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路上的赤子之心 ——专访传播学院优秀党员教师姜华

发布时间:2017-10-30浏览次数:8888

他朴素而沉稳,声音低沉温厚,对待学生亲切随和。

他学养深厚,给人印象很有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有着丰富的出版界从业经历,在复旦大学出版社任职十年,从事图书编辑、国际合作多年。

他就是传播学院年轻的副教授——姜华老师。

入党心路——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诗经》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的先人们,让人仰视,使人不禁按照他们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绘卷中,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师鸿儒,回忆起当年递交入党申请书时的心境,姜老师娓娓道来:“我是2001年上半年入党的。此前已经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有过一些认识,特别是知道中国共产党汇集了一大批中国最为优秀的知识分子——像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周一良先生,著名作家孙犁先生,刚刚辞世声名卓著的翻译家草婴先生,蜚声中外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等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人一度是自己的人生偶像。虽然自己清楚的很,无论自己再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达到上述诸人所取得的成就之万一,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觉得共产党聚集了优秀的人才,能够加入其中,是自己很向往的事情。入党,尤其是通过对优秀党员知识分子的了解,使我觉得要做一个有良知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学术道路——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姜华老师有着丰富的出版界从业经历,2004年至2014年任职于复旦大学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国际合作多年,也曾在一些知名高校讲授过相关课程。

然而他也坦诚地承认作为一名专职教师,自己的经历还很短暂。但是传院氛围向来自由且包容,这使得这段并不算长的相处时间带给他非常美好和愉快的收获。

“传播学院有一种和上海这座城市相一致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每位老师、每位同学的创新想法,我们有一种包容的精神,这使得我们在精神上很愉快。”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不仅给了同学们足够的空间去发展“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也给了老师们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传道授业、解人疑惑的激情。

提到研究方向,姜老师回答道:“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媒介研究(无论新旧)、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论以及当代中外出版。其实出版也是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给予的关注都不算多,但是放到整个的人类传播发展史中,其作用不容小觑,而从传播的角度对其进行的有深度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聊到自己在传院的教学工作,老师非常谦逊的表示:“我希望所讲授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再好一点,是能够引发学生的一些思考。当然,如果我所讲述的,能够对我们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有一些启发的话,那就更令我感到开心。”

一些建议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那么对于传院的学生们,老师又有哪些建议呢?

回答这个问题时,姜华老师显示出一如既往的谦虚,“至于建议,我也说不好。相比以往,现在的学生有很多优势——视野开阔,思想多元,对很多问题,都有独立的见解和看法。”

谈到对传院学生的期许,老师补充道,“对于学习和生活,我有一点想法——这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好好利用,不负青春!”光阴荏苒,韶华易逝,只有把握当下,认真学习知识和技能,才不算辜负了大学时光。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告诫过青年学生:“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大学时光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若是在这段时间里蹉跎岁月、虚度光阴,那么在未来的人生中怕是只能空余无限的悔恨了。

姜华:赤子之心

在业界工作时,兢兢业业,在大学授课时,为人师表。这其中并未发生变化的,是姜华老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做到恪尽职守、不骄不躁,对待学问始终抱着求知者的心态,对待学生则是一位亦师亦友的指引者,而这正是我院优秀党员老师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