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传播学院本科生科创项目终期答辩在学院211会议室进行。传播学院副院长肖洋、本科教学秘书杜志华、广告学系副教授何云开、新闻学系孟笛、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罗薇以及2017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负责人一同参加答辩会。答辩由肖洋老师主持。
传播学院本科生科创终期答辩在学院211会议室进行
国创项目:全球视野下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研究——以英国《卫报》与中国《财新数字说》为例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球视野下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研究>——以英国<卫报>与中国<财新数字说>为例》负责人孙慈珺从海外通过视频的方式对项目进行介绍,项目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数据新闻的特征、生产模式、生产模式迥异背后的原因(教育方面的原因),通过量化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结合主流媒体实践数据新闻的经典案例剖析,解读“数据新闻”在当代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且对实践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对我国的数据新闻发展提出一定的思考。对于肖洋老师提出的如何确定建模方法可行性与准确性问题,她回答,主要通过手动拟合的方式来后期检验数据模型的准确性。
国创项目:“沪语•映像”文化纪录片创作——用影像来探讨上海居民对沪语的文化认同感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沪语•映像”文化纪录片创作——用影像来探讨上海居民对沪语的文化认同感》负责人闫子彤介绍,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特别对于国际大都市上海来说,沪语应当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该项目通过研究沪语在上海居民中的文化认同感,论证了沪语与海派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希望以影像的形式带领大众直观地认识到沪语本身的文化魅力,以及它作为方言的本身功用。对于该项目,何云开老师评价,项目还可以从文化认同感的比较这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思考,比如沪语和粤语的比较;对研究调查对象的细分是项目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按年龄来比较文化认同感的不同。
上创项目:上海东方书报亭经营面临的困难研究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上海东方书报亭经营面临的困难研究》负责人沈梦英介绍,东方书报亭先后解决了3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成为了传播先进文化的主渠道,成为了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基础性设施。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制体制变革,东方书报亭的经营运营面临着严峻考验。项目组通过实地采访、电话采访、问卷调查以及对数据的质性研究编码等方式,对现存书报亭的走访调查以此为政府对书报亭的整改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项目研究重点在于调查整理出目前上海东方书报亭的经营生存现状以及如何进行升级改造。何云开老师认为书报亭面临的困难的研究不仅仅针对纸媒的没落,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此项目负责人表示,书报亭的困难还与民生相关,东方书报亭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现面临的困境直接影响到阅读书报刊群体的生活。对于杜志华老师提出的书报亭经营者的分类,负责人表示通过调查,现书报亭经营者分为两类,一类是4050项目的下岗工人,另一类是向原书报亭经营者租用书报亭的租客。
校创项目:上海市大学生网络直播使用情况研究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上海市大学生网络直播使用情况研究》负责人吉翔介绍,项目通过对做主播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探究了大学生网络主播的直播动机、学习观、消费观、就业观,发现四者随着大学生作为主播的级别不同而变化。同时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出网络直播在大学生中的采纳和使用情况,发现大众媒体使用情况和同类创新科技的使用能显著预测网络直播的使用情况。罗薇老师表示该项目对大学生从“看直播”到“做直播”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同时认为在对采访对象的侧重以及相关采访结果的运用可以做出改进。孟笛老师评价项目对直播动机与粉丝数量的研究不够清晰。肖洋老师评价项目对动态变化因素的关联研究采用静止化提取,使得直播动机和其他关系逻辑梳理不严密。
校创项目:基于符号学角度的城市媒介形象塑造——以上海城市宣传片为个案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符号学角度的城市媒介形象塑造——以上海城市宣传片为个案》负责人陈少颖介绍,项目整合分析近年来的上海城市宣传片,运用符号学原理探究城市媒介形象蕴含的内涵符号和意识形态,理出其中的形象塑造逻辑。并通过中外大都市宣传片的对比,探究其特性与共性,对现有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提出批判,为更好地塑造城市媒介形象提供现实借鉴。何云开老师评价项目应该进一步研究从上海市宣传片的符号意义中提炼出宣传片中蕴含的价值意义。
除个别项目因特殊原因延期答辩外,传播学院本科生2017年度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终期答辩圆满结束。(撰稿:沈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