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理论到“城市传播”,理解城市已然成为传媒、艺术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4月22日下午,由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传播学院承办的“知名学者学术讲座”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作了题为“视觉艺术传播时代的三重城市文化景观分析”的报告,同传播学院师生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体验和反思。本次讲座由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主持,副院长陈虹教授等师生全程参与了本次讲座。
周星教授的讲座贴近当下,在疫情期间强调从视觉艺术的视角,对城市的观察,包括城市如何复苏、城市中的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更大意义上城市运作的改变等,从实体、影像、互联网三重维度讲述了疫情期间的特殊城市景观。
一、“城市景观”的概念和由来
周星教授首先从去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篇讲起,讲述这一片段对于上海里弄城市景观和时代风习的展现,包含了人们生存在城市里的物质、精神、电子的体验和样貌。现代城市,每个人都被外在互联网所造就的实有世界所熏染,个体之间的认识可能大相径庭,知识分子内部、知识分子同其他阶层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从疫情期间的种种现象来看,世界是一个“大城市”,但是中国政府有效的封城措施仍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质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城市是缩小版的国家,因此我们同城市以及城市景观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思考。
二、第一重城市景观:实体兼容
周星教授认为,存在三重城市景观。第一重城市景观是人类所造就的物质固化城市。城市从表面上看是建筑和规划,是外在物质构成的整体,但是建筑、街道、邮局、花园以及各种娱乐场所,实际上都交融了人和人的情感需要。每个人都是“城市”这一名词的一份子,我们创造、享用着城市。城市景观是人们眼中的文化对象,城市文化最终是以人的感知、人的构成、人的活动和人对整个城市的认同感作为标志。城市景观是根据人的需要而被构造,也是因为人的参与而被感知,人是城市文化最重要的因素。
第一重的城市以固化的建筑物为主,但实际上也具备人的流动。文化构成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人是这一灵魂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人的活动构成城市的文化景观,例如对于上海而言,“魔都”的称呼就具有其文化意义。城市从生存的聚集地,逐步发展到生活的聚集地,后来又成为“生命价值艺术”团聚的起点。城市景观要聚焦于物质和穿梭于其中的人的活动的构成,城市不只是建筑、屋宇、灯饰,还有更重要的艺术想象、影像和网络构成的城市景观,包含有精神的创造物。
三、第二重城市景观:文化传播影像的城市景观
第二重城市景观是文化传播中视觉影像的城市,是实体城市的进一步扩展。春节期间徐峥执导的电影《囧妈》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出现了“院线抗议——大众欢欣鼓舞”的现象。学者对此大多持反对立场,周星教授则认为,这一操作虽然实属违规,但是变动时代不能单一地看待问题——首先,影像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正符合了城市景观中人们对于影像文化的需求;其次,《囧妈》的改弦更张符合老百姓的利益,特殊时期巧妙地处理问题无可厚非;最后,这适应了疫情时期强烈的观影需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影像文化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影像本就属于城市,电影产业依托于聚集性的城市文化生活。对于城市生活而言,文化的存废是极端重要的。电影是城市展现的新的景观,影像文化更具有都市尤其是年轻人的特性,成为都市现代文明的构成。
此外,影像中也能体现文化差异,2001年郑晓龙导演的电影《刮痧》,讲述了华人家庭因刮痧触犯美国法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的故事。近年来中医的旁落与兴起、中西方关于戴口罩的理念差异、外交辞令的变化,都可以从影像之中进行窥探。影像中的城市越来越成为实体城市的支撑,它不仅从街道、建筑等物质层面看城市,还更多地通过影像来进行分析。影像中的穿着、习俗的变化,活生生地展现了城市乃至国家的变迁。由于城市经常被看作是国家的缩影,因而城市景观中也折射出意识形态的问题,正如西方研究中的“影像政治”。生活中的趣味变化、表现形态变化、文化变化、政治开放度变化,都可以通过影像中的城市折射出来,甚至成为研究者所指代的“城市”。城市影像文化传播同影像中的城市融汇在一起,更好地展现人的心理和情感,因此,文化中的城市逐渐取代实际的固态物质城市,视觉文化凝聚、抽取城市实体的一部分进行聚焦,更契合我们心灵的需要和艺术的需要。
同样地,影像中的城市可能会使得人们将其与自己实际所处的实体城市相混淆。影像之中构筑的城市文化景观,是一个艺术的城市,是偏狭的城市,却使得观众误以为这就是全部的城市,影像文化模糊甚至取代了身边的城市。人只能居于城市一隅,影像语言也是更为聚焦而夺目地展现城市景观,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影像“鲜活”地聚焦、放大城市的概念并将其呈现在我们眼前,周星教授总结为,“人们在城市的屋舍之间活着,而影像艺术则使人们有滋味地活着”。
四、第三重城市景观:虚拟城市的景观
随着互联网的介入,虚拟城市的景观开始出现。从博客、微博、微信、再到现在的抖音、快手,各路明星在抖音等平台加入电商市场、“带货主播”李佳琦为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直播卖票,都是互联网中的虚拟城市景观,并且在这三重城市景观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为了进一步讲述三重城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周星教授作出了这样一种比喻——如果说实体的城市是“身之形”,影像城市是“身之影”,那么互联网中的虚拟城市就是“身之神灵”。互联网从最初不为人所知的“非实体”,到如今人们赖以生存的网络,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世界已经在虚实之间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此前特朗普通过推特而非官方文件发布了一项重要通知,说明互联网已经超过印刷物实现了信息传达的无缝衔接和在更深层次上的连接世界,互联网构筑出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将超越影像文化从而带来更大程度上的满足。人们瞬间沉浸在互联网中,了解世界各地隐秘的和公开的信息,互联网构造的世界成为了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的景观更为奇妙,它未必是具体的建筑和影像,却突出了人的灵魂交往。
这个互联网构筑的虚拟城市中,人们的理念千差万别,转瞬即逝。面对未知的屏幕,人们之间影像的交流变得没有阻碍。互联网对于城市的展现已经超越和覆盖了实体的城市以及影像中的城市,互联网包罗万象,更包容思想。网络造成了身处同一屋檐下的人们之间意见的分裂,例如同人圈大战肖战粉丝、网民对于方方日记的不同看法、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对峙等。从肖战事件来看,现如今互联网的意见撕裂同原发体往往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其在互联网中养成的粉丝群又的确同本人息息相关,其背后所牵扯的饭圈、同人圈在这件事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互联网构建了一个跨越物质实体的建筑文化、虚体的影像文化之后虚实相接、难以辨认的立体想象世界,互联网的深入又使得这一全新世界同未来的智能时代和谐共处。
周星教授最后总结,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有的既定之规都不是既定之规,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互联网的发展不能取消的是文化的独立性和艺术的创造性。城市是一个缩小的国家,国家第一,人民第一,我们要为城市奋斗,为国家奋斗。
讲座结束后,周星教授与吕新雨教授就“火神山建设直播”背后的国家形象传播意义以及“慢直播的民俗学意义”等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吕新雨教授认为,周星教授的讲座将“学术理论和日常的体验和观察相结合”,对于“怎样从传播的视角看影像,怎样用传播的视角去研究空间城市”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