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自2018年起,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节目主持概论》便新增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板块。该板块旨在邀请媒体一线的杰出节目主持人和新闻主播,以半讲座半访谈的方式,与学生分享他们在实务中的心得体会,同时解读行业的最新动态。今年11月,“主持人进课堂”活动如期而至,迎来了第八季的开讲。
2025年11月11日上午,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新闻主播季)实力选手、《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七季助教老师郭凯旋,应邀走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主持人成长”的精彩讲座.讲座中,她结合自身从业经历,与同学们深入探讨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如何在变革中锚定自我、保持心态定力、实现职业持续成长。本次讲座由传播学院陈虹教授主持。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七季助教老师郭凯旋走进课堂
讲座中,郭凯旋老师以自身职业成长轨迹为脉络,生动讲述了从采编播全流程轮岗到主播台的实践历程,分享了在快节奏新闻现场、新闻播报及慢直播陪伴式表达中调整状态、适应工作的宝贵经验。她指出,主持人的成长不仅在于业务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心态的成熟与自我认知的建立——只有不断学习、主动拥抱变化,才能在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变革中踏浪而行。
谈及职业初期的挑战,她回忆起在亚洲博鳌论坛实习时“5天制作5条视频”的高强度任务,“凌晨四点还没睡着”。面对巨大的压力,她在第一天并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在后续复盘中,她迅速定位问题并开始思考解决方案,从优化拍摄角度、调整采访节奏等细节入手改进,最终逐步找到状态并圆满完成任务。她以此勉励同学们:“先完成,再完美,只要逼自己一把,很多事情总能想办法完成。 ”
身份焦虑也曾是郭凯旋老师初入职场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面对年龄、阅历皆高于自己的嘉宾,许多主持人容易在气场上处于弱势,进而产生紧张情绪。对此,她分享了独特的应对方法:想象自己是一个成熟的记者,并在嘉宾面前表演一个成熟记者的状态。通过模仿专业记者的职业素养与沟通方式,注意力得以聚焦于与嘉宾的深度互动,从而自然化解紧张感。
2023年起,上海广播电视台开始尝试“新闻慢直播”这一创新形式。郭凯旋老师和团队首先在2023上海国际车展中展开探索性实践,随后又在《夜线约见》栏目推出《烟火夜上海》系列直播。与传统新闻直播不同,“慢直播”节目往往持续数小时且场景频繁切换,对主持人的临场应变与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全新考验。郭凯旋老师在讲座中回忆了多次直播中的应变经历,她指出,当直播中遇到技术问题时,主持人虽无法直接解决,但可以通过及时、自然的临场反应为幕后团队争取调试时间。同时,她认为主持人需深度参与节目播出后的复盘,与幕后团队充分沟通协调,通过优化流程减少直播中的不确定性,为自己创造更安全的播出环境。
郭凯旋老师分享自己的从业经历
随后,郭凯旋老师结合新闻主播的职业特性,深入分享了与压力共处的心得。她坦言,新闻播报作为电视台关注度最高的工作之一,每次上镜都伴随着巨大压力,而“压力阈值”的提升正是主持人成长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职场中,我们都会经历‘百分之百压力’的时刻,但回望过去会发现,曾经让自己倍感艰难的挑战,如今已能从容应对。”这种对压力的耐受与转化,正是职业成熟的体现。
郭凯旋老师还向同学们特别强调了播音基本功和细节打磨的重要性。她回顾了自己在丰台融媒体中心的实习经历:在长达一年的新闻播报过程中,她通过专业教材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实践不断适应新闻播报工作。后来,丰富的新闻播报经验成为她叩开专业主持人之门的关键。
在互动环节,对于同学们存在的语言表达技巧、职业选择等问题,郭凯旋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同时,来访的暨南学新闻传播学院口语传播系教授杨继红、林小榆、盛楠也旁听了课程,并与郭凯旋老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讲座最后,陈虹教授对郭凯旋老师的真诚分享表示感谢,并以“足底泥土、眼里有活、心中有光”三句话,概括了全媒体时代优秀主持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她指出,主持人不仅要扎根现实、贴近生活,更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的表达热情。陈虹教授还寄语同学们,在学习与实践中要常常复盘,方能磨砺自我,终获凯旋,以此勉励大家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中不断成长,勇敢前行。

课后郭凯旋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主持人进课堂”是《节目主持概论》课程特别开设的系列讲座活动,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邀请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走进课堂,与同学们交流分享行业动态、前沿信息以及职业经验,为同学们的未来发展助力!“主持人进课堂第八季”既承继原有成熟的半讲座半访谈模式,又积极与课程中的新内容、新主题、新模块接轨。借一线传媒人之力,窥行业实景,拓学生视界,促产学相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