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传播学院2021年度校庆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1-10-09浏览次数:10488

l 1

l 报告题目:精神机器中的麦克卢汉

报告人: 吴畅畅

时间:2021年10月13日(周三)13:00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549 982 488)

报告形式:线上

报告摘要:

本文基于麦克卢汉繁杂的公开出版物(图书、期刊、采访等),和他的门徒的研究文献,寻找掉一条被长期湮没的线索:乔伊斯、精神分析和控制论,来重新理解麦克卢汉的根本的问题意识,即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作为一台“心理装置”,或借用控制论的术语,“精神机器”的人?麦克卢汉的学术历程并不存在所谓的学术转向,而是他在自己的阅读量不断扩张的基础上,把这个元问题分解成两步:第一步,探究从印刷时代的工业人向电子媒体的电子人的“转型”的本质。他把“转型”聚焦于人的感官系统(比例和平衡)上,于是“转型”就成了视觉文化的统摄地位,遭遇到听觉空间的反攻的过程。第二步才是普遍规律(四位一体)的总结:人在媒介/技术的影响下,如何“转型”成“机器人”?文章指出,不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延伸,而是“媒介即延伸”之后所隐藏的命题,“我们都是一台精神机器”,才是修复“被误读的麦克卢汉”原貌的关键。在电子—数字时代下,作为精神机器的我们,要不要互联,怎么互联,是否以及如何形成什么样的集体意识,才是我们延续他的脉络往前推进、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l 2

l 报告题目:维基百科全书中的命名治理研究

报告人: 甘莅豪

时间:2021年10月13日(周三)14:00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549 982 488)

报告形式:线上

报告摘要:

命名不仅是一种能指与所指对应的符号指涉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元话语行为。在面临命名冲突时,维基百科全书的知识构建模式呈现出和传统纸版百科全书完全不同的分配、储存和生产特点。和传统百科全书依靠精英团体编纂知识不同,维基百科全书通过网络社群的自组织规范,建立起集体编纂制度。在不受政府和市场完全控制的制度之下,维基群体一方面通过约定达成“命名政策”等编纂共识,一方面又策略性地诉诸包括“命名政策”在内的各种编纂方针、监督和惩罚机制,以及争议解决程序,就全球知识体系中的命名权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争夺。这种争夺一方面充斥着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等意识形态冲突,一方面又保证着维基百科全书通过网民长期、亿万次对话与试错的活动,记录、积累、构建与更新着人类社会的知识。


l 3

l 报告题目:现代性语境中的媒体社会责任

报告人: 陈红梅

时间:2021年10月13日(周三)15:00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549 982 488)

报告形式:线上

报告摘要:

媒体化(mediatization)、建设性新闻等概念反映了晚期现代性中的媒体发展诸多问题,新闻专业主义内在的个体主义取向,以及新自由主义治理术的后意识形态风格造成传统的政治伦理和道德力量被损害是症结所在。北欧经验显示,国家对文化政治目标的坚持和政策规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不论从市民社会的理论探讨,还是从欧美各国的政策实践而言,新闻媒体作为政治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在事实上都不可能与国家完全分离。重建新闻媒体和社区的联系是实现媒体责任的重要途径。社区参与并非否定新闻媒体的专业自治,而是要在媒体的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两极之间建立平衡,以实践性的社区团结和承诺为基础重建一种内蕴对话和谈话精神的建设性新闻规范。


l  第4场

l  报告题目:脑地图:理解电影化表意机制的一种路径

报告人:吴明

时间:2021年10月20日(周三)13:00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413 367 517)

报告形式:线上

报告摘要:

电影化表意是电影运用视听艺术手段,把抽象的概念或意象转化为空间形态的过程,这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根基。本次报告从地图化空间认知角度切入,思考蒙太奇、场面调度、视点等问题,讨论电影语言形成的主导机制与人脑空间认知图式之间的关系。

l  第5场

l  报告题目:脑地图:理解电影化表意机制的一种路径

报告人:沈嘉熠

时间:2021年10月13日(周三)14:00

地点:传播学院407

报告形式:线上

报告摘要:

戏剧表演以不断变幻的姿态呈现出当下中国别样的文化消费景观。各种沉浸式、消费性表演以后现代的形式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出场,其背后所承接的是与现代表演理论一以贯之的叙事内核。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到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从即兴表演到独具后现代性的沉浸式戏剧,后现代戏剧家理查·谢克纳在重新阐释现代与后现代表演的过程中把其推向更为宏观的人类表演学层面。然而在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现代/后现代表演派系背后,是戏剧表演叙事方式的改变和转向。斯式体系和布莱希特被认为是现代性表演,他们的叙事性结构依赖于剧本,是稳定的,戏剧叙事的进程依赖表演推进;后现代表演中戏剧叙事在表演的时刻产生,每一次表演即创造一次新的叙事;当前各种形式的沉浸性表演,建构出与观众新的观演关系,其戏剧叙事是浸润在表演场域中,与观众的消费过程、表演环境共同完成。


l  第6场

l  报告题目:从非人格性到媒介性:电商直播背景下广告观念的更新

报告人:秦雪冰

时间:2021年10月20日(周三)13:00

地点:闵行校区传播学院212报告厅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摘要:

电商直播兴起于2016年并快速繁荣,成为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虚假宣传、伪劣产品、违法产品、虚假流量等问题频发,严重伤害了消费者利益。电商直播是技术变迁环境下出现的新事物,其是否属于广告这一核心问题未达成共识,导致其处于法律监管的模糊地带。面对一日千里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广告观念仍停留在传统大众媒介时期的框架内,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扬弃。电商直播与广告的分歧是电商直播兼具人格性和媒介性,而传统观念中广告具有非人格性,分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媒介技术对时空的颠覆,这导致电商直播中时空消融、媒介属性与人格属性交叠、营销广告售卖浓缩。从发生学来看,非人格性是广告观念中的不确定性内容,将广告观念中的非人格属性更新为媒介属性,是更符合新媒介环境且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广告观念。


l  第7场

l  报告题目:双循环背景下老字号品牌国际传播的困境与突围

报告人:张驰

时间:2021年10月20日(周三)14:00

地点:闵行校区传播学院212报告厅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摘要: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应对百年变局的重要着力点,老字号作为中国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的深刻内涵。老字号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中国文化联系紧密,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上亦有潜力可挖。开拓国际市场离不开国际传播的支撑,有效传播中国文化也离不开老字号的走出去。老字号品牌目前在国际传播中还存在许多短板,未来可以从提升国际能力与国际传播意识,善用数字传播平台,重视文化和历史资源的发掘,构建系列化故事化的内容体系等方面加以优化。


l  第8场

l  报告题目:现代性、(新)革命史与“物质化”转向:传播传播学研究的“范式”辨析

报告人:吕新雨

时间:2021年10月20日(周三)15:00

地点:闵行校区传播学院212报告厅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摘要: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现代中国的学术生产范式必然面临新的变革。现代性、新革命史和人文学科的“物质性”转向,可以被称为目前被广泛征用和辩论的三大“范式”或潮流,新闻传播学科也不例外。讲座试图从中国问题出发,以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对这三大范式的问题意识与历史变革的关系给出一个反思性解释。


l  第9场

l  报告题目:知识与关系:图书社群知识服务的场域逻辑

报告人:肖洋

时间:2021年10月27日(周三)13:00

地点:闵行校区传播学院212报告厅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摘要:

社群的社会控制本质形塑了知识服务的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在“知识螺旋”的作用下,图书社群内部“知识+关系”动态场域的形成及空间转移建构了完整的知识转移体系。“知识场”成为图书社群知识选择、连接与转移的中间变量,“关系网”则借助知识交互与势差形成知识流动和社群稳定化。建构价值共同体、搭建多元信任体系、打造社群循环生态成为创造图书社群流量增长点的核心路径。


l  第10场

l  报告题目:计量传播:社交媒体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老年人的微信和抖音使用为例

报告人:邓香莲

时间:2021年10月27日(周三)14:00

地点:闵行校区传播学院212报告厅

报告形式:线下

报告摘要:

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上海地区抽样调研,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相关各界的为老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组首先通过立意访谈法确定以微信和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多维度指标,然后以方便抽样法展开预测试,根据预测试结果对量表做改进和优化,最后开展访谈式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本研究萃取了社交媒体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包括三个维度: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和兴趣爱好,并探索了社交媒体使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多维度结构和指标,以及期望对于社交媒体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