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夏批判传播学国际论坛第三场 | 曹天予、罗岗:劳动与传播

发布时间:2020-08-01浏览次数:6877

7月21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的“2020大夏批判传播学国际论坛第三场”讲座在ZOOM会议平台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波士顿大学哲学系曹天予教授主讲,主题为“劳动与传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作为评议人进行点评。讲座由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主持。

首先,曹老师就“劳动”的问题,提出要从人类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大视角来审视劳动,特别是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表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阶级对立,以及劳动与价值的结构关系——剥削与反抗并存。进而,曹老师分析了劳动价值论的三重内涵: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主体,剩余价值论摧毁了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的道义基础,劳动向价值转换的市场逻辑。涉及劳动的价值转换逻辑方面,曹老师提出劳动必须是社会认可的社会必要劳动以及能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实现的抽象劳动,这就意味着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是可由货币测量的以及参与现实的商品交换关系之中的。因而,曹老师在对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自主派主张的非物质劳动概念的评价中,一方面,认可自主派主张的非物质劳动将作为劳动形态发展的主导趋势,但另一方面又不认可自主派拔高非物质劳动的历史高度的做法,特别是对于自主派的非物质劳动造就新的历史主体的观点。

其次,在分析完“劳动”相关的概念后,曹老师就“传播”的概念指出,传播是整个社会、生产、经济等一切的社会性构成要素,它具有沟通理解的一面,也会有被异化为工具性的控制手段的一面。特别是当代传播的特点,曹老师指出,在当代社会中,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革命,传播技术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创新动力,这使得当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更加灵活,以及造成数字泰勒制,即数字化监控。而且这些特点都与资本的统治密不可分,这就形成了当代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1、当代通信技术是金融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构成条件;2、传媒在意识形态上为资本主义辩护,制造意识形态幻觉如发展主义、消费主义、政治上的形式民主等;3、全面监控社会。

在解释清楚“劳动”和“传播”的当代特色后,曹老师点评了平台经济的问题,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知识经济——推动了平台经济的出现,对于平台经济,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完全适用的。曹老师指出,平台使用者留下的数据是一种社会公共财物,使用者没有刻意制造数据,这就意味着单纯的上网行动不是劳动,这种活动也不是异化,但是在数据的整理、打包营销方面是需要通过工作者的劳动实现的,在这方面可以用劳动价值论解释。

曹老师点评了意大利自主派的非物质劳动观点,认为他们忽视了非物质劳动内部的分化问题,以及把某一类的非物质劳动特点过度上升到全社会,因而在强调遍地都是反抗中丧失了批判的力度。并且对于自主派的当代传播中的非物质劳动塑造历史新主体的观点,曹老师指出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代传播依然牢牢受控于资本,非物质劳动也牢牢受控于资本,所以当代传播构成的历史性主体不能具有新意识,它只能对历史新主体的生成具有辅助性作用。同时,对于福克斯教授提出的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作为构建真正的传播社会的基础的观点,曹老师提出质疑,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依赖于主观的约定论而缺少客观基础。从而倾向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客观的理论为基础来构建真正的传播社会。

在点评环节,罗岗老师指出,曹老师是从坚持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来观察当下,以及反思西方文化左派的,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同时,罗岗老师就劳动与传播关系中的劳动新形态如何界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机器论的关系为何、传播和劳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来理解以及能否区分开来等三个问题与曹老师进行交流。随后,吕新雨老师就非物质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关系、社会主义的劳动产权、平台资本主义等议题与曹老师展开了精彩的对谈。讲座最后,曹老师回答了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