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第十届口语传播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的专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相关行业的口语传播工作者150余人齐聚一堂,聚焦“智启声界·言塑未来——智变时代的口语传播”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口语传播的理论重构与实践创新等时代命题,通过多维度学术对话与前沿议题探讨,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口语传播新生态凝聚智慧共识。


开幕式
开幕式上,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周炜、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致辞,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虹主持开幕式。
周炜在致辞中深入剖析电视新闻口语化传播的现实挑战,指出书面化表达倾向显著、官方话语惯性难破、内容生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正制约传播效果提升;同时广电行业表达方式创新与生产机制变革的内生动力匮乏,对主流媒体及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强调,尽管虚拟主播和数字人技术发展迅速,但在思想表达与情感判断上仍无法替代真人新闻主持人,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具有深厚专业积淀的人才队伍。他表示,期待本次论坛促进学界与业界深度对话,为媒体实践提供创新思路,共同推动新时代语境下口语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朱文佳回顾了口语传播论坛十年来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向长期支持与参与论坛的专家、同行及师生致以诚挚感谢,并期待通过论坛,以新技术激发新动能,迭代创新,实现“智启未来”,在数智赋能滋养下,激发口语传播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以新思路拓展新场域,放眼世界,实现”声量倍增“,立足中国大地,推动全球交流,以口语传播发展传递中国声音;以新语料丰富新内涵,聚焦现实,实现“同语同心”,关照现实发展,赋能中心大局,探索口语传播在新时代提质升级、服务大局的路径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虹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旨发言:观点与聚焦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指出,智能时代口语传播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人为性”,“AI虽不断进步,但其工具属性决定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深度、创造力和对象感知能力。”周星强调,口语传播本质是“人对人”的情感交流,人的表达温度不可复制。他主张在保持清醒的同时积极运用技术,提升学生的AI理解与应用能力,使其成为表达增益力量。未来培养应强化主体意识、情感能力与技术整合力。

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姚争指出,面对AI技术快速发展,未来口语传播人才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技术适应力、情感理解力和工具创造力。姚争强调,AI在情感识别和语言理解方面仍存局限,这正是人类独特性的体现。针对当前播音教育中存在的"重技巧轻感受"倾向,他呼吁教育应回归人性本质,通过构建新型人机协同关系,守护人类在智能时代的核心价值与独特优势。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志华提到,全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的口语传播正从“单向发布”转向“对话与共契”。线下交流的真实在场感与情绪回应不可被技术取代,尤其在AI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的情境理解与情感共鸣更显重要。曾志华认为,新闻发布会已成现场与远程并存的复合场景,发言人需强化情境诊断,以回应性倾听、生活化表达和共情式沟通建立信任。她指出部分传播存在过度技术化倾向,呼吁回归以对话、共情与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人本传播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从中国口语传播的当代转型困境出发,指出当前研究存在西方理论遮蔽本土经验、技术主义遮蔽人文价值的"双重遮蔽"困境。他通过历时性分析揭示三重演变逻辑:历史维度需"去殖民化"理论觉醒,激活传统说唱艺术、民间口述史等"声音档案"中的口语智慧,破解本土话语"失语";实践维度要化解"知行割裂"危机,以"三维激活"路径回应短视频、直播等新形态变革;未来应对内深挖文化基因,对外拓展国际对话,坚守"以人为核"立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范式转型。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一婷指出,智能时代的口语传播应从“技术赋能”走向“价值回归”。她强调,AI虽不断进步,但无法取代人类在情感共鸣、伦理判断与审美创造上的独特能力。情感是构建社会信任与凝聚力的关键维度,当前行业过度技术化忽视了情感价值。王一婷呼吁,在教育中强化情感体验、文化理解与审美能力,构建技术与人文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传播者既能驾驭智能工具,又能承担情感表达与价值引领的责任。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成越洋深入阐释延安精神与人民广播传统的时代价值,指出延安时期广播事业“坚定政治方向、实事求是、为民服务、艰苦奋斗”四大精神内核,至今仍是传媒人的精神坐标。她强调,新媒体时代可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活化红色资源,构建"历史+创新"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并呼吁传媒教育应坚守"人民性"本质,将延安精神转化为技术创新动力,为培养新时代传媒人才提供价值引领。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专业负责人易旭明指出,在媒介实践转向下,带货主播已成为重要的场景传播主体,其口语表达不仅传递商品信息,更在情感连接、关系构建与文化认同中发挥作用。他强调,主播需在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间实现平衡,通过可信场景、个性化形象与专业表达建立信任。易旭明认为,带货实践呈现后现代的权威解构与认同重建趋势,呼吁坚持以人为本,使口语传播在直播场景中兼具价值引领与实践功能。

王者荣耀官方解说、主持人马英凯分享了自身十年电竞从业经历与行业观察,认为电竞已从边缘文化发展为兼具竞技性与商业价值的朝阳产业。他指出电竞具有科技赋能、全民参与、文化输出等特性,既保留了传统体育的竞技内核,又通过数字形态重构了赛事规则与商业模式。他强调电竞是"科技+竞技+娱乐+社交"的复合型产业,其公平性、观赏性与用户黏性正在改写体育产业的价值标准。在展望未来时,他特别提到年轻从业者需平衡商业开发与竞技本质,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主持人臧熹指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主持人带来新的突破空间。他分享了2024—2025年间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践:首次参与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探索电视与互联网内容共生;与头部平台合作,以优质内容验证市场逻辑对媒体重构的推动;在《新闻夜线》中通过国际连线见证中美民间交流,展现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臧熹强调,媒体人应持续突破内容、传播和人才边界,以改革精神推动新闻事业创新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群提出,AI时代口语传播需聚焦思维与表达能力深化,通过人机协同实现价值增效。他认为提示词设计将成核心竞争力,其四大目标为“正确性、准确性、明确性、精确性”。实现该目标需整合传播辅导学、人机协同理论及量化研究方法,推动技术与认知同步升级。王群指出,AI技术既革新传播效率,也重构传统范式。实践案例显示,AI通过结构化分析、即时反馈等功能,显著提升口语传播精准度与影响力,为智能时代传播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负责人巩晓亮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主题分论坛
当日下午,七场主题分论坛同步举行。围绕智媒时代的口语传播与人机语境、智能技术与口语传播声态重构、国际传播与中外口语思想研究、智媒时代播音主持教育的转型与重塑、口语能力发展与干预、口语传播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六大议题,与会专家学者与优秀论文作者展开深入交流与富有启发性的讨论。同时,两场“新声论坛”也同频进行,未来的口语传播行业新人们在此崭露锋芒,以鲜活视角呈现出青年实践者的思考与力量,为口语传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长方向与想象空间。
闭幕式
各分论坛结束后,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肖洋主持,他代表论坛主办方向所有参会专家、学者及青年研究者的热情参与与深度交流表示衷心感谢。肖洋指出,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传播结构,对口语传播带来机遇、挑战与新的突破方向,是推动人类传播方式转型的重要力量。本届分论坛议题广泛、选题新颖,涌现出一批兼具数据支撑与理论思考的优秀成果,展现了学界在智媒语境下对口语传播发展的前沿探索。评议专家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的研究潜力与问题意识,并就选题切口、研究路径和实践关怀提出建设性建议,鼓励新一代研究者勇敢追逐学术创新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肖洋主持闭幕式
为激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本届论坛特设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硕士研究生投稿论文进行严格评审,从中评选出十篇优秀论文并予以表彰。优秀论文颁奖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秀梅宣布获奖名单并主持颁奖仪式,现场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在口语传播研究中的创新活力与学术潜力。随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肖洋对本届论坛进行总结,他再次向莅临论坛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者表示诚挚感谢,并寄语未来希望该论坛持续发挥平台优势,进一步推动卓越口语传播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至此,2025年中国口语传播论坛圆满落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秀梅宣布研究生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陈卓民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播音内容国际传播的叙事与声音策略研究》
夏琪骅 中国传媒大学
《智启声界:智变时代主流媒体AI驱动的口语传播创新协同与范式突破》
二等奖
姚亦恬、丁晓琦 华东师范大学
《失落与重获——即兴口语传播中的“身体在场”》
杨明昊、管悦彤 河南大学
《从“功能仿真”到“协同共生”:可供性视域下智能体育赛事解说的口语传播范式研究》
许冰清 浙江传媒学院
《叙事学视角下法治类视听作品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
三等奖
白天梁 辽宁师范大学
《情动·构景·共同体:一带一路视域下口语传播的价值探赜》
王语彤 华东师范大学
《冷静的权威与缺席的共情:人工智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口语传播中的赋能与局限》
刘闻野 悉尼大学
《人机共创模式下虚拟主播的声态内容生产与技术赋能》
李岩松 河南大学
《声态赋形:虚拟主播的海派表达与主流话语年轻化传播——以上海广播电视台申䒕雅为例》
李璐涵 河北传媒学院
《新时代国际传播中主持人如何以口语传播能力赋能“讲好中国故事”》
2025年论坛以“智起声界·言塑未来——智变时代的口语传播”为主题,聚焦智能媒介环境中口语传播的全新场景与能力需求,围绕人机共生语境构建、智媒技术驱动的表达创新、口语传播系统的伦理与价值重塑等重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口语传播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富有实践意义的前瞻思考。论坛所凝聚的跨学科视角与多领域智慧,将为传播教育改革、媒体深度转型以及中国声音传播力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自从2011 年 11 月 27 日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举办首届口语传播国际高峰论坛以来,口语传播论坛已经举办了十届。十届论坛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在全国率先编辑出版了《中国口语传播研究》集刊,至今已经出版5 部,持续推动学界与业界在前沿领域的深耕与探索。十届,是阶段,更是再出发的起点。站在新的技术浪潮与文明进程的交汇处,口语传播作为智媒时代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必将继续拓展边界、创新表达,以智启声界、以言塑未来,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更具时代穿透力与世界影响力的口语力量。


