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王国凤:如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话语研究论文——融合定量与定性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4-05-21浏览次数:10

        2024年5月16日下午,主题为“如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话语研究论文——融合定量与定性的探索”的学术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传播学院211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国凤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甘莅豪教授担任主持人,十余名来自本校传播学院和外语学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的同学在线下参与了该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王国凤老师介绍了本次讲座将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与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为同学们讲解从选题到研究设计,再到理论框架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规划的全套流程,以及如何针对不同国际期刊的特点进行投稿。

        王国凤老师首先呈现了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主流期刊,详细介绍了不同期刊的背景、选题范围、投稿门槛、录用速度,并结合自己的投稿、审稿经历为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对学术新人友好的期刊。她还强调,投国际期刊应该关注国际化的话题。她列举了一些当前的热点话题,如气候变化、人权问题、种族问题等。王老师建议同学们在研究伊始就应找准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议题,最好能够产出系列论文,这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通常会有越来越深刻的洞见,而且其研究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厚。同时,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做研究的人文理想。她说:“如果没有人文理想,其实很难做社会研究,很难达到一个很高的点。”

        接着,王国凤老师分享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投稿经历。她说:“没人做过并不意味着你能做,有人做过并不意味着不能做。”某期刊从未出现过某话题,可能是因为该刊对此不感兴趣;而它发表过的话题,换个视角,换个方法,再来做过,或许就能成功。王老师以其发表在Discourse & Communication上的关于雾霾问题的文章为例说明了她如何通过采用历时对比方法得以成功发表的经验(当时,有一篇同话题的共时研究论文在她准备做数据分析时发表)。此外,王老师还告诫同学们做研究要有执行力,否则好的选题有可能会被捷足先登,从而失去发表的机会。

        随后,王国凤老师具体讲解了怎么样做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她向同学们介绍了Corpus-based/assisted Approach和Corpus-driven Approach两种方法的操作流程,并以自己发表在Social Semiotics的论文Categorisations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UN news on climate change为例,对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理论视角、收集语料、选取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的论文设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后,王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这类实证性论文的框架和要求(比如,摘要、介绍、研究方法、结论等各部分的写作规范和篇幅长短),以及国外期刊评审标准,干货满满。

        王国凤老师也注意到初级研究者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缺乏洞见、主题松散、缺乏逻辑、过度炫技等,她建议同学们解剖、模仿高质量的论文进行学习。关于国际期刊投稿不可忽视的语言问题,王老师强调要使用学术语言,逻辑要严谨,表达要清晰,成稿后要请有经验的母语者修改或润色,如有可能,最好能与该领域的专家合作。

        讲座结束后,王国凤老师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解答了同学们在做话语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同学们常常为数据无法回应预设理论和研究问题而苦恼,对此,王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要被理论框住,理论只是看待世界的一种角度。我们不要崇拜理论,而要使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