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丽站在乌兰巴托的广袤土地上,望着眼前交织的人潮与车流,依稀有种恍如隔世之感。两年前的学生时代虽已渐远,但那个怀揣一腔孤勇赴沪求学的身影、和在华东师大广告学系偶有碰壁却常伴欢喜的点滴岁月,仍清晰如昨。如今的她,正借力时代的东风,毅然抓住机遇,将在师大积淀的学识和收获融入品牌营销实践。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代表,她向蒙古国政要与民众生动诠释中国在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以中蒙汽车市场“弄潮儿”的姿态,在辽阔草原上将中国的品牌故事娓娓道来,让绿色科技与人文交流的种子跨越山海,在更远的远方生根发芽。

2023年,玲丽回到上海
一、樱桃河畔:埋下广告的“创意种子”
玲丽来自遥远的蒙古草原,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切向往以及对广告行业的满腔热忱,2019年,她选择远赴中国开启深造之旅。择校期间,华东师大“跨文化传播”与“创意实践”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在她心中埋下了探索的种子。她一直笃信:广告不仅是商业传播的载体,更是连接多元文化的艺术桥梁——而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的包容气质,与师大开放创新的学术基因,正是孕育这种跨界能力的理想土壤。这份信念,最终化为她跨越山海的动力,让她在樱桃河畔开启了崭新的筑梦征程。
在师大的求学之旅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全班唯一的留学生,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大二时,玲丽因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在小组提案中屡屡受挫。面对接踵而至的否定,她陷入了迷茫、焦虑的漩涡。但幸运的是,在反复自我诘问的灰暗沼泽里,蔡菁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传播的力量不限于言语,你的跨文化视角本身就是优势。”看似轻轻巧巧的一句话仿佛有万钧之力,剥去了她心头的阴霾。玲丽不再反复拷打自己,不再被自我怀疑的牢笼困在原地,她开始挣脱内心的枷锁向前走,主动参与国际生论坛,用视觉设计与数据可视化弥补所谓的“短板”。“现在我觉得,我的弱点或许是我独特价值的起点。”如今已是JF AUTO Mongolia公司的蒙古总经理的玲丽微微笑道。
在师大广告学系的学习时光,亦时常为她带来探索的喜悦。其中,《品牌理论与案例分析》课程令她印象深刻。课上,老师通过对中国老字号品牌案例的深入剖析与系统梳理,向学生们阐释:“品牌是时代的对话者,既要扎根文化,也要面向未来。”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玲丽第一次如此透彻地理解到 “品牌价值观”的力量。正是这门课,让她学会用战略思维解构品牌内核,也为日后她在国际舞台上大力推广中国汽车品牌、讲述中国品牌故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在传播学院的四年时光里,她不仅学会了用视觉语言触动人心的本领,更习得以策略思维构建品牌叙事的能力,对如今在工作中已经游刃有余的她而言,不断反刍大学时的知识沉淀与思维训练,已然成为她工作中 “膝跳反应”般的职业素养,渗透到她日常工作的脉络之中。时隔多年,她依旧能够复述出老师在课堂上的箴言——“广告的本质是连接文化与需求的桥梁”。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在她心中深埋。如今再念及时,依稀感觉回归了经年未见的课堂,不禁再次热泪盈眶。
毕业两年后,玲丽对母校的眷恋与感恩丝毫未减,“樱桃河的波光永远映照着游子的征程。愿师大的每一个课堂,都能继续孕育出连接东西、对话世界的星火之光,让更多跨文化传播的梦想在这里启航。”

2023年,玲丽从传播学院毕业
二、一带一路: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怀揣梦想而来,满载收获而去。谈及毕业后回到蒙古国投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原因,玲丽表示,这是时代浪潮赋予的机遇,也是将所学投入实践的选择。
从1994年,中国与蒙古国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到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不断推进,地理相邻、人文相亲的中蒙两国持续加强合作,增进交流互鉴。在新能源领域,中蒙合作近年来不断升温,“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背景下,绿色能源正成为中蒙能源合作的新方向。时代昂扬向上的势头牵引着青年奋斗的轨迹,绿色发展的春风吹遍蒙古高原的牧场,也让玲丽看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当我看到蒙古国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需求,以及绿色转型的迫切性,我意识到这正是将在师大所学的‘品牌传播’与‘国家叙事’结合的绝佳场景。”

2023年,第一批电车、混动车到蒙古国
玲丽毕业那年,蒙古国的新能源行业尚是一片待开垦的沃土。带着师大人的特有的那份果敢,她毅然踏上归乡之路,“我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机遇,比他人更早采取行动”。
但对玲丽来说,职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考验,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入职首月,玲丽便接手了一个越野车推广项目。起初,她满怀信心,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推广方案,却在真正落地时遭遇滑铁卢——传统的日本丰田车已经在蒙古国草原上奔跑了数十年,凭借其“皮实耐用”的形象几乎垄断了市场。玲丽团队的宣传在真实的草原面前显得有些“水土不服”。“记得在达尔汗省,零下30度的寒风中,我走进一位名叫巴特尔的牧民家。他的蒙古包外停着一辆饱经风霜的‘丰田陆地巡洋舰’。当我向他介绍我们车辆的大屏幕和智能语音功能,他只是笑着拍了拍身旁的丰田车发动机盖:‘姑娘,你的车不懂草原,它在这里跑了二十年,从来没把我丢在半路上。’”牧民的话如重锤敲醒了她,“不懂草原”正是产品宣传点与真实需求的脱节。
发现了策略的问题所在,玲丽和她的团队没有退缩,而是扎进了牧区:睡蒙古包,跟迁徙车队,记录牧民们每天的使用场景。功夫不负有心人,玲丽团队最终发现了三个关键点,“一是车辆在极寒处启动,牧民最担心的是冬季清晨车辆无法点火,而日本车在这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的口碑;二是汽车需要在沙地脱困,看似平坦的草原下暗藏松软沙地,车辆的低速扭矩和脱困能力至关重要;三是汽车必须便于维修,地广人稀的环境中,一个螺丝的通用性都可能决定远征成败。”
基于这些洞察,玲丽和团队成员彻底调整了推广策略:不再空谈“智能”,而是将传播重点精准指向“极寒续航”和“沙地模式”,并设计本土化广告,在真实牧区场景中拍摄试驾广告视频,“我们的电车能在零下30度一键启动,静谧地驶过羊群,强大的瞬时扭矩让车辆在沙丘中如履平地……”他们还与当地维修点谈合作,推出了“中蒙通用零部件快速配送”服务。一切都不再是空谈的话术,而是落到实地的便利。
“这次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传播要扎根土壤’”。玲丽坦言,“我们的汽车要想超越传统能源车,光宣传速度和配置是不够的,必须让牧民明白,我们的车更懂这片土地,更能解决牧民最细微的痛处。”当牧民们发现,这辆中国车不仅能在暴风雪里启动,还能在车里用大屏规划迁徙路线、通过外放电在野外煮一壶热茶时,玲丽感觉到,他们赢得草原汽车市场一席之地的路径也在逐渐清晰。这次经历也让玲丽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关键转变:不再空谈理论,而是学会让方案与真实需求对话,让传播真正地贴近用户。

2025年,奇瑞品牌开业典礼,玲丽(二排右4)和她所在的销售团队
谈及课堂和职场的连结,玲丽感慨道,在职场的每一步成长,都能找到华东师大课堂的影子。无论是《消费者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广告创意》的思维训练,还是“创意市集”等活动中练出的快速应变能力,都已沉淀为她的职场优势。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她总能灵活调整策略,在试错中找到最优解。“师大教给我的知识,就像随身携带的‘工具箱’,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我帮助。”
如今的玲丽,已经是JF AUTO Mongolia公司的蒙古总经理。在职场中,她变得愈加得心应手,也不断发现工作的意义所在。去年冬天,玲丽和团队为一批牧区交付的电动汽车设计充电桩网络,他们结合牧民们的游牧迁徙路线,创新提出了“移动充电站”方案。一位老牧民高兴地说“这车能跟着羊群走”,让玲丽再次在工作中感受到品牌价值的真谛:让技术服务于人的需求。“每当看到蒙古家庭驾驶中国新能源车穿越草原,或听到当地员工说‘我们参与了国家的绿色转型’,我就知道,我不仅是销售者,更是中蒙友谊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建者。”这份成就感,正是家乡市场赠予这位敢想敢干的草原姑娘最珍贵的回馈。

2025年,玲丽在奇瑞品牌开业典礼剪彩现场
三、大使馆的聚光灯:新能源与母校的荣光
今年中国国庆之际,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举办了中国高新科技产品展,蒙古JF AUTO Mongolia公司受邀参展。作为公司代表,玲丽接到了这份特殊的邀约。当她站在悬挂着五星红旗的展厅里,她的心中虽有几分紧张,但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她热情地向蒙古政要与民众介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魅力与公司的发展愿景。展台上,她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低温电池技术如何确保车辆在蒙古寒冬中畅行无阻;智能驾驶系统如何精准识别草原上的复杂地形,为行车提供安全保障;以及充电网络建设如何与蒙古国新能源政策深度配合,切实破解“充电难”的痛点。她的讲述,既有严谨的数据支撑,又不乏生动的使用场景,更融入了对草原生活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听完玲丽的介绍,一位蒙古官员感叹,“中国技术比我想象中更懂草原”。那一刻,玲丽知道,她们打破了外界对中国技术的刻板印象,更让中国科技真正连接起两国人民对绿色未来的共同向往。
大使馆展厅里,一幅《上海天际线》水墨画意外勾起了玲丽的回忆。当时,她正向来宾介绍中国新能源汽车设计里的“中国美学”,目光落在那幅水墨画的瞬间,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玲丽仿佛回到了几年前在华东师大图书馆翻阅《中国广告史》的那个下午,那些埋头读书的日子恍若昨日。她意识到,从在师大学习中国文化与传播理论,到如今在异国他乡讲述中国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自己正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这份源自母校的自信,正是她向世界讲述“中国智造”故事的底气所在。

玲丽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玲丽说,华东师大的求学经历给予她三种珍贵的视野:专业的深度、文化的厚度,以及心灵的温度。“这些让我在异国他乡始终铭记,真正的传播,既要抵达受众的认知,更要触动他们的心灵。”看着自己的努力逐渐开花结果,玲丽感慨:“曾经那个在大学里汲取知识的平凡学生,如今能在社会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抓住机遇,这一切让我无比自豪。”
当被问及站在大使馆展厅中央,是否觉得自己已经成长为“厉害的大人”时,玲丽的回答坦诚而谦逊:“我没有觉得自己成了‘厉害的大人’,反而更清晰地感受到了肩头的责任。”这个答案虽出人意料,却与她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高度契合——始终保持谦逊,持续精进。“我不只是一个销售者,更是中蒙友谊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建者。”她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肩头,也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新能源技术带来的不只是更环保的出行方式,更是两国携手发展、共赴绿色未来的希望。
玲丽,这样一个兼具勇气与耐心的女孩,在谦卑中不断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在用自己的经历证明:青春的理想,只要扎根时代沃土、结合所学所长,就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而母校赋予的知识与精神滋养,终将成为跨越山海、逐梦远方的最大底气。回望大学时光,她想对当年的自己说:“感谢你勇敢地走进师大的课堂,认真听好每一节专业课,用心参加每一次‘创意市集’。正是那些看似平凡的积累,让如今的我能站在这里,让草原的风载着中国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技术的力量与中蒙友谊的光芒。”
玲丽穿梭于乌兰巴托如织的人流与车水马龙中,新能源汽车的身影正日渐增多,如雨后春笋般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
耳畔呼啸的风声,仿佛从樱桃河畔一路追随她到乌兰巴托,那是时代发展的脉动,是文化交融的低语,更是梦想生长的声音。她知道,风声将不会停止。带着她的初心与使命,继续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