意味着机械性工作会大大锐减,而创新性工作者的意义会更加突出,人工智能对于广告人而言虽说是考验,但也是机遇。
如果说秦雪冰老师将目光指向广告业的未来,那么何平华老师则将视野拉回到广告的传统与现今。
何平华老师从近些年“一刀切”式的“拆违建”运动背景入手,简述了全国城乡传统户外广告——招幌广告遭遇灾难性的破坏景象,招牌呈现“清明风”、“墓碑风”、“番茄风”,被网友称为可怕的“社会美学泥石流”。从店铺招牌入手,何老师将大陆与港台、日本、美国等地的店铺招牌作对比,引出店铺招牌“一刀切”导致的美学灾难,不仅是网友所称的审美问题更是被忽略的传播问题。
何平华老师在演讲中
何老师认为面对户外招幌广告传统遭到的破坏,广告传播研究学者不能缺席,他指出空间传播文化的破坏,才是招幌广告遭致命摧残的根本所在。何老师首先以美国麦当劳广告为例,分析其户外广告空间传播的典型特征,接着,他回顾了先秦到晚清中国古典广告,尤其是户外招幌广告的发展历程。他以唐诗中的酒旗为例,分析了酒旗作为空间传播场景和意象,构成唐代诗人及文化中的重要文化心理,和代表性的文化意象;他又以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代画家仇英的仿《清明上河图》为例,对中国卷轴画中招幌广告的空间传播特征做了个案论述;他剖析了中国传统店招广告的“三位一体”空间传播文化,即招牌、幌子和对联,指出这是区别于西方广告文明的中华广告特色。
听讲中的学生
最后,何老师指出,招幌广告遭毁坏,不仅破坏了文化,更破坏了文明。中国古典广告传播总体特征表现为:一种器物文明发展史,一种空间传播文明发展史和一种生活与儒家意识形态呈现。因此,破坏招幌广告行为便不仅是审美问题,也是文化和文明问题,招幌广告是传统广告遗存至今的“活化石”,只是它的物质材料进化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