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第一届“中国影视创编的历时与共时发展研究论坛”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影视创编中心联合主办。本届论坛特开设一场主旨发言、两场圆桌会议、两场研究生专题会议,共邀请了来自业界和学界60余位专家、学者共议中国影视相关热点话题。
11月7日上午9:00,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行政楼403会议室,开幕式正式开启。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主持;
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致欢迎辞,她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和戏剧影视学科可以最早追溯到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随后她总结了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和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三大特点:第一,立足全球视野;第二,多学科和跨学科特点;第三,服务产业和服务社会发展。最后,她提到,在2020年这特殊的一年,后疫情时代影视文化产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在未来,数字化影视将会加速发展;第二,影视作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致辞,首先她重点强调了华东师范大学影视创编中心在科研、项目创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并对华东师范大学影视创编中心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随后,她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议题:在今天的后疫情时代,如何以高质量的影视剧讲好中国故事。最后,她表示,期待通过这次会议搭建起上海影视创编平台,并为中国影视创编的发展贡献力量。
开幕式之后,大家前往行政楼下合影留念。
主题发言
上午9:30,第一届“中国影视创编的历时与共时发展研究论坛”正式开启主题论坛演讲环节,主题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主持。
首先,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汪天云带来了主题为《当代电影产业与电影创作的若干思考》的演讲。他在演讲中首先强调了华东师范大学在中国创作、世界创作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随后针对电影产业提出四点内容:第一,重大题材电影是疫情期间民族自豪的集结号;第二,中国动画片自力更生的时代也已经到来;第三,5G时代科幻创作是国家的号召;第四,现实题材、青春题材、低成本题材、网络电影网络选题的转化值得关注,跨界联盟电影应该积极开拓。最后,他强调文化产业在逐渐被重视,电影拥有向前发展的机遇。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在主题演讲《喜看中国电视剧走出去》中提到,近年来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已覆盖亚洲、中东、非洲、欧美等地区。诸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大好时光》、《生活启示录》等作品都在海外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和成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创作人的初衷。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陆地的演讲主题是《短视频的崛起、创新与发展趋势》,他认为内容、技术、服务、机制是传统媒体有立足之地需要具备的要素。同时他提到视听的五次战争:电视和电影;电影电视和视频网站;长视频和短视频;公共媒体和公民媒体;固定媒体和移动媒体。最后,陆地教授总结了短视频创作的“七坑、八坎”:忌大、慢、长、多、全、重、平;要短、简、浅、特、快、化、精、趣。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舒的演讲主题是《应对危机,文学与电影的意义》,她认为疫情引发思考:当人类对自身命运无法把控的时候,文学和影视有什么价值?艺术要为更漫长的未来而存在,维系社会的共同想象。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杨俊蕾的演讲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写作》,她提到,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文本细读?是否还要写作?写什么?人工智能发展到了绘画领域和剧本创作领域,它让我们看的是技术不是艺术,对人文的潜在影响需要引起重视。我们需要了解AI艺术创作,不绝对反对也不完全依赖。我们要让写,成为赋予存在以意义和见证的人之行动。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电视剧制作中心专业编剧陶玲芬的演讲主题是《疫情,也是创作源泉》,她谈到灾难对于人类来说是灾难,对文学艺术来说可能是沃土。疫情结束后,生活留给我们的东西会发芽、会盛开。
厦门大学教授黄鸣奋的演讲主题是《中国科幻电影蓄势待发》,他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谈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他提到,政治方面是众人有需求、领导有部署、行业有热情。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幻事业的发展,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也出台“科幻十条”;经济方面科幻电影增值空间大、资本青睐多、拉动效应显著,科幻电影和网剧产业情况势头良好;文化方面,他强调精品强自信、教育是基础、特色要提炼。
会议的最后,吕新雨院长再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下午13:30,在吕新雨院长的带领下,全体参会人员参观华东师范大学“智慧与创意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
圆桌会议
下午14:00,业界、学界专家学者圆桌会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11会议室和华东师范大学智慧与创意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召开。圆桌会主题议题为:中国影视创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中国影视勇闯世界影坛的发展路径探讨、中国影视剧主创人员队伍能力建设问题的思考等。
圆桌会议分论场一
211会议室的圆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影视创编中心主任刘秀梅主持,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杨俊蕾评议。
首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院长赵炳翔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微视频创作中的几个误区》的演讲。他从学生创作的作品经验出发,谈论了在创作中的几个误区。最后,他表示,创作作品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同时要有故事与主线,要有团队与团队的协作性、前期与后期的统一性,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赢得时代的青睐。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詹新教授的演讲主题是《音影相携--声音作为独立的叙事手段》,他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谈起,认为电影声音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作为独立的叙事手段参与影片的创作。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副院长王军伟副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校园霸凌题材电影中悲伤的现象学解读》,他以《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两部校园霸凌议题的电影带入,带大家探讨了校园霸凌的“背后的踪迹”。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邵鹏副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口碑、票房与动画电影市场》,他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两部动画入手,与大家探讨了“中国风”动画的发展与消沉等问题。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蓉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后疫情时期的影视重振与发展》,她谈到2019是中国科幻元年,但疫情导致经济萧条,要做到完善全产业布局,推动转型升级;项目带动人才孵化,创新产学模式。
上海大学影视制作专业讲师、FINAL CUR PRO认证讲师、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导演潘晓斌的演讲主题是《数字影像技术诞生发展到今天的变化》,他强调数字技术不可能取代摄影,但技术更新非常快,影视技术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影视呈现的内容和渠道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复旦大学研究员王思奇的演讲题目是《八佰——把内容解释权给观众的企图》,他强调将作品的最终解释权交于观众,创作者表达演化成了消费者表达,激发观众的爱国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钱春莲的演讲题目是《新世纪香港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周期与特征》,她谈到新时期香港电影经历了滑坡期、探索期、曲折发展期和产业融合中的合拍繁盛与本土落寞期。但是香港电影依然会以其独特的风貌,多元的文化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成为中国电影海外输出的先锋部队,秉承同根同源的华夏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富强文明民主的时代价值,链接东西文化,创造传播辉煌。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杜志华的演讲题目是《从视角角度探讨影视语言》,他主要分享了其个人所担任多部电影摄影的拍摄经验和教学经验,从自身实践的角度去探讨影视视听语言。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龚艳的演讲题目是《数字时代的戏曲电影创作与反思》,她认为数字化将经典电影搬上网络平台,可以实现研究者和粉丝共享。
会议最后,杨俊蕾对大家的演讲做出总结,并予以充分肯定。
圆桌会议分论场二
同时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青年作家刘弢在华东师范大学智慧与创意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主持了一场圆桌会议,圆桌会议由上海电影评论家学会会长朱枫评议。
首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带来题为《文艺类型化和类型文艺化——中国电影创作的现状与趋势》的演讲,他着重分析了“高概念”影片的含义,讲述了当下国内外文艺片类型化的趋势,并为未来“文艺类型化”和“类型文艺化”的双向拍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齐青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中国影视编创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他主要分析了如今中国影视创编的现状是“市场缺编剧,编剧缺市场”,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分析,要“互联网全方位的参与”,并利用好“交互视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祥辉的演讲主题是《中国影视创编中的民俗元素与“民俗电影”的创作》,他和大家探讨了民俗文化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创作出好的民俗电影问题,他认为创新是民俗电影的生命力。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的演讲主题是当前国内综艺生产的趋势与粉丝经济的崛起,他与大家探讨了综艺编剧的职能,以及现今综艺编剧发展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王婷的演讲题目是《跨文化形象学视角下中美合拍片中的华人形象及其跨文化传播失效》,她认为合拍片既面向中国市场,又面向国际市场,因此需要迎合两套价值观或意识形态。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姚锦云的演讲题目是《制造功夫巨星50年》:从姿态呈现的互文性到观看的文化意义结构,他认为小说塑造人物,电影制造明星,功夫巨星未必能打,功夫巨星不是想“制造”就能“制造”的。并分析了制造功夫巨星的充分条件。
嘉兴学院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邵瑜莲的演讲题目是《伦理正义与现代社会情感结构——中国新世纪影视剧创作的伦理密码》,她从二元冲突是影视剧创作的灵魂视角探讨了怎样才能创作出让观众普遍认同的作品。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周颖的演讲题目是《亚洲电影研究知识图谱与发展趋势》,她主要是基于学术集群概念,思考了网络对电影“传统装置”的颠覆性改造。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潘汝的演讲主题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电影在日传播的启示》,她从类型、题材、导演构成、文化传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艺术电影在日本传播的特征。
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金洪申的演讲主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电视剧族·家叙事》,他主要讲述了电视剧艺术的现实基础和中国电视剧的特征,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中国电视剧的缺憾,并分析了中国电视剧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标志未能鲜明体现的原因。
会议最后,评议专家朱枫对大家的演讲做出评述和总结。
研究生论坛
下午15:00,研究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407开始,主要议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华莱坞创编研究”、“智能时代数字影视带来的新话题、新趋势研究”。
上半场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齐青教授主持,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祥辉评议。下半场会议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副院长王军伟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评议。
闭幕式
下午17:30,第一届“中国影视创编的历时与共时发展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传播学院212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影视创编中心主任刘秀梅教授主持。她首先对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大家对中国影视创编全方位、头脑风暴式的研讨给了很多启发。
复旦大学杨俊蕾教授率先对圆桌会议第一分会场做总结报告。
她将会议总结为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从微视频的制作方面送给同学们的金玉良言;第二个板块是从声音、数字、摄影机三个方面探讨,可以概括为:声音也是叙事的翅膀;工程师是从创作到技术的桥梁;摄影师也是另一个演员。第三个板块是来自浙江的专家关于影视研究与服务社会方面的有效价值与贡献的探讨;第四个版块是传统的文本研究,如电影类型研究、区域电影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戏曲电影里做出的预判以及结合新的海外传播、全球传播等研究方法,而展开的提供了新探索。她再次强调:大家还都意犹未尽,要感谢华师大影视创编中心提供了这样一个特别珍贵的时间与空间让大家产生思想的碰撞。
接下来是朱枫会长对于圆桌会议第二分会场的总结。
朱枫会长总结道:每个专家的发言焦点都很独特,很有分量。一是有关电影领域涉及当前商业环境下电影的生存策略和影视创作中的高概念现象、疫情后电影的生存策略、电影中的民俗元素和民族电影、中国电影在日本的传播、功夫巨星的问题、主要国家的亚洲电影研究的变化趋势及影视创作中的这个主流价值观等问题;二是对综艺节目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工艺等创作问题的思考;三是从符号学的角度对中外合拍片中的华人形象问题及中华民族族·家电视剧叙事的创编探讨。
接下来是南京大学教授潘祥辉教授总结研究生论坛的情况。
潘祥辉教授谈到研究生论坛有几大特色:一个是选题上呈现年轻化特色;第二个是选题对很强烈的现实关怀;第三个是年轻人比较喜欢影视科技、综艺和动画等议题。另外,研究生论坛中论文表现很强的理论追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对问题意识、批判意识稍有欠缺。整体上来说论文质量非常高,同学们有很好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可贵的理论创新追求。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参与,也希望大家在学术之路能够越走越好。
最后,刘秀梅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她说“综观今天的论坛,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们所分享的研究成果,其领域和范围可以用纵轴和横轴交汇来看——融汇古今中外,在这个轴心的外圈画一个大圆,就是我们今天会议所要实现的中国影视创编历时与共时发展研究的目的”,感谢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同学们的支持,感谢学校、学院各级领导对影视创编中心的支持,同时也感谢团队成员为举办本次会议所付出的努力。刘秀梅教授说“影视创编中心所要追求的是与来自全国的优秀专家、学者及同学们对中外影视创编历史的评议和对当下影视创编的现实思考;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将来有机会搭建联盟式的团队,为中国的影视创编完成理想愿景,实现中国影视创编的兴旺发展。”
最后,刘秀梅教授宣布: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影视创编中心第一届“中国影视创编的历时与共时发展研讨会”圆满闭幕!期待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