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新雨受聘“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专家” ,始终把学术使命与中国发展紧紧关联

发布时间:2021-05-30浏览次数:2608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紫江特聘教授吕新雨被云南省寻甸县聘为“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专家”。

        中文系博士毕业的吕新雨毕业后投身于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涉猎中国新纪录运动、影视理论、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同时,还特别关注“三农”问题。“乡村”一直是她研究版图中的重要一角,理论研究的同时,她还身体力行,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她的视线从未离开过中国乡村

        多数时候,吕新雨以一头齐耳短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她的学生评价,从吕老师的眼神和微笑中,便能一窥其智慧。

        “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我是从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一步一步向前走。”1993年,吕新雨获复旦大学文艺美学专业博士学位,28年间,她不断扩展着学科的边界。由文学进入新闻传播学,而后又涉猎社会学、政治学,学科视野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她始终把自己的学术使命与中国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吕新雨的视线,从未离开过中国的乡村。硕士期间,她主修现代文学专业,跟同学一起不断寻访和接触茅盾、鲁迅的故居,从那时起,现实层面的乡村和文学文本中的乡村结合起来,在吕新雨的心间埋下了一粒关于中国乡村的“种子”。在她看来,这些一辈子跟乡村有着密切关系的作家创作的城乡关系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在提示自己:中国人和乡村是连在一起的。博士阶段,吕新雨关注古希腊的“诗学”传统,她仍然发现,乡村在中国戏剧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后来,关于“中国乡村”的种子萌芽,并生长得越发茁壮。1993年,她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电系工作,开始了通过纪录片关注中国乡村以及城乡关系的探索之路。她出版了专著《乡村与革命》,研究梁漱溟乡村建设问题的专著即将出版,并不间断地从不同主题视角对“乡村与革命”“乡村与历史”以及“中国道路”进行理论关怀和学术思考。

身体力行,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吕新雨对中国乡村问题的关怀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她真正做到了双脚踏入乡村,笔触镌刻在乡村。

        2019年夏天,吕新雨带着学生们去山西蒲韩社区调研;2020年,她对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农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今年,她又投身于乡村振兴行动中。

        今年5月下旬,吕新雨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师生一行10人,来到曾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开展2021年度云南寻甸对口帮扶工作,并展开调查实践。在寻甸,师生一行调研寻甸县供销社农产品销售中心,实地调查了解乡村当前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5月25日,吕新雨被寻甸县聘为“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专家”。

        吕新雨介绍,6月初,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将会组织一场以“劳动创造美,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被看见”为主题的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讲述劳动者与农产品的故事,推广寻甸县农产品。除此之外,针对寻甸县融媒体中心的人才缺口,她计划未来深入推进本科生、硕士生与寻甸县融媒体中心的实践实习合作。

        “我们期待利用这个契机,做出一点我们传播学院的微小贡献。”吕新雨认为,进入“地方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与寻甸县融媒体中心开展制度创新的多元化合作意义重大。

        “师生将协力以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帮助寻甸推广农产品,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她认为,这样的行动还有另一层重大意义,即推动师生深入到田野,真正的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做设计、撰写相关新闻报道、拍摄相关纪录片,布局新媒体矩阵……目前,吕新雨正组织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师生一起,积极地为寻甸县的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做着准备。她表示,“在行政岗位上推动、关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跟我自己的学术兴趣是一脉相承的。”

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成为真正的‘有声的中国’”

        吕新雨说,一如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训中的“中国声音”四个字,我们应用“真的声音”说中国故事,让中国成为真正的“有声的中国”,这也是当今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使命之一。

        “真正的中国故事,要让人民的声音被听见,让普通劳动者能够发声。”吕新雨强调,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在理论层面打破西方媒体的研究偏见。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一线,发现真正有生命力的故事,有说服力的故事,而不是简单地用理念进行阐释。

        “多去一线,去实践中看理论的不足。”吕新雨认为,“真的声音”则为真的中国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拥有全球视野。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教师、学者,吕新雨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做到“读好社会这本书,读懂时代这本书”,要和现实、社会之间产生更多的勾连。她强调,做好这一步,真正“有声的中国”将离我们更近。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吕新雨以《论语》中的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微信签名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