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上午9:00,第二届大夏传播国际论坛暨批判传播学年会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国际研讨会以“什么是数字时代的劳动——数字媒体时代的劳动问题与传媒变革”为主题,针对“数字劳动到底是什么?”、“数字劳动是否意味着工作与休闲?”、“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分割线是否模糊、崩塌或者重叠?”、“数字劳动对新闻业正在产生或已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进行观点发表与意见讨论,来自海内外十二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共七十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昌利、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曼、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及传播学院部分教师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昌利为会议致辞。她首先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她介绍到:“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研究型大学,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上周学校刚举行过建校68周年庆祝活动,此次重要学术年会也是校庆活动的延续部分。新时代、新发展,第二届大会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劳动”。随着数字劳动的出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产生了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劳动理论、生产方式理论、阶级构成理论、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深入推进数字时代的劳动问题研究。”
杨昌利致辞
开幕式议程第二项,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林春峰宣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的贺信。陈昌凤教授首先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吕新雨院长及其团队的辛勤工作,并在贺信中说:“中国新闻史学会现设在清华大学,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新闻传播学术协会。相当于全美传播协会(NCA)。协会由二十二个研究委员会组成,重点研究特定的学术领域,包括新闻、传播、新媒体、广告、视觉传播、传媒经济、舆论学、媒介史等。近年来,协会多次承办国内外会议,与国内多所高校院系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今天的学术活动旨在成为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平台,成为讨论这些领域工作的平台并给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相互了解的机会。在这个时代,会议主题在这些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我相信此次会议将扩大和加深我们对数字时代劳动力及其对我们社区影响的理解。”
林春峰宣读贺信
议程第三项是由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教授致辞。他说:“批判传播学的会议在中国很少,我十分欣赏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本身具有的独特批判精神。农业文明时代,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工业文明时代,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有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在今天,信息文明的数字时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对劳动的概念和范畴的界定、劳动主体内涵的界定、劳动方式本身概念界定成为新议题,本次会议,也将针对如何在劳动方式和权位变革之间找到新的连接点,进行学术方面探讨。
尹韵公致辞
开幕式最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致辞,他谈到:“数字时代的劳动问题和传媒变革是当今时代非常好的讨论议题。数字时代,传播的环境依然在不断变化,从传统的阅读页面到社交活动平台,从桌上主机到移动终端,从互联网到大数据、人工智能,众多剧烈的变化,说明我们已然进入了万物皆‘数’的时代,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围绕新的时代、新的载体、新的传播,以新的形式运行,这种运行模式又反映了怎样一场行业巨变,甚至是社会变革,这些问题都有待批判性的思考,今天的会议,正是当前的时代所需。”
李本乾致辞
开幕式过后,进入主旨演讲环节。
英国拉夫堡大学教授格雷厄姆-默多克,以《错位的连接:数字劳动再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从亚洲文明的角度出发,指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众所周知的工业资本主义,而沟通是此过程中的核心。交通创新和通信创新加快运输人与诸多物质对象。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是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系统,在互联网中,信息并不以物质形式存在,但这个系统依赖于巨大的物质基础设施来建立它所需要的运输材料。他说:“数字劳动也是物质劳动,这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劳动,如果我们想谈论数字劳动,我们必须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技术是一种力量,但生产方式是力量与社会关系、权力关系、不平等关系的结合。数字技术是在资本主义组织发生根本性变革时出现的,科技扮演了双重角色,让我们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通过将人变成一个巨大的欲望引擎,推动一种新的超级消费。”
雷厄姆-默多克演讲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约翰-尼荣以《新闻工作与数字劳动的历史》为题,结合一些19世纪关于雷蒙德-威廉姆斯的研究与讨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谈到:“有迹象表明,工业分工、物质劳动和脑力劳动正在逐渐消失,但到目前为止,旧的劳动分工中,记者和作家认为自己是技术工人,有时是谈判单位。而如今,他们的工作被程序员取代了,这些人在键盘和屏幕上尽情发挥,像记者一样。生产的组织方式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断发展的社交媒体促进他们的工作去适应多平台的生产,参与迭代期刊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有一天他们也可能被用户当作内容生成的来源。如今,新闻工作数字化正在对这些结构进行重新定义。”
约翰-尼荣发表观点
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教授赵月枝以《理解数字时代城乡中国的劳动》为题,发表演讲。她用生动的方式做了一种解释:“我来自乡村,谈到剥夺劳动者权力时,让我想到,如果你是农村人,你甚至不会考虑有关于劳动者的问题。现如今,不到一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乡村,他们没有成为正式的劳动工作者。另一方面,就中国而言,农村又融入到数字化的过程中。”赵月枝教授在演讲时并没有用到“劳动”这个词,而是用“工作”取代“劳动一词。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工作”和“劳动”是有区别的。赵月枝教授提到,如果我们拿一个村庄作为问题的切入口,劳动或者雇佣的劳动关系都要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下来谈。她同时提出,在数字时代,中国的发展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赵月枝演讲
主旨演讲结束后,在场学者针对“新科技和新技术”、“数字经济和财富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与讨论。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将在10月25日至27日共持续三天,与会的国内外学者将从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多方位视角,共同探讨数字劳动问题,关注时下与数字劳动有关的诸多议题,如数字劳动的定义、社交媒体、新闻产业、数字与平台经济、粉丝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等。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